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了一定年紀會明白
錢只是錢
01
吃存款的晚年:
一份存款,三代花
前段時間看到一位退休老人的故事。她今年71歲,害怕疾病意外的到來讓她來不及交代后事,早早的向女兒透露了她手頭上有30萬存款。
密碼說出去了,銀行卡也交由女兒保管。
本以為是一場令她覺得安心的托付,結果卻讓她失望。
女兒因為孩子急需買房用錢,在沒有商量的情況下,偷偷挪用了5萬塊。
在她眼中,女兒不告自取的行為意味著她這一分一毫攢出來的錢成了女兒的備用金。
老人為這5萬塊錢和女兒吵起了架,卻也引發女兒的不滿,覺得母親有錢之前卻從來不告訴她。
誰都覺得責任在對方,鬧得不歡而散。
最后女兒不來了,5萬也沒有要回來。
老人事后想了想,覺得這事都是錢鬧的。倘若一開始就不告知30萬存款的存在,女兒不會私自拿錢,而她的存款還在,女兒也在身旁。
這或許已經成為了不少老人的共識:無論有錢沒錢,都不要讓孩子知道。
當你沒錢,親情未必能度過無償盡孝的考驗。
當你有錢,便難避開“用錢”。孫輩要上學結婚,中年人要養家還房貸車貸,老年人要為養老留下救命錢。
處處缺錢的家庭里,一份已知的存款難免成為家里的備用金。
但錢終歸是有限的,一旦無法達成共識,人心難經得起金錢的算計,牢不可破的親情也會出現裂痕。
為了避免一份存款三代花的金錢糾紛,不少老人開始哭窮、隱瞞存款、主動“背債”。
在南風窗的一篇文章中,安徽大學社會與政治學院碩士生趙珂便總結這一現象:
有錢要假裝沒錢,時不時向他人哭窮;
想買醫療理財保險,怕孩子不同意,就偷偷瞞著;
資助晚輩時,會假借“這是XXX借給我的”的名義,為自己背上一筆莫須有的債務……
老年人的“花式防兒”始于發現“養兒不能防老”,發現兒女連自己的中年生活都難防。
他們背負著家庭重擔和職場壓力,有時候甚至出現“逆向依賴”,需要父母資助他們提供生活保障。
這樣的他們自然很難扛起養老的責任。
當兒女靠不住,老去的生活只是養老又養兒時,安心養老似乎便只剩下了一個答案:
防兒。
02
老年返貧,不止于錢
當然,在大部分家庭里,金錢的存在并不會使親情變味。
對于兒女來說,孝敬父母是本能,他們并不會貪圖老人存了多少錢,能給自己多少錢。
對于老人而言,補貼兒女也是再自然不過的行為,沒有人希望自己辛苦養育的子女在自己面前吃苦。
他們能夠有商有量,即使對方有難處,自己也能理解。
我們曾經收到一些后臺留言,大多數身為兒女的讀者便持著這樣的態度:
老人的錢我不知道,也不想知道,只要他們健康平安就好。
比起擔心老人的隱瞞,他們更在意老人有沒有一碗水端平,擔心老人會不會一時糊涂上當受騙。
只是他們不知道的是,金錢于兒女,是對生活的縫縫補補。
存款于老人,不僅是維系晚年生活的質量保障,更是他們唯一能夠抓住的東西。
39歲的阿玲說自己不知道自己70多歲的父母有多少存款,父母也總是在他們面前哭窮。
但每次需要用錢的時候,父母又能及時拿出錢來。
哥哥需要買房的時候,因為存款全部都被拿去買了婚房,沒有錢出彩禮,他想要延后結婚,父母得知消息,一下子拿出了20萬。
后來二哥做手術,媽媽拿出了10萬塊。
幾個子女有心打聽家里還有多少錢,媽媽表示無可奉告:
“這個錢我不會告訴你們,我們手里有錢,心中不慌,你們養不養我們無所謂。”
中年有中年的三座大山:健康、教育和投資。
老年也有自己的返貧三件套:身體、地位和存款。
人老了要應對身體機能的衰退,臟器老化,免疫機能下降,骨質疏松、視力聽力衰退等全部找上了門。
年齡上的衰老,也意味著他們逐漸開始在社會、家庭中被邊緣化,不再是社會上的勞動主力,不再是家里說一不二的頂梁柱。
年輕時攢下的存款將在老去的時間里,花在疾病治療和保健品的購買上。
他們成為需要被照顧的、等待子女回家的老弱。
想要始終得到照顧并且不被遺棄,想要找回對生活的掌控感,手里的錢是他們最后的退路。
哪怕子女無暇他顧,他們可以用自己的存款安排生活。
