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由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以下稱“賽迪研究院”)、工業和信息化部新型工業化研究中心主辦的2025賽迪論壇在京舉辦。論壇上,賽迪研究院院長張立代表相關研究所發布2024年新型工業化重點理論研究成果。
張立表示,當前,新型工業化正在邁出新的堅實步伐,賽迪研究院始終緊緊圍繞新型工業化關鍵議題,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提出的“把重點放在提高研究質量、推動內容創新上”的指示批示精神,聚焦真問題、開展真研究、取得真實效,全力服務于建設制造強國、網絡強國的工作大局。
2024年賽迪研究院積極承擔工信部年度重大課題和指導性軟課題等任務,主動開展院重大課題、“1+7”新型工業化智庫聯合課題等研究,形成了一批站位高、選題新、質量優的成果。
論壇上,張立重點發布了8項新型工業化重點理論研究成果。
《“十五五”時期推進新型工業化的路徑研究》課題提出,“十四五”時期,我國工業在綜合實力、產業結構、科技創新等方面取得亮眼成績,為新型工業化加速推進打下堅實基礎。展望“十五五”,革命性技術突破正在引發劇烈的產業變革,中美博弈或將更加激烈膠著,國內供需匹配、要素結構等也將發生較大改變。需統籌好“高質量供給引領和滿足內需、做優增量和盤活存量、產業國內根植與海外布局、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四對關系,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信息化與工業化、先進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三方面深度融合,以“現代化產業體系構建、產供鏈打造、創新體系建設、數智化改造、綠色低碳循環、國內外布局優化、一流企業培育”等為主要路徑,全力推進“十五五”時期新型工業化建設。
《人工智能賦能新型工業化:范式變革與發展路徑》課題提出,推進人工智能賦能新型工業化,是加快建設制造強國、構筑產業競爭新優勢的關鍵技術路徑。課題從“虛擬與現實、時間與空間、供給與需求”三大維度,剖析人工智能對制造業技術創新、生產制造和組織管理三大范式的變革作用。當前,DeepSeek帶動中國人工智能探索出一條“低成本、高性能”的發展路徑,技術進步帶來的“降成本、降門檻”效果以及開源開放的發展方式,將為賦能千行百業打開新空間。下一步,應不斷夯實“算力-算法-數據”三位一體賦能底座,圍繞“人工智能+行業”“人工智能+產品”,開展系列重點場景建設和應用推廣,強化政策保障和支撐體系建設,推動人工智能賦能新型工業化走深走實。
《我國未來產業新賽道發展策略研究》課題認為,搶占新領域新賽道對各國未來產業競爭至關重要,如何科學遴選是其中關鍵。課題對標未來產業“戰略性、引領性、顛覆性、不確定性”四大特征,聚焦“技術預見與產業創新生態、產業成熟度與經濟引領性、創投資金支持就緒度、未來人才培育就緒度、政策環境就緒度”五大維度,從534個細分賽道中遴選出面向2030年的78個重點賽道,并進一步研判了通用人工智能、元宇宙、6G、清潔氫、低空經濟、商業航天、原子級制造、人形機器人、合成生物、先進半導體材料等十大重點賽道的技術趨勢和市場現狀。在此基礎上,圍繞“政府和市場聯動、短期和長遠布局、中央和地方協作、供給和需求協同、戰略性和可持續性發展”五對關系,提出進一步推動我國未來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建議。
《中國制造業國際化:趨勢、風險及應對》課題指出,在經歷了起步期、單極快速發展期、均衡擴張期三階段后,當前我國制造業正處于轉型升級新階段,是依托我國“超級節點”地位進一步嵌入全球制造網絡的主動需求。出口貿易的轉變體現在一般貿易快速增長、高技術出口占比加大、目的地多元化等;對外投資的轉變體現在投資存量進入千億美元級別、綠地投資成首選、部分領先領域實現技術和標準出海等。當前美國對我國分層次遞進式遏制是制造業出海面臨的最大風險,疊加地緣沖突外溢、外需不足等不利因素,下一步應從“增強系統性、擴大包容性、提升專業性、增強抗壓性”四方面更好地打造屬于我制造業的“大航海時代”。
