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光明媚,正是踏青的好時節。
有一說一,經常運動的孩子,大腦真的會變聰明。
北京協和醫學院心理學專家楊霞老師就說過,大腦發展最重要的營養劑,首先就是運動。
那么第二個是什么呢?
答案就藏在海淀這所田園般的學校里。
你聽,春耕時節的教學樓后格外熱鬧——
有的班級想種豆角,有的偏愛小白菜,還有的嚷著插秧苗、栽麥苗……老師們站在一旁笑著說,“秋天準能湊齊一桌子好菜。”
孩子們挽起袖子,揮起鋤頭,渾身上下都透著一股子健康向上的生命力,真是“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這里的孩子們擁有自己的一片“自留地”,老師們化身成為幸福的麥田守望者,用“農·人”情懷澆灌著每一顆心靈。
這一片充滿生機的土地,也是中國農業大學附屬中學孩子們的精神家園。
骨子里帶著農大“基因”的農大附中,用獨具特色的春耕節,解讀了古語“耕讀傳家”的現實意義——學校要培養的是既會讀書,也會勞動、會生活的人。
春天感受泥土的芬芳,秋天品嘗稻香的清甜,孩子們在勞動中體驗生長的快樂,學習生活的技巧,也學會對生命、對他人的尊重和熱愛。
那些親手種下水稻的少年,從一顆稻谷到一株秧苗、一串稻穗,他們不僅聽見了生命拔節的聲音,更在泥土中讀懂了“人生是曠野,不是軌道”的深意。
是啊,每顆種子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每個孩子也該有專屬的成長節奏。正如農大附中老師們所說,“這里的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無一例外地受到學校的高度重視與深切關懷。”
農大附中的“農·人”情懷像是一股清流,打開了育人空間,也為實現五育并舉、立德樹人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教育是一個長周期
用“農·人”情懷辦教育
在當下社會,內卷現象日益嚴重,孩子們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
監測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兒童青少年總體近視率為51.9%;2024年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發布的調研報告顯示,被診斷為情緒障礙的子樣本,首次確診平均年齡為13.41歲……這些數據和現象,無一不從側面印證了兒童青少年群體令人擔憂的“小眼鏡”“小胖墩”“小豆芽”“小焦慮”的“四小”新趨勢。
如何破解這一困局,為孩子們提供一個寬松、溫暖、和諧、多元的成長環境?中國農業大學附屬中學以“農·人”情懷為引領,給出了自己的答案:“我們不做讓兔子一定要會游泳、青蛙一定要會爬樹,違背規律的教育,教育是需要耐心和持續投入的長周期。”
農業講究順應時令,精耕細作。同理,在教育學生上,更要順應學生的成長規律,尊重學生個性,不放任不管、也不過度干預,更不拔苗助長,才能讓學生積極主動地、生動活潑地發展。
在農大附中,有一處漪漪嘉禾園。當春天來臨,校長王軍帶領孩子們走到這里,手把手教會他們如何揮舞鐮刀收割、捆扎麥草,如何握住鋤頭翻動泥土、撒下種子。“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同學們耳熟能詳的詩句,在這樣的活動中得以深深地記在心里。
“農·人”情懷,這一理念源自農業的智慧與哲學。正如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所言:“教育是農業,不是工業。”農大附中由“北京農業大學”始建,用勤勞質樸、吃苦耐勞、植根大地、哺育生命的精神辦教育,把對人、對生命最深層的關懷思想彌散在校園的每一個角落,流溢在每一個人的心底。
“一個都不能少, 每個人
都是最重要的那一個”
在農大附中,學校倡導“讓每一株青苗在園中積極陽光地長成他應有的美好樣子”的學生觀。教育不再是簡單的分數追逐,而是對每一個孩子個性成長的深度關注。
在一場主題為“初二成長的心理蛻變與應對”的專題講座上,初二1班小苗同學描述著自己的收獲和感受:“王老師播放了一部卡通動畫,主角小青蛙從蝌蚪成長為青蛙的過程中歷經尷尬,生動展現了青春期發育的困擾。這讓我意識到,要關注自身心理健康,給予心靈充分滋養。同時,我領悟到每個人都很重要,都應被愛與尊重。”
