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眾傳統認知中,北大碩士這類高學歷人才往往應投身于金融、科研、企業高管等看似“高大上”的領域,然而,26歲的黃女士卻在北大研究生畢業后放棄了高薪工作,留校當起了“食堂阿姨”。這一消息如一顆石子投入平靜湖面,激起千層浪,網友們紛紛對此發表看法,“人才浪費”“高開低走”等標簽隨之而來。
但黃女士的想法卻很簡單,她直言自洽贏過一切體面。她在互聯網大廠實習時,每日被KPI壓得喘不過氣,那種精神上的疲憊讓她深感不適。而食堂工作雖辛苦,卻只需要付出體力,休息后便能恢復精力。更重要的是,她有著明確的職業規劃,以食堂阿姨為起點,通過輪崗積累經驗,目標是成為食堂經理,并利用自己健康傳播專業知識開設健康餐窗口。這一選擇并非是簡單的“墮落”,而是基于對自身清醒認知后的理性抉擇。
無獨有偶,此前有新聞報道全國約有6萬名研究生學歷的外賣騎手。研究生送外賣,同樣遭受諸多質疑,人們覺得這是學歷貶值、人才浪費。其實背后反映出復雜的就業現狀,高校擴招使得高學歷人才數量大增,就業市場卻難以消化,同時專業結構與市場需求的不匹配,導致許多高學歷者難以找到對口工作。
從北大碩士當食堂阿姨,到研究生送外賣,這些現象都在預示未來就業新常態的到來。就業不再是一條固定的軌道,而是充滿了多元性與不確定性。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的邊界逐漸模糊,越來越多高學歷者投身傳統意義上的體力勞動崗位,并且能夠利用自身知識為這些崗位帶來新的活力與變革。比如,有外賣平臺招聘算法工程師優化配送路線,這便是高學歷者在看似不相關領域發揮專業優勢的體現。
社會對于此類現象的質疑,根源在于對體力勞動的隱性歧視以及衡量成功標準的單一。長久以來,社會默認高學歷人才就應該從事光鮮亮麗的腦力勞動,認為只有這樣才是成功,才沒有浪費教育資源。但事實是,像北大畢業的陸步軒賣豬肉,一開始飽受爭議,可后來他憑借自身能力將豬肉生意做出特色,還出版書籍分享創業經驗,這表明高學歷者在任何崗位都有創造非凡價值的可能。
我們應清醒地認識到,就業觀需要與時俱進。對高校畢業生等青年而言,重要的是找到個人能力與社會需求的契合點,不應被傳統觀念束縛。職業沒有絕對的高低貴賤之分,每份工作都能實現個人價值。黃女士在食堂工作能收獲快樂,能將專業知識融入其中,規劃職業發展;送外賣的研究生也可能在配送過程中發現新的商業契機或提升自身能力。
在未來,隨著社會發展,就業選擇將更加多元,人們應尊重每個人的職業選擇,摒棄對體力勞動的偏見,構建一個尊重差異的包容生態。無論是從事何種職業,只要能在其中發光發熱,實現自我價值,那便是成功的就業,便是對人生負責的選擇。正如北大前校長蔡元培所說:“教育者,養成人格之事業也。”我們的教育成果應體現在學生能夠獨立思考,勇敢地追求自己的職業理想,而不是被世俗眼光所禁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