重慶工業發展離不開兩次國內工業大遷徙,都是因為戰爭,第一次是1938年前后,外戰需要,陪都重慶相對安全,遷入了許多兵工廠,最典型的代表就是長安、嘉陵、建設廠等,其次是三線建設時期,山高林密,最適合三線廠“分散、隱蔽、靠山、進洞”的選址原則,又一次大量遷入三線廠。
重慶的三線廠很多,以輕武器為主,形成了輕武器生產基地,諸如合川的陵川、華川,江津的青江、晉江機械廠等,在重慶諸多三線廠中,要說誰最神秘,還得說是國營雙溪機械廠,位于綦江區趕水鎮的小魚沱與打通煤礦之間的張家壩山區,地處綦江區南側大山深處,距離較遠,有60多公里,近1個小時的車程。
國營雙溪機械廠因廠區處在洋渡河和石龍河兩條小溪交匯處而得名,是國產60式122毫米加農炮的總裝廠,加農炮具有射程遠、射速快、精度高等特點,在對越戰中立下汗馬功勞,始建于1965年3月,隸屬于五機部,由齊齊哈爾和平機械廠和太原晉西機械廠等企業抽調技術骨干參與組建,出于保密需要,有自己的軍工代號,“國營147廠”。
國營雙溪廠高峰時期有員工3000多人,規模很大,分為廠區、兩個家屬區三個部分,配套設施也齊全,除了傳統的學校醫院、電影院菜市場等,還有比較少見的自來水廠。除此之外,更特別的是,工廠利用三個巨大的天然溶洞作為生產車間,由于位置較高,工人的上下班和機械的轉運需要依靠有軌纜車,這在三線廠中還比較罕見。
國營雙溪機械廠同大多數三線廠一樣,最風光的時候是三線建設時期,那時候生產任務重,待遇也好,到上世紀80年代初期,三線建設結束,就面臨經營困難,不得已轉向生產民品,比如石油開采的電動潛油泵,中文打字機和汽車起重機等,雖然種類多,但都不能繼續昔日輝煌,直到1990年開始搬遷到重慶巴南。
自從國營雙溪廠搬離后,距今30多年,曾經熱鬧的軍工城已經變成了工業舊址,大量的樓房建筑被廢棄,灰色的廠房和破舊的家屬樓掩映在樹木之中,道路兩側擠滿了雜草,完全看不出當年的風采,呈現出一片凋零荒蕪、殘垣斷壁的景象,甚是可惜。
當年國營機械廠屬于高度保密的單位,或許是利用天然溶洞作為車間的緣故,即或是當地村民,只要不進入廠區,都以為是規模稍大的普通機械廠而已,再加上工人與本地村民不深入交流,即或有接觸,也頗具戒備心,所以,在他們看來,國營雙溪機械廠就是一個神秘的工廠,讓人難以捉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