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智能手表可不僅僅是“時尚單品”,更是我們健康的“小衛士”。
撰文:小凡
最近,大家的朋友圈有沒有被一條科技新聞瘋狂刷屏?國際頂尖學術期刊
Nature發表了一篇學術論文,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可在消費級智能手表上運行的 AI系統,該系統使用的機器學習算法能時刻監測心臟驟停。一旦監測到心臟驟停,若20秒內用戶未作出響應,AI系統便會自動觸發醫療急救呼叫。更厲害的是, 該 系統的監測特異性高達99.99%,靈敏度達到了67.2%,誤報率極低 [1] 。
圖1:發表在
Nature的智能手表研究 [1]
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當代都市人的心臟,遠比我們想象中更脆弱。深夜加班時突然心悸?健身房里莫名頭暈?這些被我們習慣性忽略的“小細節”,隨時可能會演變成一曲生命的離歌。
據統計,大約50%~75%的院外心臟驟停事件發生時無人目擊[2],而隨著時間每流逝一分鐘,生存率就會下降7%~10%[3]。在這種關鍵時刻,假如佩戴了上述這樣一款智能手表,說不定能創造更多的生命奇跡吧!在近期召開的2025年美國心臟病學會(ACC)年會上也有多項關于智能手表與心血管疾病的研究。顯然,智能手表在守護我們心臟健康這方面,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讓我們一起看看這些研究成果能給我們帶來怎樣的驚喜吧!
“火眼金睛”:智能手表揪出潛伏在心臟的“小怪獸”
在科技飛速發展的當下,智能手表不再是僅用來“看時間”的工具了,它能夠提供重要的健康信息,幫助我們及時發現潛在的健康問題。在ACC大會上,兩項病例報道生動展現了智能手表在早期發現心律失常和潛在心肌病方面的重要作用?;颊咄ㄟ^智能手表的實時監測功能及時就醫,成功規避了可能出現的嚴重后果。
杜克大學的研究團隊報道了一例智能手表警報助力診斷遺傳性擴張型心肌病的案例[4]。
一位來自哥斯達黎加的47歲男性,平日里身體健康,從未有過氣短、下肢水腫、暈厥或心悸等不適癥狀。然而,其佩戴的智能手表檢測到心率過低,這一警報促使他前往診所就診。
醫生在詢問家族史得知,他的一個兄弟曾在運動時出現暈厥,并在20多歲時因心衰去世。體格檢查發現該男子心動過緩且節律不齊。心電圖顯示一度房室傳導阻滯(PR間期440ms)和室性期前收縮。超聲心電圖檢查發現左心室射血分數(LVEF)35%,全心運動減弱,左心室舒張末期內徑(LVEDD)52mm,室壁厚度正常。心臟磁共振檢查(CMR)則提示室間隔存在心肌線性纖維化。盡管該男子無任何癥狀,但臨床醫生結合其家族史、房室傳導異常等表現考慮其可能存在遺傳性心肌病。
患者隨后進行遺傳咨詢和專科檢查。基因檢測發現致病性變異:LMNA c.364A>T。動態心電圖(Holter)監測中出現三度房室傳導阻滯,共有56次RR長間歇(最長約5s)?;颊咦詈笕朐褐踩胄呐K再同步治療除顫器,并同步啟動了針對射血分數降低的心衰(HFrEF)的藥物治療。
堪薩斯城心律研究所則報告了一例借助蘋果手表持續監測成功發現特發性室性期前收縮(PVCs)的病例[5]。
一名42歲的男性在感染新冠病毒(COVID-19)后,身體出現了一系列不適癥狀,包括心悸、勞力性呼吸困難、疲勞和頭暈。這些癥狀嚴重影響了他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為了明確病因,他多次接受了Holter檢查,但結果僅顯示房性期前收縮?;谶@一檢查結果,醫生為他嘗試了多種控制心率的藥物,然而癥狀并未得到有效緩解。
