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黎竹 孫吉正 北京報道
近日,記者從國家知識產權局獲悉,我國將積極發揮知識產權對內激勵創新、對外促進開放的重要作用,加大對民營企業原始創新的保護力度,提高涉外知識產權保護服務水平,為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當下民營企業已成為我國科技發展和技術創新的重要力量。目前國家高新技術企業中,民營企業占比92%以上。據了解,去年全國知識產權系統共辦理專利侵權糾紛案件7.2萬件,其中涉及民營企業3.7萬件,占比51.4%。
國家知識產權局新聞發言人、辦公室主任衡付廣在新聞發布會上介紹,將加快推進《商標法》和《集成電路布圖設計保護條例》修改,深入研究地理標志專門立法,加快構建數據知識產權基礎制度。深入實施商標品牌戰略,打造更多“國貨潮牌”,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
保護民營企業創新
民營企業自身發展、自主創新與知識產權密切相關。
對于如何加大對民營企業原始創新的保護力度,國家知識產權保護司司長郭雯郭雯表示,“我們充分發揮國家級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和快速維權中心作用,為包括民營企業在內的創新主體提供知識產權保護‘一站式’綜合服務。”
郭雯舉例,比如杭州市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出臺即時響應機制,主動對接服務以“杭州六小龍”企業為代表的初創型民營企業,在專利預審、商標預警、專利分析等方面提供支持,加快重要創新成果專利布局,助力相關企業創新發展。
目前國家知識產權局正不斷優化海外知識產權糾紛應對指導工作體系。據悉,目前已在全國29個省(區、市)支持建設海外知識產權糾紛應對指導地方分中心71家、產業分中心4家。據郭雯介紹,目前該局持續完善海外風險預警機制,加強對337調查、跨境電商訴訟、商標惡意搶注等糾紛的預警監測,提高服務民營企業的及時性、主動性和精準性。
隨著當前世界局勢變化,中國企業在“走出去”的過程中遭遇知識產權糾紛逐漸增多,國際貿易摩擦升級。此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了《國務院關于涉外知識產權糾紛處理的規定》,自2025年5月1日起施行。
“國家知識產權局將協同相關部門進一步健全涉外知識產權糾紛處理指導工作機制,提高涉外知識產權保護服務水平,為民營企業等各類創新主體出海提供有力支持。”郭雯表示,下一步,將持續加大對民營企業的知識產權維權服務力度,保護好民營企業的創新成果,制定知識產權糾紛仲裁工作有關政策文件,鼓勵民營企業通過仲裁、調解等多種方式解決知識產權糾紛,維護自身合法權益,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
提高知識產權金融服務
當下,知識產權金融服務正在為科技型企業的成長發展引入資金“活水”。
據了解,“十四五”以來,銀行業金融機構累計發放知識產權質押貸款超6500億元。滬深兩大證券交易所累計發行知識產權證券化產品規模超300億元。知識產權保險累計為2萬家企業提供風險保障超930億元。
國家知識產權局知識產權運用促進司司長王培章指出,“十四五”以來,他們在加強銀企合作、完善風控機制、優化服務措施等方面展開工作。具體說來,包括聯合工信部、人民銀行、金融監管總局、證監會等部門深入實施專利產業化促進中小企業成長計劃,面向9000余家科技型中小企業按需提供知識產權金融服務等支持舉措;指導各地健全知識產權質押融資風險分擔機制和質物處置機制,推動多個省市出臺知識產權質押融資風險控制政策,指導各地遴選優質企業,提供質押融資“白名單”;支持建設3家國家知識產權和科技成果產權交易機構及多家知識產權運營平臺,指導地方探索質權轉股權、拍賣、反向許可等處置路徑等。
王培章提到,下一步,國家知識產權局將進一步深入推廣多元化知識產權金融政策支持,指導重點地區推進知識產權金融生態綜合試點工作,研究商標品牌和專利交易價值的評估規則與方法,創新知識產權質押風險補償前置模式,不斷提高知識產權金融服務惠及面、便利度和安全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