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胥 植
編輯| 王 潘
小米SU7再一次站在風口浪尖。
4月1日,小米汽車官宣,3月交付量超29000臺,相較上月大幅上升,繼續在純電轎車領域一騎絕塵。遺憾的是,這一新聞的評論區幾乎被鋪天蓋地的質疑和嘲諷淹沒。
3月29日晚,3名女大學生駕駛一輛小米SU7標準版在安徽一高速路上與水泥護欄發生碰撞,隨后迅速起火,前排兩人當場死亡,后排人員經搶救無效死亡。參與急救的醫院表示,等他們趕到現場時,前排兩人已經“燒沒了”。
事故發生前,車輛處于NOA智能輔助駕駛狀態,以116碼速度行駛,事發路段因施工封閉車道,改道至逆向車道,當車輛檢測出障礙物發出提醒后,駕駛員接管車輛已然來不及,最終釀成悲劇。更具體的事故原因和細節目前還在進一步調查之中。
這不僅是小米汽車面世以來所產生的最嚴重事故,也是近年來新能源汽車最嚴重的事故之一。除了小米汽車深陷輿論旋渦外,智能駕駛技術也被連帶質疑,多家官媒發文稱“不能過度依賴智駕”。
我們曾在今年初有過分析,小米汽車頻頻曝出安全事故,一個重要原因在于SU7車主較為年輕化,飆車等激進駕駛行為高于其他品牌。對于帶著“頂流光環”闖入電車市場的小米來說,來自各方更嚴格的審視和監管并非壞事,這是反推其不斷推進安全保障進步的一種有效鞭策。
盡管事故責任認定需要綜合多方面因素進行考量,但如今看來這口鍋顯然已經不能只讓車主們來背。
小米汽車在近期的各種宣傳口徑中常常將速度與性能作為主要賣點,這一點在SU7 Ultra上市后表現得更為明顯,這無疑是對車主心理的持續刺激,從側面導致安全意識的弱化。同時隨著雷軍個人光環效應的持續放大,米粉們對于雷總的個人崇拜達到了頂點,這份信任感同樣會在潛移默化中轉移到汽車身上,使其在駕駛過程中產生過度的信心和依賴。
也許這場事故是時候引起小米汽車的重視了——在還沒有充分培養起市場對于“速度”的敬畏之心時,就將原本高不可攀的賽道級“性能猛獸”推向普羅大眾,是否還為時過早?而相較于性能和銷量上的追求,是否也應該把用戶教育的重要級往前提一提?
小米究竟冤不冤?
去年10月,小米SU7就因一場惡性社會事件迅速沖上熱搜。江蘇南通一位小米車主因在摩托車友微信群約“競速”與他人發生口角,從線上謾罵發展到線下約架,其不僅持刀捅死了一名勸架的摩友,還駕車碾壓了一排摩托。
這也讓業界首次開始深入研究小米車主群體。從手機時代開始,小米就憑借年輕潮流的設計和發燒級性能,還有“年輕人的第一臺手機”等宣傳語,迅速打入年輕群體,收獲了眾多忠實擁躉。
有國內咨詢公司的調研報告顯示,約80%的SU7車主為85后或90后,且大部分為“米粉”,基于對小米或雷軍的信任才選擇小米汽車,其中超過60%的車主未婚或未育。相較理想和蔚來等更聚焦家庭用車場景的品牌,小米車主群體對于車輛性能和加速有較高追求,常常在駕駛過程中出現彈射起步、超速、頻繁變道等激烈駕駛行為。
1月初,寧波小米門店銷售帶用戶試駕時,開啟了運動+和boost模式,與一輛電動自行車發生碰撞;3月6日深夜,山東一名小米SU7 Ultra車主在城區道路飆車時,時速接近200碼,第二日即被交警抓獲。
“小米汽車最差的配置,是小米車主”,在小米汽車高速事故之前,網絡上曾經有這樣一句經典調侃,來評價諸如此類情況。或許在那時大眾還更多將頻發的事故歸結到車主身上,認為小米被“連坐”顯得有些冤。
但客觀來講,小米汽車在宣傳中的針對性引導,以及用戶對小米和雷軍的無條件信任,同樣是可能的元兇之一。
在SU7上市后的各種宣傳中,673馬力、2.78秒零百加速是高頻被提及的詞匯,而SU7 Ultra的“賽道基因”、“1.98秒”、“全球最速”等宣傳,以及和保時捷的頻繁對標,都進一步強化了小米汽車在用戶心目中“速度與激情”的認知。
對于懷揣賽道夢想的車主來說,相比動輒千萬級的超跑,幾十萬的小米汽車顯然更加觸手可及。值得注意的是,看看滿大街的“鬼火”騎士和深夜的“炸街黨”就知道,追求極致速度和腎上腺素飆升體驗的群體規模,可能遠比我們想象的更多。
同時,車主們對雷總的信任,不應當成為對于汽車安全無條件的信賴。事實上,看看資本市場拒絕了多少高度依賴創始人個人流量的IPO案例就知道,雷軍個人的IP光環,對于小米集團來說可能并非全是好事。
智駕“趕工”的后遺癥