哪怕子女容易被財帛所動,他們也有足夠的存款買回親情。
錢,成為了老人生活中最大的安全感,能讓他們有尊嚴的度過余生。
03
人老了
需要算好這三筆賬
不過“錢該藏還是該亮”依舊是擺在老人面前的問題。
過度露怯會削弱家庭地位,哭窮雖然保護了老年人的金錢利益,但有意圖的防備也可能會引發子女的不滿。
過度幫扶則可能掏空養老本,倘若分配不均,一家人也會因為分錢而撕破臉。
正如那句話所說:
“老人的錢就像燙手山芋,捂太緊寒心,露太多鬧心。”
事實上,存款的本質是晚年生活的“安全墊”,考驗子女的人品,也看老人的管錢能力。
兒女可能會靠不住,但老年人在金錢管理上也未必理智。
在這里,十點君提醒家有老人和在變老路上的你我在管理存款時,務必先算好這三筆賬。
第一筆,生存賬
分賬戶管理,采用“三袋錢”策略——30%應急(救命袋)、20%備用(親情袋)、50%保密(尊嚴袋)。
將存款分為日常開銷、愛好與應急備用金,既維持生活質量,又避免向子女伸手的尷尬。
第二筆,親情賬
《最優解人生》中,作者比爾·帕金斯提到:
“金錢只是實現目的的一種手段,錢要用來購買有意義的體驗,這些體驗將構成你的人生。”
他對財產贈予子女的理想年齡提出了明確的建議,強調“在錢能發揮最大作用時給予子女”。
金錢的效用會隨年齡遞減,倘若等到子女年老時才繼承遺產,其實際價值已大幅降低。
以子女的“需求高峰期”和“體驗黃金期”為基準,在子女26-35歲這一階段完成財產贈予最為合適。
因為在這一階段,子女可能面臨創業、職業轉型等需要資金支持的關鍵階段,也會迎來購房、育兒等重大開支。
他們能用錢避免自己陷入窘境,也能獲得實打實的利益。
所以說,如果有錢要留給子女,宜早不宜遲。
早規劃、早贈予,幫助子女在人生關鍵階段實現體驗最大化,這是財產傳遞的“最優解”。
第三筆,理性賬
隨著年齡的增長,記憶力衰退,思維遲鈍是人之常情,即使我們想要減緩身體的衰老,我們仍然避免不了老去帶來的影響,會糊涂,會輕信他人。
相信“包治百病”的虛假宣傳,依賴銷售通過噓寒問暖,誘導高價購買的親情營銷。
相信騙子勝過子女的案例比比皆是。
面對這種情況,我們需要提升自己的防騙意識,理性消費,必要時也需要傾聽子女的建議,接受他們的幫助。
04
三聯生活周刊曾經提到一個父親在遭遇重病前后發生的變化。
在這個只有女兒的家庭里,生病后的父親不再寄托于找一個“兒子”來承擔起養老責任。
他開始交代家里的經濟情況,告訴女兒自己這么多年攢了多少錢,并把存款交給對方保管。
父親變老變弱了,這是女兒的感受。他不再以高大的形象示人,也不再吝嗇親情的表達。
以前說不出口的“我想你”,現在變得輕而易舉。
他開始常常給幾個女兒打電話,一天能打十幾二十個,接起視頻,話說著說著便哭了。
他開始珍惜每一次家人的相處時光,即使身邊還有幾個女兒陪伴,但只要有一個即將離家,他便會眼淚汪汪。
人生瞬息萬變,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個先到來,在老去的路上,我們也不知道哪天是最后一天。
當父母不說存款的時候,說明他們仍然想好好活著。
當父母把存款告訴給子女的時候,也意味著他們在為以后做安排,意識到人生無常,相處有限。
說到底,老年人在意的不是錢,是不知道何時到來的意外與不知道能陪在身邊多久的家人。
正因此,不要因為錢,而放棄了更重要的東西。
為了養老存錢是必要的,但能力之內該花的還是要花,不要徒生事端、過度計劃,擔憂未來的自己,而讓現在的自己陷進旋渦中。
真正的未來是現在,要為未來考慮,也要為當下準備。
親情一場,有些東西不要看得太重要。父母能好好照顧自己已然很不容易,家人能在身邊已經是幸福。
人到了一定年紀會明白,錢只是錢。
那些最珍貴的東西,都是錢買不到的。
Hot Events
讓每一次閱讀都有價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