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后,拆遷致富,恐怕越來越難了!
很多人都期盼著拆遷,但終究還是沒來。
網友@夏彌說:
之前高價買了市中心的老破小學區房,原本想著解決了孩子讀書問題,以后也能迎來拆遷賠償,沒想到政策一變,不拆了。
進入到2025年以后,很多人都在聊關于拆遷的事,也不知道自家的老小區能不能有機會拆遷,什么時候拆?
但從住建部的最新公開消息來看,2025年拆遷全面剎車,一些大家經常談到可能要拆的小區也不拆了,
以后超過20年樓齡的老小區,將通通走“舊改路線”。
這個不是瞎扯,你想想看過去十幾年建的房子究竟有多少,很多郊區小區空置率居高不下。
而且現在地方上也沒有多少預算,畢竟拆遷就需要涉及到征地和補償,這可不是一筆小支出。
這兩年房子不好賣,土地財政收益銳減,絕大多數地方都在勒緊褲腰帶過日子,如果你買的是老小區的房子,從此就別指望拆遷致富了。
2025年房地產領域的基建目標,主要有三件事:
第一,保障房成為新主角
有人覺得很奇怪,現在房子降了那么多,而且市場供給過剩,為什么還要建大量的保障房呢?
其實這個也不難理解,一方面,保障房能賣能租,可以提高地方收入;而且建設保障房還可以給工人提供更多就業機會,刺激基建行業的消費。
另一方面,保障房還能解決中低收入群體的住房困境。
比如,北京海淀國家經濟適用房,開盤價只要4.2萬,而隔壁的商品房價格甚至高達12萬。
這樣的價格,對于中低收入群體來說,絕對是親民到底。
而且現在很多城市都在“搶人大戰”,畢竟有人的城市才能得到更快的發展。而保障房就是留住人的終極武器。
比如去年,深圳給華為工程師的六折人才房,甚至將跳槽率降到個位數,這一招可比給戶口實用多了。
第二:城中村改造
關于城中村改造,首先人們想到的就是拆遷致富。
比如當年的廣州獵德村,據說每個村民最少分得了十幾套房子,很多村民靠拆遷過上了億萬富豪的生活,從此每月靠租金收入四五十萬,這樣的發財夢,誰不想?
不過這一次,城中村改造不再像過去那樣一刀切的方式,不僅沒有大拆大建,而且拆遷致富也一去不復返了,取而代之的是“微改造”。
比如深圳的白石洲,把握手樓變成了loft公寓,不僅大大改善了居民的生活品質,租金也跟著翻了兩番。
第三:“平急兩用"基建公共設施
還記得疫情期間嗎?
廣州琶洲會展中心秒變方艙的操作,就讓全世界見識了什么叫“中國速度"。
這些基礎設施平時該怎么用就怎么用,但是到了關鍵時刻就能立馬轉換功能。
比如現在在建的很多交通樞紐,就是采取了未雨綢繆的方式,一旦出現突發事件,這些設施就能變成城市的救命稻草。
2025年要建的就是這些變形金剛式的建筑,平時是高鐵站、會展中心,關鍵是就能充當避難所、野戰醫院。
比如杭州西站的設計:候車廳地磚能掀開變成排水溝,座椅拆了就是臨時病床。
一旦突發情況,這個車站就相當于一個“諾亞方舟”!
據說去年臺風來襲時,這種設計還救了數千號人。
那么,那些樓齡已經達到20年的老房子該怎么辦,很多人都在等著,啥時候能拆遷呢!
老房新措施——統一舊改
具體的修改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①基礎類
比如修一修外立面,改一改水電通訊等等…
這么一改,居民的的日常生活和安全就有了保障。
②改善類
拆除違法建筑,整治小區環境。增加照明系統,加強小區的綠化整改,加裝電梯,增設停車位等等,居民的生活需求改善了,也將大大提升居民的生活便利。
③提升類
小區的周邊建設老年食堂、開設社區醫院、建設幼兒園,便民市場等等社會綜合服務設施,不僅豐富了社區服務供給,同時居民的生活品質也能得到快速提升。
總之這些小改造,一定能帶來大變化!
但是,改造費誰來出?
國家已經明確了,中央財政補助30%,地方財政補助30%,剩下的由業主和社會資金解決。
據說,光今年的改造資金就達到萬億級別!
另外,住建部也定下了明確目標——要完成2000個以上老舊小區改造。新建1000個"一刻鐘便民生活圈"。改造500個城中村。
這些數字背后,都是千萬家庭的期待。
文末總結
拆遷致富的神話已經成為過去式,大拆大建的可能性也不高,而接下來,舊改才是老小區的未來。
畢竟這個措施既能穩定房地產市場,又能改善人居環境。
簡直就是一舉多得的好事!
那么,你家附近的小區有什么變化?是不是也在改造當中呢?歡迎分享你的故事。
(文中圖片來源于網絡,侵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