小米SU7高速事故的駕駛員母親張某,在接受采訪時認為小米智駕對這起事故有無法推卸的責任,她此前曾多次告誡女兒,目前技術不完善,不能盲目相信,要自己開才放心,但均遭到女兒反駁,稱有各種安全依據,非常方便安全。
值得一提的是,事故當天正值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高層論壇召開,與會的除了雷軍,還有比亞迪王傳福、吉利淦家閱、奇瑞尹同躍等一眾車圈大佬,而智能駕駛,正是這場論壇中最頻繁被提及的詞匯之一。
這場事故,既給小米智駕敲響了警鐘,也為整個智駕領域迎頭潑下一盆冰水。
智駕是未來車企差異化競爭新戰場的觀點已成為行業共識,從去年的“智駕元年”開始,各家車企紛紛開始在資金和人力上進行巨額投入,在智駕上展開了“急行軍”模式。對于頭部車企來說,在年底前推出全國無圖NOA和端到端大模型已經是必須完成的任務。
對于小米汽車這樣的“后進生”來說,受限于積淀時間,其智駕壓力相較已深耕多年的華為和蔚小理等企業來說,顯然要大得多。
因此,完全智駕自研的小米汽車在去年底宣稱已開始全量推送城市NOA,并將逐步實現端到端智駕技術落地的消息,就引發了業界和用戶的一些質疑。
何小鵬曾在3月的小鵬春季發布會上調侃,因為友商們都標榜進入了智駕T1,因此小鵬“一不小心”就成為了T0,其背后正是對友商智駕的“內涵”。
不管小米智駕成果是瓜熟蒂落還是“趕工期”,其短期成績都稱不上樂觀,除了在眾多汽車媒體實際評測中差強人意的表現外,去年11月,數十位SU7車主因自動泊車功能故障導致的剮蹭和碰撞,便是因為智駕技術系統的BUG引發。
從此次高速事故已公布的資料來看,小米智駕檢測障礙物和提醒駕駛員接管時間較晚,以及在自動減速上不夠快速的反應,也在某種程度上反應出小米在安全輔助性能上還有不足。
智駕不是一朝一夕能出成果的領域,為了追趕行業進度而交出一個不夠成熟的方案,不如靜下心來體會“安全才是最大的豪華”的精髓理念,在這方面,小米智駕還有更長的路要走。
用戶安全教育,小米還需“補課”
熟悉金融產品的人士都很清楚,像證券或者期貨等產品,用戶在正式開通使用前都會經歷時間不短、不斷重復的評估測試和風險提示告知,這是一項相當有必要且重要的前置課程,目的是為了讓用戶充分了解知曉金融市場的高風險性,進而在此后的操作中具備一定的風險意識。
但在風險同樣不低的汽車領域,這項工作往往被人為忽略,在買車之前,不會有銷售顧問不厭其煩地提醒用戶一定要謹慎駕駛。
尤其是小米SU7和SU7 Ultra這樣的性能車,對于本就有潛在激烈駕駛習慣的部分米粉群體來說,這理應是一項需要雷總和公關反復去警醒用戶的事項。
在經歷了去年底的一系列事故后,小米曾發起“安全駕駛挑戰”,這是一次從1月1日持續到3月31日的挑戰活動,用戶只要在這期間未發生有責事故,就可獲得“安全駕駛大師”線上勛章,并參與線上抽獎。包括雷軍也親自下場呼吁車主加入,不可謂不用心。
從現在看來,小米在用戶安全教育方面投入的力度和重視度還遠遠不夠,勛章和抽獎的微弱噱頭顯然不能讓車主們引起足夠重視,高速事故就恰巧發生在活動即將結束的那幾天。
加強用戶的安全教育、培養市場對速度的敬畏心智并非難事,但同樣也不容易,主要還是看企業愿意投入多大的決心和資源來做這件事。小米汽車想要扭轉當下這個局面,或許還需要雷總當年在造車上一往無前的決心才行。
如果是用戶胡亂飆車出現重大事故,只要不危害無辜的其他人,都不會獲得大眾多少同情。但是對于高速上正常速度駕駛出現這樣的事故,不免讓人惋惜,這些人在某種意義上已經成為了技術進步的犧牲品。
從最新媒體報道來看,小米和雷總在這次事故后也缺乏及時的人文關懷,遇難者家屬表示小米汽車至今沒有進行聯系和慰問,“小米汽車所謂成立的工作小組直到現在都沒有跟我們接觸過,一直在冷處理”。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對于小米這種級別的企業,在踏實做好產品的同時,高效引導用戶理性看待駕駛和智能輔助系統是其必須承擔的責任。盡管小米必然會在汽車這條路上走得很長遠,但要成為“偉大的公司”,小米還需要下定決心“補課”才行。
微信號|TMTweb
公眾號|光子星球
別忘了掃碼關注我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