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照
01
一曲肝腸斷,天涯何處覓知音。
周星馳電影《功夫》中,有兩個很厲害的瞎子殺手。
他們身穿長袍,頭戴氈帽,用墨鏡深藏眼睛,合背著一臺古箏,渾身掩藏不住的冷峻與殺氣,讓人感覺高深莫測。
我嚴重懷疑,這兩個瞎子殺手的造型,是在cosplay一個人。
這個人就是民國草根音樂人阿炳,他的經典形象是長袍配氈帽,墨鏡焊臉上,后背掛琵琶,雙手持二胡,往無錫街頭一站,氣場直接拉滿。
02
一個寡婦,與一個中年道士同居,生下一個男孩。
這種背德事,即使放在相對開放的今天,也是相當炸裂的倫理大戲。
然而,這事偏偏被阿炳遇上了。
1892年,江蘇無錫,洞虛宮雷尊殿。
一個43歲的道士華清和,與一個做幫傭的吳姓寡婦同居了。
次年,一個男孩誕生,因五行缺火,起名阿炳。
按道規,出家道士不能淫邪;按禮法,寡婦再嫁不貞,更何況私通道士并產子。
在魯迅筆下恐怖的吃人社會,作為男人的華清和能被原諒,但作為女人的吳氏注定要被吃掉。
阿炳一歲時,母親吳氏郁郁而終——這個敢于追求個人幸福的可憐女人,終究被吃掉了。
華清和把阿炳送回無錫東亭老家,托付給弟媳婦家撫養。
1400年前,道教傳入無錫,傳統道教經典音樂,與無錫民間音樂融合,形成了極具無錫特色的道教音樂。
今天,無錫道教音樂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在東亭老家,許多農民以道士為副業,他們承接法事時,往往要演奏道教音樂。
那些道士叔叔們做法事時敲的鑼鼓、吹的笙簫,成了阿炳最早的DJ打碟啟蒙,在他心中埋下了音樂的種子。
03
我們無從得知幼年阿炳的情況,但總歸是孤獨的、缺愛的,不幸福的。
8歲時,阿炳被華清和接回雷尊殿,他對外說這是從老家領養的小道士。
父子二人以師徒關系相處——阿炳不知道眼前的師傅,其實是爸爸。
1902年,第六十三代龍虎山張天師巡游至無錫,他給阿炳起了道名:華彥鈞。
不過,長大后阿炳并不喜歡這個大名,更喜歡別人叫他阿炳。
劇照
華清和是一個道士,一個富有藝術氣質和音樂修養的道士。
他深耕道教音樂多年,精通各種傳統樂器,吹拉彈撥樣樣在行。
在他的點化以及嚴格教學之下,阿炳心中的音樂種子爆發了。
天賦+名師+苦練,阿炳想不成材都難。
練習擊鼓時,阿斌用鐵筷子敲打方磚,掌握鼓點和板眼。
練習笛子時,阿斌在清晨迎風吹奏,在笛子末端掛鐵秤砣,鍛煉腕力。
練習二胡時,阿斌的琴弦因血痕浸漬而變了顏色。
寒暑不輟,神功乃成。
13歲時阿炳已能演奏多種樂器,跟著師傅參加拜懺、誦經、奏樂等活動。
一次演奏會上,擊鼓的老道士病倒,阿炳頂上,他用神乎奇技的鼓技征服眾人,人送外號“小天師”。
18歲時,阿炳已成為無錫道教音樂界公認的最閃耀的新星。
如果有頒獎,阿炳能拿獎拿到手軟。
十三學得琵琶成,名屬教坊第一部。曲罷曾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
此詩雖說的是琵琶女,放在阿炳身上不違和。
04
精通各種樂器,卻奏不好自己的命運之曲。
21歲那年,華清和病逝,死前,他告知了阿炳身世。
阿炳繼承父業,做了雷尊殿當家道士,平時做做法事,鎮宅謝土、祭風降雨,吃喝不愁。
這種安逸且寡淡的生活,對一個20出頭、容易躁動的年輕人而言,未免太無聊了。
為了尋樂子,阿炳吸起了鴉片,嫖起了娼,還染上梅毒。
為了籌集嫖資和毒資,他把道觀能賣的法器都賣了。
1927年,阿炳因梅毒擴散,雙眼先后失明,家底也敗光了,他做不成道士了,只得沿街賣藝。
從此,無錫街頭多了個流浪藝人“瞎子阿炳”。
阿炳照片
人常言:詩人之不幸文學之大幸。音樂亦然。
往后余生,阿炳混跡于江湖街頭,與三教九流為伍,創作和演奏音樂。
他常常在茶館和煙館,聽別人談論熱點新聞和當地八卦,在心里默默編成順口押韻的詞。
眼睛雖已看不見,但他用更敏銳的心,感知社會與時代,并將其轉化為音樂創作的營養。
人間悲歡,家國不幸,通過耳朵進入他的內心,與他獨特的情感融合,產生奇妙的反應。
一曲曲以血淚淬煉的音樂,奔泄而出。
40歲時,阿炳在煙館結識寡婦董催弟,兩人很快同居,董催弟每天牽著阿炳并協助他賣藝。
盡管生活困頓,阿炳卻每天鴉片不斷,與董催弟一起抽,兩人相依為命。
1948年,這倆都被送到了戒毒所。釋放后,阿炳結束了演藝生涯。
05
真正的大師,從來不會狹隘,固守門戶之見。
阿炳師承道教音樂,他眼光開闊,博采眾長,推陳出新。
用他自己的話說:幾十年來,我聽見了什么使我喜愛的音樂,不問教的是誰,我都跟他學;教過我一曲兩曲的人太多了,連我自己都無法記得······
正因如此,阿炳的音樂題材無所不包。
惡霸侮辱幼婢,他以此編詞作曲,公開彈唱,讓惡霸社死。
軍閥混戰,他創作小調小曲,笑罵軍閥統治敲骨吸髓。
抗日烽火燃起,他彈唱《歌頌十九路軍》《松花江上》。
擺攤時,他說唱最多的是八卦新聞,比如殺人,男女關系。
當然,他也在戲館、飯店、米行、碼頭等地唱葷段子。
阿炳脾氣暴躁,午覺被吵要罵人,去小店賒賬被拒要罵人。
賣藝時,觀眾打賞的錢少了他也罵人,而且是用音樂變著花樣罵人。
他常用二胡模仿嗩吶的聲音,演奏喪樂,diss觀眾不給錢就把你送走。
或者來一段咒人的rap,把人搞得灰頭土臉——誰又敢和一個瞎子兼法師計較呢?
