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幾天的陰雨,讓人怪討厭的,這樣的日子我通常會選擇收拾東西,拖地、收衣服,把雜亂的紙張聚攏在一起扔掉,屋子整潔了,心情也會跟著明媚許多。
出太陽的日子就不一樣了,百葉窗關不住陽光,連快枯死的龜背竹都忍不住伸長脖頸大口呼吸。那是一種很松軟的味道,夾著一絲不知道從哪里飄來的土腥,但馬上又會被陽光曬燙,直至消失。
就是在這樣一個日子里,我去了一趟廣漢,不是去看三星堆的,而是跟著營造學社打卡古建。
作為專注于研究中國傳統營造學的民間學術團體,營造學社成立于上世紀三十年代初期,成員包括梁思成、劉敦楨等著名學者。
他們與廣漢結緣于1939年的川康古建筑考察,在這次為期半年的長途考察中,廣漢是其中的重要一站;1941年,營造學社再次來到廣漢,受邀參與重修縣志,為之拍攝了一套幾乎完整的建筑影像資料。
作家蕭易的《影子之城:梁思成與1939/1941年的廣漢》收錄了這些照片,他將廣漢比作古老中國城市的影子,那么,在現實中走進這座“影子之城”又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三國里的雒城
竟是座公園?
坐高鐵從成都出發,只需十幾分鐘就可以到達廣漢,第一站雒城遺址,站在大門處,如果沒有提前稍做了解,很有可能會被城門上的字難住,雒,讀luò,是廣漢的古稱。
蕭易在《影子之城》中將它作為第一個點位,并用《三國演義》來喚醒大家的回憶,這部古典名著共計一百二十回,雒城占了三回。
據說,這座城池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漢高祖劉邦時期,如今的雒城遺址與房湖公園連在一起,不過走到公園的一角,就會發現一段磚包城墻。
或許,這便是我們離曾經的雒城最近的地方。和想象中不同,這段城墻高矮不一,蜿蜒曲折,兩側樹木張牙舞爪,將人包裹在一種時空的迷宮之中。
僅看這些磚墻,似乎留給我們的訊息不多,但就是這樣一座城池,卻曾延續了兩千余年,直至上世紀50年代才陸續被拆除。
營造學社曾留下了一張廣漢西城門的照片,重檐歇山頂門樓立于門洞之上,戴著草帽的農人、挑著布匹的貨郎從中穿行而過。
而在如今的雒城遺址也有這樣一道門,清涼的風穿過門洞,帶著孩子逛公園的人,摘了新鮮的橘子蹲在門洞下吆喝的農人,偶然一瞥,也許會發現,時光匆匆,城市可大可小,但人們的日常和生活一直在持續。
還沒進文廟,
先被“欞星門”驚艷。
打卡的第二站,是位于房湖公園內的文廟。見到正主之前,我和朋友先是被公園池塘里的荷花所吸引,后來一轉身,就看見了文廟的欞星門。
作為古代城市的文化中心,文廟的建設無疑是一件大事。而廣漢文廟,即使在見多識廣的梁思成、劉敦楨看來,也甚是特別。
尤其是眼前的欞星門,高近9米,寬近15米,六柱五開間,柱腳雕有形態各異的獅子,柱與柱之間更是以一幅幅精美的雕刻相連,頂部的寶頂和神獸更是看得人眼花繚亂。
我無法想象當時的營造學社成員圍著它狠狠轉悠了幾圈,但蕭易在《影子之城》中提到了抗戰期間有古董商意圖高價收購它的八卦,足以見其精美是一種共識。
那么,欞星門為什么如此重要?這是因為它被視為文曲星的象征,主宰文運,而要想獲得更加深入的庇佑,下一步當然就是邁進文廟。
狀元橋是文廟內的又一大打卡地,這里有一處半月形水池,小小的,和前面的荷花池形成鮮明對比。
