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8萬元起預售的方程豹鈦3,頂配不過20萬出頭,卻塞進了車載無人機、潮改生態、高階智駕、一鍵漂移……這哪是賣車?
鈦3如何重新定義年輕用戶需求?
傳統SUV市場已陷入“續航內卷”“空間內卷”的泥潭。
初出茅廬的鈦3,明顯野心更大——它要改變用戶對車的期待。
設計上,鈦3用“星際戰車”的機甲美學,把科幻電影里的概念車搬進現實。星戰前臉、雙線切割大燈、隱藏式門把手,這些設計看似在討好Z世代的“顏值控”,實則暗藏心機:后尾的28L“小書包”儲物箱和90cm超低開口的151L電動前艙,既滿足了硬派SUV的視覺符號,又解決了都市用戶“彎腰取物”的痛點。
座艙內,冷暖冰箱、一鍵放倒的“移動大床房”、副駕K歌系統,更是把車變成了“移動客廳+露營基地+臨時辦公室”的三合一解決方案。
年輕人要的不是一輛車,而是一個能承載生活方式的“第三空間”——鈦3精準踩中了這一需求躍遷。
技術上,鈦3的“1機3艙”配置堪稱“技術宅的狂歡”。與大疆聯合開發的靈鳶無人機系統,讓車頂化身“隨行攝影師”,自駕游Vlog一鍵生成;智能EVO+平臺的全地形識別能力,讓城市通勤和輕度越野無縫切換;而“一鍵漂移”功能,硬是把安全系統做成了“合法玩車”的入口。
這些功能看似炫技,實則是對年輕人玩車用車的深度解構——它讓車從“代步工具”變成了“交友利器”。
價格屠刀背后的“垂直整合”邏輯
鈦3的定價策略,像極了當年小米的1999元智能手機。
501km續航、4.9秒破百、L2+級智駕、無人機系統——這些配置放在新勢力陣營至少25萬起步,但鈦3頂配預售價才20.38萬。比亞迪憑什么敢這么玩?
四個字——垂直整合。
自研三電系統、自產芯片、自建供應鏈,讓比亞迪擺脫了“電池成本看供應商臉色,智駕方案靠供應商施舍”的被動局面。
當友商為800V高壓平臺的成本頭疼時,比亞迪已全系標配;
當友商的智駕系統還依賴三方算法,“天神之眼”已全系標配。
“技術全鏈條自主”的能力,讓鈦3的定價不再是“賠本賺吆喝”,而是對行業規則的降維打擊——用新勢力的配置,打傳統燃油車的價格,同時還能賺錢。
誰會被鈦3“卷”出局?
鈦3的入場,像一塊巨石砸進了本已擁擠的SUV紅海。它的刀鋒至少劃向三個方向:
1. 傳統燃油車的“舒適區”
長安CS75(參數丨圖片)、大眾探岳這類燃油車賴以生存的“15萬性價比堡壘”,正被鈦3用電動化、智能化直接爆破。
501km續航足夠覆蓋日常通勤,而充電18分鐘補能50%的效率,徹底瓦解了“電動車不實用”的偏見。
鈦3的科技配置和潮玩屬性,年輕人愿意為“無人機跟拍”和“車內K歌”多掏幾萬塊,但不會為“油耗低0.5L”買單。
2. 新勢力的“溢價泡沫”
小鵬G6、蔚來ES6等車型引以為傲的智能座艙、高階智駕,在鈦3上成了標配,而價格卻便宜了30%-50%。
當新勢力想辦法“品牌溢價”時,比亞迪直接用“技術普惠”撕開了一道血口——它證明了一點:電動車的高配置,不必高價。
3. “油改電”車型的生存危機
鈦3的CTB車身電池一體化技術和iCT安全三件套,拉開了同級別的技術代差。
抗擠壓強度提升50%的車身、140km/h爆胎穩定控制……讓“油改電”車型的“性價比”成了偽命題。
當“科技潮品”成為新戰場
鈦3的橫空出世,預示著一個新競爭維度——體驗重構。
傳統車企還在比拼百公里加速、軸距長度,而鈦3已經用“無人機+潮改+場景化功能”構建了一個生態閉環。
年輕用戶愿意為“好玩”付費,為“個性”買單,買車買的是“情感共鳴”。
當自主品牌能用垂直整合能力將高階技術下放到15萬區間,合資品牌的品牌溢價將加速崩塌。
未來的市場,或許會分化成兩個陣營:一邊是“科技潮品”主導的體驗型消費,另一邊是“基礎代步”工具車——而中間地帶的平庸產品,注定被淘汰。
鈦3是“掀桌子”的開始
有人質疑,鈦3的501km續航在2025年不算頂尖,無人機系統的實用性也有待驗證。
但別忘了,比亞迪從來不是“參數至上”的玩家——它最擅長的,是用規?;图夹g迭代,把今天的“嘗鮮功能”變成明天的“大眾標配”。
鈦3的真正意義,在于它撕開了一道口子:原來電動車可以既便宜又不平庸,既硬核又好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