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火狐文娛觀察組
《以美之名》開播,姚晨與賈靜雯的強強聯手,本應是國產劇市場的一顆璀璨明珠,卻意外地“撲”得無聲無息。這部劇聚焦整形醫美行業,題材新穎,陣容強大,按理說應該能引發廣泛討論,但現實卻是收視平平,口碑兩極分化。這不禁讓人思考:問題究竟出在哪里?本文將從姚晨的演技表現、行業劇與廣告劇的定義區別,以及與其他大女主劇的橫向對比,嘗試剖析這部劇的成敗得失。
姚晨的演技毋庸置疑,從《武林外傳》的郭芙蓉到《潛伏》的王翠平,再到《都挺好》的蘇明玉,她塑造的角色個個鮮活生動。在《以美之名》中,她飾演的喬楊是一位公立醫院的顱頜面外科副主任醫師,性格直爽、醫術高超,但同時也有些許傲氣。姚晨通過細膩的表情和肢體語言,將喬楊的專業性和情緒層次展現得淋漓盡致。例如,在“恐龍女孩”手術方案被否決時,她失落、震驚、不甘的情緒層層遞進,令人動容。
然而,姚晨的表演也暴露了角色的局限性。喬楊的性格過于單一,缺乏深度發展,更多時候像是一個“工具人”,推動劇情發展卻未能真正打動觀眾。相比之下,她在《都挺好》中飾演的蘇明玉,既有復雜的情感糾葛,又有鮮明的性格轉變,層次感更強。
行業劇的核心在于真實還原行業生態,通過專業性打動觀眾,例如《急診科醫生》對醫療行業的細膩刻畫。而廣告劇則更像是為品牌服務的營銷工具,劇情往往淪為背景板,角色行為被商業化需求綁架。《以美之名》試圖走行業劇路線,但頻繁出現的整形手術場景和醫美產品植入,讓觀眾難免聯想到廣告劇的影子。
對比來看,劉亦菲主演的《玫瑰的故事》則是一部典型的行業劇。它以出版行業為背景,通過細膩的職場描寫和人物成長,展現了行業的復雜性和人性的多面性。而《以美之名》在專業性上的表現略顯單薄,更多是通過戲劇化的沖突吸引眼球,而非深入挖掘整形醫美行業的現實問題。
在《以美之名》首播收視率定格在0.35%的深夜,喬楊(姚晨飾演)在劇中展現的"全切手術"如同美妝教程。當鏡頭聚焦于她縫合傷口時顫抖的睫毛而非精準的持針手法,當手術室背景板上的醫學名詞被某醫美APP logo取代,觀眾恍然驚覺:這不是治病救人的手術臺,而是精心設計的廣告展位。劇中反復出現的"三小時極限手術"橋段,與某網紅整形機構"午休變美"的宣傳話術如出一轍。
相比之下,孫儷在《理想之城》里塑造的造價師蘇筱,能用Excel表格演繹建筑成本的精密計算;趙麗穎在《風吹半夏》中操盤的鋼鐵行業并購案,每個數據都經得起專業推敲。真正的行業劇應該像劉濤在《開端》里演繹的乘務長,每個應急處置動作都帶著職業烙印。當《以美之名》把隆胸手術拍成情感調解現場,醫療劇的專業尊嚴早已蕩然無存。
姚晨與賈靜雯的對手戲,本該復制《甄嬛傳》里孫儷與蔡少芬的巔峰對決,卻淪為一場"醫美版《小時代》"。當喬楊在會議室甩出病歷本質問周靜雯時,觀眾看到的不是專業碰撞,而是兩個精致妝容的女人在爭奪C位。這種懸浮感貫穿全劇:醫院走廊飄著香奈兒五號的氣味,醫生們討論病情時美甲閃閃發亮,連手術服都比普通護士短三公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