橋跨于池塘之上,有不少游人已經踩了上去,內心期待著或許能博一個狀元回歸。
再往里,便是大成殿,個人感覺最值得一看的是建筑下的龍柱,或許因為時間原因,它的顏色沒有那么艷麗,但雕刻卻甚是精工,帶著一種歲月不敗之美。
焚燒字紙的字庫塔,
是一種敬畏。
和文廟一脈相承的還有位于公園一側的字庫塔,老遠就能看見它聳立在植被之上的尖尖頂。據說,這座塔始建于乾隆年間,三層樓閣式磚石結構,六角攢尖頂。
不過,《影子之城》收錄的營造學社所拍下的字庫塔卻不是這座。畢竟,當時這樣的塔在廣漢并不少見。
字庫塔也被稱之為惜字宮、焚字爐、圣跡亭,專門用來焚燒寫有文字的紙張,似乎只有這樣,才能進一步突顯對文字的尊重與敬意。
除了充當風景塔角色的字庫塔,它們通常建在寺廟、書院、宗祠旁,或是場鎮、集市、古道附近,以便更多的人集中使用,有點像當時社會的一種基礎文化設施。
而如今仍然立于房湖公園的這座字庫塔,無疑在當時的廣漢充當著其中的“要職”。當眼睛隨著塔基逐漸往上觀察,會在塔身二層與一尊小人像相遇。
原來,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倉頡,傳說中造字的那位,足以見古代文人對文字的敬畏與信仰。
不過,在偌大的公園里,興許因為景點太多,昔日繁忙的字庫塔并沒有多少人造訪,只有迎著陽光瘋狂生長的枝蔓,聆聽著它古老的故事。
普普通通龍居寺,
竟藏著明代壁畫?
逛完房湖公園這一圈的古建,一看還有時間,我們在三水鎮會館和龍居寺之間糾結了一會兒,決定先前往后者。
據說,當年梁思成在這里曾被中殿明代壁畫所驚艷,他們一行欣喜地拍下四壁繪制的圓覺十二菩薩和二十四諸天像。
或許,就這些壁畫而言,搞建筑的被征服并不具有絕對的說服力,但兩年之后,這里還迎來了另一位專業大師的認證。
他便是張大千,彼時他剛從敦煌臨摹壁畫折返四川,與龍居寺壁畫相遇的那一霎那,贊曰:“大有敦煌遺風”。
遺憾的是,或許因為文物保護和修繕原因,今天的我們到龍居寺卻并不能與這些壁畫面對面,只能隔著圍擋,閱讀上面的介紹文字,根據圖片猜測它的樣貌。
不過,龍居寺的確值得一去,就算看不到壁畫,它特有的建筑風格也給人很大的驚喜,尤其是兩側的回廊和寺廟后的樹屋,我們去那天是下午四點多,剛好有點斜陽,光影加持之下,故事感很強。
同時,雕刻于建筑空間中的各位“打工人”,也很有意思。
喏,這位“金剛托柱”憑一己之力撐住了屋頂,確認過眼神,佛家也愛諧音梗,天塌下來有高個子頂住,寺廟的頂塌了有金剛托柱。
還有這位“角神”,在房檐底下不知道被壓了多少年,每天都在想什么?
● ● ●
從龍居寺出來,已是下午五點多,眼睛直呼滿足,但肚子卻餓了,匆匆趕到河邊的味道鮮干鍋,填補一天的能量流失。
等菜的同時,腦海里不斷翻閱今天看到的廣漢古建,覺得這座城市太被低估了,過去一提到廣漢,第一印象就是三星堆。
但假如擠不進三星堆,不妨到這里訪一訪古建,磚墻自有話說,椽梁自有故事。這次因為行程匆匆,還有很多地方沒去,已和朋友約了三水鎮,只能在心里默默和廣漢古建說一聲:
我跟你沒完。
● ● ●
編輯丨牙尖兒
攝影丨牙尖兒
CONTACTS
找到小都
APP丨微信公眾號丨新浪微博丨今日頭條丨一直播
小程序(YOU點咖啡/YOU成都)丨抖音(游成都)
合作添加微信號
YOUCHENGDUDU
· 歡迎把小都分享給更多的朋友哦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