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羅近月
首發:美靈心生活(ID:meilingxinli)
以前談到女性活出自己的狀態,我喜歡用自我成長,只是這個詞容易讓人誤解,以為成長就是要做得越來越好。
現在我想換一個更妥帖的詞,叫自我開悟,也可以叫自我打開。
自我開悟,就是盡可能把自己活得更明白,縮短意識和現實之間的距離。哪怕還是會有不明白,也可以清醒知道自己哪里不明白,就很了不起。
為什么我們需要自我開悟呢?
因為很多問題乍一看像是解決不了的現實問題,但是仔細去看,困住我們的其實又不是現實,而是一些固有的思維。
思維本身制造了問題,如果繼續在同樣的思維里,問題幾乎不可能被解決。
成長給人的誤解是,我們以為要解決問題就是要通過自己去影響和改變關系,或者如何去擁有更好的關系,再或者如何自愛、自我照顧、自我實現等等。
這里造成的最大限制是,我們總以為要去達成某一個正確的標準。然而大抵這些努力最終都會徒勞,在指向一種毫無懸念的碰壁之后,才會有更深刻的省思。
當我們可以去悟一悟,不論外界有怎樣的限制,自己這里究竟發生了什么,我們的無意識有著怎樣的潛在需求時,就在打開一扇塵封已久的大門。
榮格說:“每個人都有兩次生命,前半生活在他人目光中,后半生應追隨內心的聲音,找到真正的自我?!?/strong>
經歷中年的后半生,我們承認了無法從別人目光中獲得貪戀,于是便擁有了第二次自己的生命。
問題也常常出在這個轉折點上,要承認自己的陰影,總比責怪他人和抱怨處境要難太多太多。
我的很多來訪都是中年女性,包括我也在度過自己的中年時期,這也會讓我開始思考:中年,讓我們到底收獲了什么?
01
重新平衡:中年的本質,是精神的覺醒
對于中年的感覺,很多人感覺都會有挺多波折。這跟努力和運氣無關,而是一種欲望收斂的必經過程。
不然,如果一輩子只為外在的名利和認可而活,那精神就會荒蕪,最終變成一片沙漠。
心理動蕩、關系崩塌、職業倦怠、健康危機、財務損失、家庭變故,如果沒有經歷一二,都不像是到過了中年。
所以說到中年,人們常常就會想到中年危機。中年危機的解題思路,跟整個前半生都不一樣。
若你只想匆忙解決問題,就很容易陷入內耗,在苛責自己和抱怨處境之間來回擺蕩。若你更多覺得自己不夠努力和自控,那你就很容易陷入對自己無限的苛責和攻擊。
如果你有幸經歷了一些危機,不妨現在可以先停頓一下,先看看這些危機給你帶來了怎樣的影響?
最開始的時候,往往會有一種無力感。比如,我有的來訪會說,我過去總是勸人樂觀一點,直到我的生活受到同樣的影響,我發現自己也樂觀不起來。
無力感,是因為存在一個想象跟現實之間的錯位,我們看到的現實跟我們原來的認知有了差距。
就好比當你以為自己是在去南極的路上,結果發現自己走的卻是北極的方向,并且還走了老遠的路了,就只能原地發懵,不知道自己該怎么辦了。
當你最初確信無疑的東西,在經由現實的體驗中,被完全地改變或逆轉時,中年危機就來臨了。
很多人都不能允許這種無力感存在,會嘗試用努力去掩蓋這種錯位,讓一切看起來顯得還好的樣子。
其實,回避不是因為無法面對,沒有任何一個現實可怕到我們無法面對的程度,最難以面對的是內心的錯位:接受你最不想發生的事情,其實已經發生了。
如果繼續往前走,我們允許了這些無力存在,慢慢就會收獲新的平衡,可能接受一些以前接受不了的東西,我們的人格也會傾向于更完整。
當你開始向內看,允許自己去看到那些你不愿意看到的所有不完美的部分,就在徹底終結你跟這個世界之間的對立。
你不再對別人有更多苛刻的要求,便能允許自己在左右兩端之間找到一條中間的路來走。