《數字經濟時代的新質生產力:變革邏輯與培育策略》課題認為,數字經濟重塑生產力要素,加速生產力變革,是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動力源泉。對內看,我國數字產業快速成長,產業數字化走深向實,正在強力賦能高質量發展;對外看,圍繞數字經濟發展制高點和新質生產力發展主動權的大國博弈更趨激烈。課題提出,應堅持全行業整體推進、重點領域集中施力、關鍵堵點精準打通,實施“215”發展策略,充分發揮“數據要素×”的乘數效應和“人工智能+”的指數效應,以數字經濟生態升級為主線,以攻堅數字技術創新、繁榮數據要素市場、抬升數字產業生態位勢、深化實數融合“數智”賦能、加強高水平開放合作等為抓手,強力助推新質生產力發展。
《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路徑與對策研究》課題研判,當前我國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正邁向深度融合的關鍵時期,是我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深度融入全球創新網絡的必然需求。課題深入理解“融合的基礎是增加高質量科技供給、融合的關鍵是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融合的途徑是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的重要思想,結合當前全球科技競爭形勢和我國高質量發展需求,提出科產創新深度融合的三種路徑選擇:一是科技創新水平高的地區,以科技創新為“源頭活水”,持續培育一批全國乃至全球領先的高精尖產業。二是產業創新基礎好的地區,以產業創新為關鍵引擎,做好“轉化橋梁”,培養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三是科產創新水平相對均衡的地區,堅持產業積累和技術引進并重,提供豐富應用場景。課題還從統籌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強化融合創新力量組織、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加快融合成果應用示范等方面提出推進建議。
《新能源支撐制造業綠色化路徑研究》課題認為,新能源是制造業用能低碳化的必然選擇,也是綠色生產力鍛造的重要源泉。課題基于“驅動力-狀態-響應”三個維度,構建制造業綠色化進程評估指標體系,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評估新能源對制造業綠色化進程的支撐作用,發現其支撐力隨綠色化水平提升呈非線性增加趨勢,綠色化程度越高,越能凸顯新能源的支撐作用,其中政府投資和技術進步具有顯著促進價值。在總結鋼鐵等五大行業實踐探索和借鑒歐美日有益經驗的基礎上,課題提出“五位一體”的新能源支撐制造業綠色化發展策略,通過機制創新、區域協同、技術突破、供給優化、消費引導,推動制造業綠色升級,邁向低碳、高效、可持續發展未來。
《航天經濟測算體系:國際經驗與中國方案》課題提出,近年來,我國商業航天快速發展,航天基礎性、強關聯性、強促進性和高增長性等特征更加明顯,已經成為影響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的新經濟形態。但當前航天經濟測算還存在范圍界定不清、統計口徑多樣、測算標準不一等問題,統計測算工作嚴重滯后于產業發展需求,亟需建立一套規范權威且與國際接軌的航天經濟測算體系。放眼全球,美國、經合組織、加拿大等普遍采用衛星賬戶模式測算航天經濟。借鑒其有益經驗,課題初步研究形成“中國航天經濟及其核心產業目錄”,從《國民經濟行業分類》中甄選出航天產品制造業、航天產品服務業、航天技術關聯業3大類,23項中類,119項小類。并進一步設計中國航天經濟衛星賬戶框架,構建航天經濟供給表、使用表、投入產出表等多維統計表,以滿足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對航天經濟的統計需求。
近期,賽迪研究院在工信部政法司的指導下,經過多輪的選題征集和專家研討,聯合工業和信息化部直屬七所高校,共同形成了2025年“1+7”新型工業化智庫研究課題。
張立表示,下一步賽迪研究院將繼續聚焦“推進新型工業化”這一關鍵任務,緊跟最新形勢,緊貼決策需要,扎扎實實做研究,精益求精出成果。
來源:賽迪研究院
編輯:曉燕
指導:辛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