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有一所大學,對169個5~10歲的孩子進行了為期3年的跟蹤調查。
研究人員發現,那些容易產生心理問題和生病的孩子,大多數都有一個相同點:
他們的爸爸媽媽關系很不和諧,總是吵架。
而那些自信開朗、陽光的孩子,卻都有著一對相愛的爸爸媽媽。
發現一個驚人的家庭關系鐵律:孩子的快樂取決于媽媽!而媽媽的快樂,取決于爸爸!
孩子的快樂取決于媽媽
如果家里雞飛狗跳,無論爸爸媽媽如何愛孩子,孩子也快樂不起來,孩子個個都是機靈鬼。
孩子觀察力是非常強的,父母間的情感流動,他們一直在注意和體會著。
孩子總說我是個溫柔的媽媽,我還在想我這溫柔從哪里來的?現在想想,是跟著我爸學到的,我爸對我媽溫柔的愛,滋養了我。
這就是愛的傳遞吧,一個人滋養兩代人。
媽媽精神富有,孩子陽光燦爛。
一個家庭最大的遠見,就是父母不透支情緒,孩子不消耗能量,共同托舉出美好的未來。
一家人在一起,多一些鼓勵,少一些怨言,父母共同給孩子引路,終會照亮孩子未來的人生之路。
父懶則母苦,母苦則子懼,子懼則家衰,家衰毀三代;
父愛則母靜,母靜則子安,子安則家和,家和萬事興。
家庭環境對孩子人格的形成,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
孩子和媽媽的關系是什么?
是臍帶剪斷了,潛意識完全邊有一起,媽媽的情緒是直接傳遞給孩子的。
我想努力成為精神富足的自己,我想成為精神富足的媽媽。
家庭里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位置,只有大家各司其職,整個家庭才能靈活運轉,充滿愛的流動。
一旦發生錯位,家庭里其他成員也會受到影響。
有遠見的家庭,都是一家人齊心協力,爸爸和媽媽共同努力,托舉出孩子的美好未來。
一個家庭里,任何的過度犧牲,都容易引發一系列的情緒崩潰。
媽媽的快樂,取決于爸爸
其實媽媽的快樂,更多被她自己的模式所決定,爸爸的影響非常大,但是媽媽自己仍舊是主要因素。
我有個朋友青青,她很贊同這個說法。
那時青青在家帶娃不上班,有時候被老公一句話就搞得心情不好,然后對孩子也煩躁,沒了耐心,沖孩子發脾氣。
后來青青工作了,慢慢有了自己生活,也就不會情緒依賴了。
在和老公溝通時,也盡量心平氣和,有理說理,不帶入情緒。
青青說:希望孩子也能從中感受到 ,自己的快樂由自己做主。
說到底,健康的家庭教育是爸爸和媽媽共同努力,家人是互相支持的存在。
好的教育是愛的合謀,夫妻之間的推諉內耗,注定消耗家庭的福氣。
一個健康的家庭,一定是遵循這樣的自然法則:家庭中先出現的關系,要優先于后出現的關系。
也就是說,一個家庭中,首要的是夫妻關系,其次才是親子關系。
父母相愛,關系和諧,不僅能傳遞愛的安全感,更會滋養孩子的精神世界。
爸爸的長期缺席,讓家庭中的付出不再對等,時間長了,就容易壓垮媽媽的身心。
家庭的失和,長久生活在壓抑的環境中,很容易給孩子帶來心理上的創傷。
在家庭中,夫妻關系排在第一位
有人覺得這種說法有失偏頗,那媽媽從來就不愛爸爸呢?
孩子的快樂應該在于爸媽互愛,且這樣的愛在夫妻之間應該是主動的、包容的。
分享曾看過的一段話:
結婚一定要跟自己特別喜歡的人結婚,喜歡一點點是不夠的,這一點點不足以抵擋漫長的歲月。喜歡一定要足量,足到風雨吹不散,柴米油鹽浸不爛。
爸爸的缺位,媽媽的痛苦,家庭的失和,往往就是孩子心理健康問題爆發的導火線。
關系錯位了,家庭就會烏煙瘴氣,每個人都各司其職,盡該盡的責任,這樣才會形成一股強大的合力,一起把家庭托舉到更高的層次。
不管是孩子教育,還是家庭發展,單靠一個人在努力,是無法撐起來的。
唯有每個人都做好份內的事,不偷懶、不折騰,同心協力勁往一處使,家庭就會蒸蒸日上。
在家庭中,夫妻關系排在第一位,夫妻關系好了,孩子才會安心的做好孩子的角色 。
再富足的生活條件,都不如給孩子一個平和的家庭氛圍。
一個人最大的成功,不是賺了多少錢,而是你有沒有經營好自己的小家,有沒有以身作則,成為孩子的榜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