新的精神世界的大門,是在這樣放開執著的過程中自然開啟的。
這就好比有一個農民,過去需要每一塊地都按自己的期待種上莊稼?,F在卻可以留上一塊空地什么都不種,只是留出空間,等著土地自己長出東西。
這種體驗就像奧地利詩人里爾克所說:“你要容忍中年的無解,答案本身會像成熟的果實,終在你的體內墜落?!?/b>
只有當你無法輕易通過做什么馬上改變現實的時候,才能靠一點點給自己精神松綁,在一個個你不太愿意接受的現實羈絆中,重獲精神的自由。
所以,中年本質上是人生風向的轉變,在寶貴的幾年或者十幾年的時光里,在跌跌撞撞中蹭掉一層層的舊殼,在省思、確認、放下和舍棄之中,孕育出一個新的精神自我。
02
由外及內:允許內在生命畫面慢慢展開
中年,會讓一個人看到很多事情的邊界,比如能力和才華、體力和耐力,比如付出與擁有、喪失與希望,這不見得是件快樂的事,卻是通向內心的必經之路。
無論外在發生什么,無論面對現實有多么驚慌失措,都不要錯過了向內開門的機會。
要稍作停頓,允許內在生命畫面慢慢展開。
因為最后你很可能發現,那些你當前著急去完成的事情,或許一點都不重要。
中年問題的解決方式一定不是線性的努力,而是慢下來具備更大的視角,通過內在的擴容,打開過去不曾體驗的新世界。
上周末,我帶孩子去爬樂山大佛,我原本是一個目標感挺強的人,除了請的景區講解,我也會跟孩子探討一些問題,比如你如何看待修建大佛的意義,為什么海通禪師面對貪官污吏可以做到不畏懼。
然而,在我不斷用知識填充,與孩子進行腦力激蕩的間隙,有那么一刻間,我站在71米的巨大彌勒佛腳下,體會到一種無聲的安穩抱持,那是一個非常靜謐的時刻,仿佛周圍的一切都消失了,只有我和這尊佛。
那一刻,我突然有了不同的領悟,或許在知識和思考之外,孩子們更需要一些空間,留待他們自己去體驗自己的世界。
我想等他們再想起這段經歷的時候,體驗里留下的一定是他們體驗感受里的東西。也或許,僅僅是在這樣一個春天,我陪他們來過這個地方就足夠了。
這樣,因為我有一個新的體驗,我就有了一個與旅行前半段分離的中轉空間。
到后來爬山的時候,他們拼速度要飛速登頂,我已經沒有那股勁去追趕和照看他們。
我就站在山腳,想到那些開鑿石階的工匠們,每天上上下下,看著一階階石梯落成。
而一千三百多年后的我,一步步拾階而上,觸摸著那些被精心雕琢過的石頭,仿佛那些灑下來的陽光都有了穿越歷史的斑駁味道。
我給自己買了一瓶紅牛,慢慢品味著這些飽滿的體驗,像藤蔓一樣在身體里妖嬈生長,再穿過我的肌肉和皮膚,跟外在的現實世界去交織匯合。
在一種流動光譜當中,我的身體被穩穩地接住,像被羽毛一般被承載托起,感覺到一種深刻融入的欣喜。
《內在英雄》的作者約瑟夫.坎貝爾說:“中年是你被迫意識到自己不再是神話故事主角,卻也是你開始真正書寫自己故事的開始?!?/b>
中年讓我漸漸明白,人生當中最珍貴的,并不是做出什么驚天動地的事情,而恰是這些微小的體驗,幫我打開一個又一個內心的小褶皺,往我的內心里注滿了陽光。
很多時候,現實一點都沒有改變,只是我們可能更看清了現實,看清人、關系和所有實相的局限,然后一點點撿拾起那些為了趕路而丟失的碎片時光,去小心地擦拭和珍藏。
中年已經讓我們認真地跟現實交過手,既接受可能會有的出其不意的傷痛,也感激始料未及的好運氣,依然懷抱著的期待卻少了許多執著,依然會義憤填膺卻可能轉身就投入生活。
我很樂意過這樣飽滿的人生,我似乎也剛剛學會如何做自己生命的陪伴者,也陪伴著我生命里每一個值得珍視的人。我練習更打開自己,期待與自己在多重的生命畫面里相遇。
03
內在歸守:過一種恒定的有愿景的生活
