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大蒜香料的味道,那棕櫚樹尖的陽光,那塔頂的風鈴聲。啊,曼德勒之路。”英國作家吉卜林曾用浪漫的文字這樣寫道。
然而,就在這次發生于3月28日的緬甸7.9級地震中,曼德勒的陽光被騰起的煙塵掩蓋,許多寺廟的塔頂斷裂了。
馬哈穆尼寺一處震后損壞的建筑。圖/IC
歷史的傷痕
“芒市”是一位來自安徽的旅游博主,3月12日開始在緬甸旅游,一路走過仰光、內維桑、勃生、內比都、蒲甘和眉謬。3月27日晚,他來到緬甸第二大城市曼德勒。28日中午,他去了距離曼德勒11公里的烏本橋。
烏本橋橫跨東塔曼湖,有170多年歷史,被視為全世界最古老和最長的柚木橋。它的落日剪影曾出現在孤獨星球《東南亞》的封面上,是每個造訪曼德勒的游客必游之處。
這天,“芒市”從烏本橋的一頭開始走,一邊看橋體上古老的柚木一邊心生感觸,“這都是歷史的痕跡呀”。他做過功課,知道這些柚木來自緬甸阿瓦王朝的老皇宮。走在烏本橋上,看不到外國游客,都是本地人。就好像不是在烏本橋上旅游,而是在體驗、了解、觀察本地人的生活。
走完了這條1.2公里長的柚木橋,他準備回程。在瀝青馬路上,他剛走了一兩百米,大地震就降臨了。那一刻地動山搖,他身邊有圍墻垮掉,不遠處有房屋倒塌,灰塵滾滾。
地震后,“芒市”馬上去看烏本橋怎樣了。走上烏本橋,他看到湖里的魚翻出了水面,岸上的船被震到了水里。這時余震來了,橋體開始左右搖晃,他馬上趴在了橋邊的柱子上。等余震過去,他低頭一看,橋下的地面裂開了一大道口子。
“烏本橋經歷過很多次地震,還是比較穩定的。”“芒市”發現烏本橋的一處橋面因地震出現了傾斜,一處鋼筋混凝土柱子傾斜了,但整體完好,沒有坍塌。此時,很多游客都不敢上橋了,在橋下涉水過河。
驚魂稍定,“芒市”回到市區,去看位于市中心的曼德勒皇宮。這里是曼德勒的一個地標,也是緬甸最后一個王朝貢榜王朝的宮殿,包括廣場、花園、護城河在內總占地面積為400萬平方米。老皇宮經歷過第三次英緬戰爭和二戰,英國人闖進來過,日本人占領過,最后被盟軍轟炸摧毀。如今的皇宮是20世紀八九十年代新建的,每當夜色四合,皇宮的尖頂塔樓就會亮燈,和護城河一起成為一道獨特的城市風景。
“芒市”沒能進入皇宮。因為地震,皇宮已不再對外開放。他走到皇宮南門,看到地震后南門的橋受損嚴重,城墻局部開裂。
一些社交媒體上流傳的圖片顯示,皇宮的一座塔樓出現了嚴重傾斜。
旅行博主“環球野哥”在地震前一天剛去過曼德勒皇宮。他買的是曼德勒二日游旅游通票,售價1.5萬基亞(約合人民幣50元),可以玩包括曼德勒皇宮和烏本橋在內的5個景點。他看到皇宮的一些地方長滿了雜草,游客寥寥無幾,政府還在復原更多的宮殿。“我覺得現在的政府沒有能力把它都復原好了。沒有游客,它是沒有收入的。”他說。
地震后,“芒市”還路過了曼德勒的多個寺廟。在有的寺廟,他看到圍墻坍塌,粉碎的紅磚掉落一地,寺廟主體下陷。有媒體報道,曼德勒有240年歷史的馬哈穆尼寺在地震中倒塌,成為一片廢墟。馬哈穆尼寺是重要的佛教朝圣地,寺中供奉的那尊據稱由釋迦牟尼見證制成的4米高佛像,受損情況尚且未知。
上圖:3月28日中午地震時,烏本橋橋體搖晃,一些在橋上的行人蹲坐著不敢動。視頻截圖/芒市 下圖:地震后受損的曼德勒皇宮圍墻。圖/新華
帶著傷痛活下去
包括曼德勒瑞南多寺廟等在內的貢榜王朝木構建筑,在1992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瑞南多寺廟在曼德勒山下,建于1880年,由純柚木打造,建筑極為精美。目前,瑞南多寺廟的受損情況尚未可知。
緬甸目前有兩個世界文化遺產,分別是蒲甘和驃國古城。其中蒲甘作為文化遺址,有著與柬埔寨吳哥窟齊名的知名度,堪稱緬甸的一張世界級文化名片。這里曾是緬甸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蒲甘王朝的都城,在11世紀到13世紀的巔峰期有超過1萬座佛塔,現存2200座。在日出時分坐上熱氣球,越過平原霧靄俯瞰蒲甘的大小佛塔和伊洛瓦底江,是許多旅行愛好者人生旅行清單中的一項。
