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山西運城的高先生因孩子留學計劃變動,在同程旅行平臺申請退改8月北京至東京的往返機票,總價15113元。平臺要求先退票再改簽,結果退票時被扣14263元,僅退回850元。高先生質疑扣費不合理,稱距離起飛還有4個多月,且自己并非誤操作。4月1日,經多次溝通,同程旅行最終全額退款。
高先生起初聯系日本航空,被告知需通過購票平臺處理。同程客服起初以“誤操作需擔責”為由拒絕,后態度轉變。平臺回應稱退改規則以航司和平臺規定為準,但未解釋為何起初扣費高達94%。此事曝光后,引發對機票高額退改費的廣泛討論。
類似投訴并不少見。2024年,廣州一名律師錯購機票后立即退票,仍被扣89.9%費用;上海龔先生6000元機票僅退269元。
江蘇省消保委指出,消費者更關注費用設定是否透明合理,而非單純金額高低。航空公司常以“運營成本”為由收費,但缺乏具體依據。
民航局2018年已明確要求航司實行“階梯費率”,根據購票時間和票價合理設定退改標準,并確保直銷、分銷渠道規則一致。
然而,部分航司和平臺仍存在高扣費現象。2021年,成都紀女士退票被扣90%費用,法院判決認為該標準過高,最終調整為40%。
近期,南航、東航等航司已調整退改規則,如擴大免費退改范圍、降低費率等。南航新增“24小時內票價下跌可免費退票”,東航允許官網購錯票免費退。
專家建議,退改費應更人性化:起飛前時間充裕則少扣費,臨近航班再提高費率。中國航空法律專家張起淮呼吁引入聽證機制,讓定價更公開透明。
當前,消費者維權仍面臨舉證難、流程繁瑣等問題。法律界人士強調,若遇不合理扣費,可向民航局投訴或起訴。此事件也提醒用戶購票前務必確認退改規則,優先選擇官網或政策寬松的平臺,避免事后糾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