我一直向往“守一不移”,可以簡單澄明地過一種恒定的精神富足生活。當內心獲得了安穩的歸守,所有外在的失序都會復歸于更大的平衡。
風動,幡動,心動,不動,是歸一守一的過程。
去凌云寺的時候,我在海通禪師的塑像前認真地磕了三個頭。
他是建造大佛的發起者,我崇敬他的初心和發愿,更羨慕他在一個亂世里活成了一個心無雜念、無需取舍的人,只因他心里有一個很大的愿:護佑蒼生。
據說樂山大佛坐落的位置是過去重要的水上交通要道,因為恰好處于三江交匯處,水流十分湍急,時常船毀人亡。
海通禪師便希望建造一座大佛來安穩人心,讓來往的船只在經過這個危險地段時,因為看見大佛而生起堅定心,減少水害事故的發生。
作為一個禪師,他的力量也是渺小的,修大佛靠四處化緣,好不容易累積的善款還被貪官污吏覬覦。在百般刁難之下,心意堅定的他挖出自己的眼珠,那些刁難他的人落荒而逃,從此再無人前去叨擾。
后來海通禪師因為過度勞累,大佛修到一半時便去世了,所幸后來有章仇兼瓊、韋皋繼承了他的遺志,三人歷經90年的接力,終于在公元803年完成了這座世界上最大的彌勒石像大佛的修建。
我不知道海通禪師立下愿望之時,是否在意此生自己的愿望能否達成?以及在他去世之時,又是如何面對這個未盡的心愿?
想到他那堅定不移的信心,就像看到他內心有一盞燈被點燃,在薪火相傳的愿力護持下,活出他此生崇高而偉大的使命。而他的灑脫,也為今天許多事都要思索一二的我注入了新的能量。
想到彌勒佛是未來佛,還有現世佛釋迦牟尼,過去佛燃燈古佛,三世諸佛,三位修佛人,傳承的是同樣的精神,是感應的的愿力將他們緊緊相連。
等我到了現代才修建的東方佛都,站在33米釋迦牟尼佛像面前,又是一個無比靜謐的時光,和彌勒佛不同的是,我不在腳下,我在他的正前方,在時光的定格中,深深凝視,一眼千年。
我的內心仿佛打開了一個長長的隧道,沒有盡頭,也沒有阻擋,我看到一個披著黃色袈裟的僧人背影。
在這個高大慈悲的佛像面前,我的身體仿佛跟這個時空消融在了一起,只有一個念頭升起:有沒有一種愿望可以很大,大到可能要用幾輩子、幾代人才可能實現。
我沒有答案,但仿佛此生都不想再尋找任何的答案。內心里有一種干凈透徹的浸潤感,就像被滂沱大雨沖洗一新的山林,青翠富饒,綠意盎然。
我問隨從的講解:“你天天跟大家講佛,會不會心生歡喜,感覺自己在做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講解挺羞澀地笑了笑說:“是的。”
我給她多付了一些錢,希望她現實中也可以更快樂。
我一邊感知著人與愿、奉獻與存在、現在和未來,一邊看著敲缽的僧人、賣香火的商人和匆忙而過的行人,在涌動的人潮中站立省思:
“如果一個人當下是滿足和快樂的,是否會有一個愿連接起過去和未來,在被無量光普照的塵世間,看見如如不動的自己散發出的自性光芒。
人與人會相遇,光與光會匯聚,那在每個人的內心深處,是否都有著一片深藏的凈土,擁有著超越時間和空間的安定,讓歲月的喧囂失聲,讓層層的阻隔化解,讓人可以活成一種大于人的存在。”
我望向那條內在幽長的隧道,將一切留給時光去檢驗。
作者簡介:羅近月,資深心理咨詢師,女性專欄作家,致力于系統研究女性原生家庭、親密關系與自我發展等關聯議題,陪伴迷茫中的女性重新定義自己的人生。
已出版《頓悟的女性》《生活需要幸福力》《不迎不拒,向喜而生》等多本女性暢銷書籍。微信公眾號:美靈心生活(ID:meilingxinli)。
???
咨詢電話:186-1257-6320 / 138-1124-8084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