蒲甘經歷過多次地震,最近的一次是2016年的6.8級地震,當時震中距離蒲甘40公里,蒲甘的400多座佛塔遭遇不同程度的損壞。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參與了蒲甘佛塔震后勘察評估,該所官網文章顯示,蒲甘最高佛教建筑、建于1144年的他冰瑜佛塔“主塔三層以上結構部分損毀嚴重,存在安全隱患,亟須開展保護修復”。次年,中緬簽署開展蒲甘古跡震后修復備忘錄。2018年,中緬合作修復蒲甘佛塔項目正式啟動。
這次緬甸之旅中,“芒市”在蒲甘待了四天。他發現,出于保護遺跡的原因,蒲甘的佛塔絕大部分都不能爬了。他在蒲甘看了日出日落和熱氣球升空,也去看了他冰瑜佛塔。“特別古老,非常震撼。”他說。塔下的小洞內,還有很多休息和做生意的人們,感覺人與文物的距離很近。
此次地震后,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吳沄對媒體表示,他冰瑜佛塔安然無恙。但根據網上的震后視頻,蒲甘一些佛塔坍塌嚴重,磚塊散落一地。另有媒體報道,蒲甘近200座古代佛塔和寺廟在此次地震中嚴重受損,部分建筑完全坍塌,壁畫與佛像遭到“不可逆毀壞”。
緬甸內比都多處佛塔出現毀損。圖/視覺中國
就“芒市”一路所見,蒲甘地區很貧困,許多路還是土路,沒有鋪上瀝青。“如果這次地震再損毀很多佛塔,修復的時候,他們沒有財力了。”“芒市”說。
緬甸的中部和北部被稱為“上緬甸”,與南部的“下緬甸”對應。包括實皆、敏貢、曼德勒等在內的上緬甸古代城市,在1996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其中,實皆古城距離曼德勒16公里,建于14世紀,在18世紀曾短暫地成為撣族王國首都;敏貢古城為貢榜王朝第六任皇帝波道帕耶所建, 距離曼德勒市約11公里。
實皆就是此次7.9級大地震的震中所在地。實際上,有一個術語就叫“實皆斷裂帶”——它縱貫1200多公里,穿過曼德勒、因瓦、實皆等地,被認為是緬甸活動性最強、規模最大的孕震斷層。
這條地震帶上的文物古建,命運從來多舛。敏貢古城中,始建于1790年的敏貢佛塔是世界上最大的磚體佛塔建筑遺址,高50米,寬72米。佛塔經歷多次地震,在1839年的阿瓦地震中受損尤其嚴重,塔身上出現了深深的裂縫,這反倒給其帶來了一種殘缺美。此次地震后,敏貢佛塔又出現了嚴重裂縫。
敏貢古城中的辛比梅佛塔一直因通體雪白、層層裝飾如奶油而被稱為“奶油蛋糕塔”。此次地震后,辛比梅佛塔受損的圖片在網上流傳,圖片顯示其頂部坍塌,大量紅色碎磚掉落在了白色塔面。
2024年,因瓦古城啟動了申遺。它曾是緬甸因瓦王朝的國都,位于曼德勒市郊。根據緬甸媒體報道,因瓦古城古文化遺產區占地18平方公里,有961座古佛塔和宗教建筑,在19世紀30年代因地震被廢棄。古城中保存最為完好、規模最大的寺廟是馬哈昂美寺,寺廟有七層,為磚體建筑,磚體上有精美雕花。它曾在19世紀30年代的地震中損毀,又在30多年后被重建,被認為是貢榜王朝19世紀建筑的代表之作。此次地震后,馬哈昂美寺出現大面積坍塌,寺廟上原有的精美雕花已經蕩然無存。
在這次大地震中,曼德勒街頭的一個畫面讓“芒市”印象深刻。在一個倒塌的房子旁邊,一個水果攤開張了。“生活還得過下去。”他說。遺跡也是如此,也和人一樣,得帶著傷痛活下去。
對很多游客來說,敏貢佛塔讓人印象深刻的,除了地震裂痕,還有從以前的地震中幸存的石獅。它們是佛塔的保護獅,頭與身體早已斷裂,但身體部分仍然堅強矗立。
在災難面前,文明顯得如此脆弱,卻又如此堅韌。
作者:許簡
編輯:徐方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