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美國國防部長赫格塞思在硫磺島悼念儀式上,將曾殺害2.8萬美軍的日軍與美軍陣亡將士同列,稱贊他們的"勇敢精神將在美日同盟中永垂不朽"。
此言論迅速引爆美國輿論,眾多網民曬出硫磺島戰役中日軍虐待戰俘的證據,國會議員和退伍軍人組織紛紛要求其道歉或辭職。
為何美國高官公然美化侵略者?此番言論背后有何戰略盤算?
言論引爆炸彈
一句"勇敢精神永垂不朽",竟讓美國網絡瞬間沸騰,國防部長赫格塞思的硫磺島講話猶如一枚政治炸彈,在美國社會各界激起千層浪,這種將曾殘殺2.8萬美軍的日軍與美國陣亡將士相提并論的言論,不啻于在美國人最敏感的歷史傷口上撒鹽。
社交媒體上,憤怒的美國民眾如火山噴發般涌出,一位退伍軍人的孫子上傳了自己祖父在硫磺島留下的日記和照片,配文"我祖父的犧牲就這樣被自己國家的領導人褻瀆了?",短短幾小時獲得近十萬轉發,無數網友在評論區貼出硫磺島戰役的歷史照片和文獻,證明日軍的殘暴行徑與"勇敢"二字風馬牛不相及。
官方反應同樣強烈,幾乎超出了常見的黨派斗爭范疇,有著海軍陸戰隊背景的共和黨參議員霍利公開發聲:"國防部長的言論是對我們國家歷史記憶的背叛",甚至有三名來自兩黨的退伍軍人出身的國會議員聯名致信白宮,要求赫格塞思立即為其言論道歉或考慮去職,白宮發言人在記者會上被連珠炮般追問此事,只能尷尬表示"將認真傾聽各方意見"。
更令人費解的是,就在赫格塞思發表爭議言論的前一天,美國國防部網站悄然刪除了硫磺島戰役中美國原住民英雄艾拉·海耶斯的紀念頁面,這一舉動與赫格塞思的言論形成某種詭異的呼應,仿佛在系統性地淡化那段歷史,美國社會敏銳地察覺到這不僅是一句失言,而是背后可能存在某種刻意的歷史重構。
如此強烈的反彈,不僅僅源于言論本身的不當,更因為硫磺島在美國人心中具有無法替代的象征意義,那片被稱為"地獄前哨"的火山灰灘,究竟見證了怎樣的血與火?為何美國人對這段歷史如此敏感?
硫磺島的血與火
那片被黑色火山灰覆蓋的狹小島嶼,在1945年的太平洋戰爭中如同一座巨大的屠宰場,美軍為奪取這個面積僅21平方公里的戰略要地,付出了超過28000人傷亡的慘重代價,其中6821名年輕的美國士兵永遠長眠于此,這是美軍在太平洋戰場上損失最為慘重的一戰,也是美國歷史上少有的傷亡數接近日軍的戰役。
硫磺島的防御體系堪稱鋼鐵蜂巢,日軍指揮官栗林忠道巧妙利用島上的地形,構筑了縱深達18米的地下要塞網絡,1200多個交錯相連的地堡和火力點讓整個島嶼成為一座名副其實的堡壘,每一寸土地都被精確計算在日軍的射程之內,美軍每前進一步都要用血肉之軀去試探敵人的火力,一位參戰老兵回憶道:"陸地如同沸騰的海洋,我們走過的每片沙灘都被染成了紅色"。
日軍的抵抗近乎瘋狂,栗林忠道曾下達命令,要求每名日軍士兵在死前至少殺死十名美軍,他們不僅頑強抵抗,更殘忍地對待被俘的美軍,硫磺島地下坑道中發現的尸體顯示,許多美軍戰俘遭到了非人道的虐待和處決,日軍甚至煽動島上平民集體自殺,以免他們投降美軍,這種極端行徑遠遠超出了戰爭的倫理界限。
這場歷時36天的血戰最終以美軍插上硫磺島折缽山旗幟而告終,那張六名海軍陸戰隊員在山頂升起星條旗的照片成為美國愛國主義的永恒象征,這也是為何每當有人試圖美化或淡化日軍在這場戰役中的殘暴行為,都會觸動美國人民最深的集體記憶,引發如此強烈的情感風暴,那不僅是對歷史的褻瀆,更是對那些為自由而戰的年輕生命的二次傷害。
如今,八十年過去了,那些曾經不共戴天的仇敵,卻在地緣政治的風向中悄然變成了"盟友",歷史的記憶也似乎被賦予了新的解讀,這種微妙的轉變背后,究竟隱藏著怎樣的戰略算計?