阿炳缺錢,但從不乞討,他把自己定位為藝人,堅守著藝人的底線。
當地人稱阿炳有“三不窮”:人窮嘴不窮,不白吃白食;人窮名不窮,為人正直;人窮志不窮,不怕權勢。
據說,抗戰時在無錫最熱鬧的地方,阿炳敢當著幾百觀眾的面,破口大罵“東洋赤佬”。
05
除了即興說唱喊麥,阿炳還有幾項不輕易示人的絕技。
他可以把琵琶橫放頭頂,高舉雙手,邊彈邊向觀眾解釋琴聲。
他可以用胡琴模仿各種各樣的聲音,如男女老少的說話聲、嘆息聲和歡笑聲,雞鳴狗叫,馬蹄鳥語等。
其中最有名的模仿節目是《狗搶肉骨頭》——用琴聲模仿黑、白、黃三只狗搶骨頭時的聲音,拉出立體環繞音效。
狗爭搶得越來越激烈,阿炳的胡琴越拉越快,聲音也越雜亂,但聽眾始終能分清三種狗叫聲。
此等絕技,如果放在今天,絕對能制霸直播間,輕松圈粉百萬。
但對阿炳而言,這些炫技都是雕蟲小技,他不屑于搞這些哄小孩的把戲。
作為一個有精神追求的藝人,阿炳從沒放棄過憋大招,他的藝術成就主要體現在作曲上。
他一生創作和演出了270多首樂曲,由于流離失所,沒有及時記錄,絕大部分作品都失傳了。
1950年夏天,中央音樂學院派人趕赴無錫,搶救阿炳的作品,用進口錄音機,為他錄制了6首作品。
即二胡曲《二泉映月》《聽松》《寒春風雨》,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龍船》。
錄完音,阿炳最后一次登臺演奏《二泉映月》,面對臺下經久不息的掌聲,他淚如雨下。
當時,他已經病重,用盡全身力氣,才拉完了這首曲子。
同年12月,阿炳帶著他的絕大部分作品,離開了人間。
06
阿炳的作品,以《二泉映月》最為有名。
據阿炳所說:“這支曲子是沒有名字的,信手拉來,久而久之,就成了現在這個樣子。“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曲子何嘗不一樣?
阿炳以盲眼之軀,洞見世間蒼涼,他以滑音模仿哭泣,以顫弓表現寒風,將個體命運描摹升華為普世共鳴的哀歌。悲愴中藏著倔強,絕望里生出詩意,撼人心魄。
1978年,著名的日本指揮家小澤征爾訪問中國,在中央音樂學院聆聽了17歲學生姜建華獨奏《二泉映月》,當場掩面而泣,稱其為“真正的天籟”和“世界級名曲”。
小澤征爾多次擔任《二泉映月》演奏指揮,把這首曲子帶向世界,成為世界級經典音樂。
再后來,這首曲子還被發射到了太空,成了宇宙級BGM。
說不完這人間滄桑,道不盡生死笑忘。
阿炳的音樂扎根市井,穿透了時空。
海報
1979年,有人拍了電影《二泉映月》,影片中,阿炳先是被惡霸李老虎逼走他鄉,又被李老虎打瞎眼睛,沿街賣唱,創作出《二泉映月》。
解放后,阿炳受到黨和人民的關心,成為了人民的音樂家。
不用懷疑,這是一部爛片。無關老藝術家們的演技,影片立意就不高。
天才不必完美,也不會完美,阿炳是癮君子也是愛國者,是墮落的道士也是天才的音樂人。
真實一點,只會讓人感受到這才是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扁平化的木偶。
唯有真實,方顯真誠,唯有真誠,才能打動人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