為了將“農·人”情懷落到實處,農大附中采取了一系列具體措施。干部下沉年級、教師輪值、全員導師制等創新舉措,讓每個孩子都能得到個性化的關注和指導。實施人本化、人性化的管理制度,確保學生感受到被尊重和重視,“一個都不能少、都個人都是最重要的那一個”。
在農大附中,有以“生”為本的“四維八系”課程體系、互動生成的課堂教學;適應新時代發展、學生多元需求的完善教育教學設施;一年四季,不同類型、花木交替生長花園式校園環境;五育并舉豐富精彩的教育實踐活動。無論是學術競賽的獲獎者,還是藝術表演的佼佼者,亦或是體育賽場上的健將,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站在舞臺中央。
黨委書記王東昀動情地說:“農大附中始終秉持著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教育襟懷,堅決摒棄任何形式的排他理念。在這里的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無一例外地受到學校的高度重視與深切關懷。學校的教師以育人為己任,傾盡全力挖掘并放大每一個孩子身上的閃光點,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健康成長。”
在學校土壤里,
給每一種成長進步提供最大的可能
“農·人”情懷深深植根于校園,秉持著“相親相愛一家人”的校園文化,營造了一個多民族師生和諧共處、融洽無間的美好環境,大家和諧發展、相互關愛,就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
農大附中是海淀區唯一承辦內地新疆高中班的學校。來自全新疆的近300名學生一年320余天在校,從清真餐飲的科學配比到冬夏校服的智能調節,從心理健康的動態追蹤到紅色基因的浸潤傳承,每一個細節都在保障著學子們“第二故鄉”的歸屬感,更在孩子們心中播撒下中華一家親的種子。
學校連續13年開展“新疆生進北京家庭”活動,讓新疆學子寒假期間走進結對家庭共度佳節,分享文化、交流故事,體驗北京民俗與時代脈搏,通過“我在北京有個家”活動,有效緩解了思鄉之情,搭建起兩地親情的橋梁,深化了民族團結的友誼,讓民族友愛的種子在兩地家長與學生心中生根發芽。
校長王軍身先士卒實踐“先做父母再做教師”的高尚師德。為此,他與學生們打成了一片。常在節假日與新疆學生一起包餃子、開展一家人游北京等活動。校長王軍說:“舉辦內地新疆高中班,這是國策,是黨和國家為了培養優秀的 邊疆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而實施的一項偉大工程。我能親自參與其中,格外感到使命光榮。”
在“農·人”情懷引領下,農大附中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工作成效斐然,先后榮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第十一批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單位、北京市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示范學校、北京市行業示范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實踐基地”等多項殊榮。
在農大附中,一切都在遵循規律中變得簡約、公正、溫情和開明,不論是培養堅定維護祖國統一、民族團結、社會和諧,具有大視野、大胸襟、大志向的祖國邊疆建設者和接班人,還是立足現實基礎、尊重差異、發展多樣化的成長目標的奠基教育,學生無論來自何種成長環境、原生家庭,擁有何種智力水平、學業基礎,他們都是這個社會重要的一員、是我們國家的公民,是未來民族復興的建設者。
這一切教育理念的踐行,其實都深深扎根于“農·人”情懷的追求之中。“農·人”情懷的追求,就是讓每個孩子享受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在寬松、溫暖、和諧、多樣、開放、豐富的學校土壤里,給每一種成長進步提供最大的可能。
編輯 | 京教君
素材來源 | 中國農業大學附屬中學
微信又改版啦
為了讓「京城教育圈」出現在您的時間線
星標一下★為了更好的我們
歡迎 |掃碼加入
京教圈學習交流群
走之前記得點個“心心”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