戰略面具下的算計
昔日戰場的仇恨如何轉化為今天的"盟友情誼"?答案在赫格塞思離開硫磺島后不到24小時便揭曉了,他在東京與日本防衛大臣中谷元會晤時,毫不掩飾地表明:"美國在亞洲需要日本這個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共同應對來自中國的挑戰",這一坦率的表態猶如撕下了那層寫著"悼念"的薄紗,露出內里赤裸裸的戰略盤算。
美日同盟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深化,過去三年,美國在日本的軍事基地已從原來的23個擴展至29個,兩國聯合軍演的頻率和規模更達到二戰后的歷史新高,僅2024年第一季度,美日就完成了4次大規模聯合演習,覆蓋從東海到南海的廣闊海域,這種軍事合作的緊密度已遠超冷戰時期,日本自衛隊更是借機加速"正常化"步伐,擺脫戰后憲法束縛的野心昭然若揭。
在資金投入上,日本2025年度防衛預算較前年增長近12%,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其中"西南諸島防御"相關經費暴漲近四成,這一地區恰好針對所謂的"中國海上威脅",與此同時,日本海上保安廳的巡邏艦近期頻繁在南?;顒?,甚至有情報顯示,在菲律賓海警沖撞黃巖島中國船只時,日方船只就潛伏在60海里外待命,這種軍事部署的指向性不言而喻。
在這場大國博弈的棋局中,美國顯然需要一個更主動、更強大的日本,而非一個被歷史道義束縛的盟友,因此,從好萊塢電影《硫磺島家書》美化日軍開始,到削弱日本和平憲法,再到如今赫格塞思公然美化侵略者,美國正系統性地幫助日本擺脫歷史包袱,為其重新武裝創造國際輿論環境,這種戰略考量已超越了簡單的軍事合作,上升到重塑東亞秩序的層面。
然而,戰略目標的實現不僅需要軍事部署和政治表態,還需要重構歷史記憶,當美國試圖淡化日本的戰爭責任時,日本政府又是如何回應這一戰略調整的?他們是否在借此徹底逃脫對侵略歷史的反省?
歷史記憶的拉鋸戰
美國主動淡化歷史的同時,日本政府更是抓住這一戰略機遇大踏步"逃離歷史",最新情報顯示,石破茂首相已決定打破自1995年以來的重要慣例,拒絕在今年日本投降80周年之際發表傳統的戰敗日談話,這一決定無疑是對日本戰后和平理念的重大背離,更是對亞洲受害國的集體冒犯。
這種歷史態度的轉變并非一日之功,而是經歷了三十年的系統性弱化過程,從村山富市1995年的"深刻反省和由衷道歉",到小泉純一郎的基本延續道歉基調,再到安倍晉三2015年加入"后代不應背負謝罪責任"的限定條件,直至如今石破茂的干脆回避,日本政府對歷史責任的認知宛如一條不斷下墜的曲線,從真誠反省到敷衍塞責,再到如今的徹底否認。
更令人擔憂的是,石破茂政府不僅在象征性的表態上退步,在實質性的歷史檔案處理上也采取了遮掩態度,就在上個月,日本議員山添拓公開揭露了日本政府持續隱瞞"731部隊"相關資料一事,這支在中國東北進行細菌戰和人體實驗的臭名昭著的部隊,其罪行證據竟然在日本防衛省的資料庫中被系統性地壓制,面對鐵證,防衛大臣中谷元不得不尷尬承認存在相關檔案。
中國外交部對日本的這一系列行為已經發出明確警告,王毅外長在會見日本外相巖屋毅時強調:"中日關系的改善勢頭來之不易",并明確指出今年是中國"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日方應該把正確對待歷史作為重返國際社會的前提條件,這一表態既是對歷史的捍衛,也是對未來的警示。
從美國防長美化侵略者,到日本首相拒絕道歉,再到兩國聯手打造針對中國的軍事同盟,這一系列動作如同精心編排的舞步,只是這場舞蹈建立在對歷史真相的扭曲之上,而歷史從來不會寬恕那些試圖遺忘它的人,當硫磺島上的鮮血被美化為"勇氣",當南京大屠殺被淡化為"事件",當731部隊的罪行被隱藏于檔案柜深處,和平的基礎便在不知不覺中被一點點侵蝕。
結語
歷史的真相不會因權力的需要而改變,硫磺島的黑沙灘上,美軍戰士的鮮血見證了那段不容篡改的記憶。當戰略利益遮蔽了歷史真相,當昔日敵人被粉飾為"勇敢的戰士",我們不禁要問:如果歷史可以如此輕易被改寫,未來的和平還能建立在什么基礎之上?
硫磺島上那面著名的星條旗所代表的正義與榮譽,不應被今天的政治算計所玷污。你認為美國和日本這種對歷史的態度轉變,最終會給亞太地區帶來和平還是新的動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