在就診時,一個關鍵信息引起了醫生的注意:患者的蘋果手表持續提示異位搏動,且發作次數多于Holter的記錄,并與患者的癥狀高度同步。這讓醫生意識到,可能存在Holter未能檢測到的心律失常。為了進一步明確診斷,醫生決定為患者植入循環心電記錄儀(ILR)。ILR設備檢測結果顯示,患者有頻繁的PVCs,占總心搏數的1.3%。基于這些檢查結果,經過醫患雙方共同決策,進行了電生理檢查和射頻消融術。術后患者的所有癥狀均得到了緩解,在隨訪過程中,患者無任何不適癥狀,蘋果手表和ILR均未再觀察到PVCs復發。
在本病例中,關于Holter未能診斷出PVCs的原因,研究人員解釋稱,可能是由于在房性期前收縮存在的情況下,PVCs呈等電性,導致Holter無法準確識別。而蘋果手表通過光電容積脈搏波描記法(plethysmography)監測心律/心率,彌補了Holter的不足,為疾病的精準診斷和治療提供了支持。
健康無小事,別把智能手表當擺設
想象一下:你戴著智能手表,突然收到一條推送——“檢測到心律不齊,疑似房顫!建議立即就醫”。此刻,你是會立刻抓起手機預約醫生,還是淡定地劃掉通知繼續刷???大會上一項由斯坦福大學和蘋果心臟研究(Apple Heart Study)合作的研究發現[6],年輕人居然比老年人更“佛系”!簡直讓人直呼“人類迷惑行為大賞”。
這項研究納入了419297名AHS參與者,其中1376名參與者曾收到不規則脈搏通知(IPN)并完成隨訪調查。研究人員將這些參與者分為三組:<45歲組(n=289)、45~64歲組(n=591)和≥65歲組(n=496)。各組參與者對IPN的反應大不相同(圖2):
<45歲組:“佛系中青年”,收到警報后,只有41%的人乖乖聯系醫生[與≥65歲組相比,發生率比(IRR)0.69,95%CI:0.59~0.81,p<0.001],仿佛在說:“心跳亂點怎么了?我還年輕,扛得住!”
45~64歲組:“養生中堅”,就醫率和65歲以上人群幾乎持平。
≥65歲組:“就醫卷王”,警報一響,立刻行動,63%的人火速聯系醫生。
年輕人可能心想:“我熬夜蹦迪都沒事,這點小警報算啥?”又或許是他們忙于工作無暇就診。但不管怎樣,健康面前,人人平等。下次智能手表再喊“狼來了”,還是要及時就醫!畢竟,無論是年輕人還是大爺大媽,心都不能亂跳!
圖2:三組人群(以≥65歲組為參照)、種族及共病情況對IPN的反應[6]
誰才是智能手表圈的“王者”?
國產品牌殺出重圍
面對市場上琳瑯滿目的智能手表品牌,你是不是覺得有點“亂花漸欲迷人眼”?究竟該挑選哪一款可是個讓人撓頭的問題。別急,ACC大會公布的一項研究可以幫到你。來自印度尼西亞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收集了2018年至2024年期間的研究數據,通過隨機效應模型評估了市場上常見的智能手表或可穿戴設備對房顫監測的準確性[7]。
本次評價共納入了39項研究,共9029名房顫或正常竇性心律參與者,涉及的智能手表或可穿戴設備品牌包括:Samsung、Apple、Withings、Fitbit、Huami(華米)、Huawei(華為)、Garmin、Verily和原型設備, 可以說是相當“豪華”的陣容了。
經過一番激烈的“比拼”,結果終于揭曉啦!研究發現,雖然多個品牌的智能手表/可穿戴設備在房顫檢測方面都有不錯的表現,但不同設備之間還是存在差異的。其中,在檢測靈敏度上,DoubleCheck-AF原型設備和Verily最高,這意味著它們在檢測房顫時漏診率低。而華為和華米則在特異性方面表現出色,也就是說它們在判斷時誤診少,“不會冤枉一個好人”(圖3)。看來,國產手表這次是給其他品牌好好上了一課呢!
下次,在選擇智能手表時,可別只看品牌和外觀哦,檢測準確性才是關鍵。科技的進步永無止境,雖然目前智能手表在房顫檢測方面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研究團隊還是建議要持續改進和標準化,以提高檢測方面的性能。
圖3:研究人員薈萃分析眾多品牌智能手表檢測房顫的性能[7]
總結
看到這里,你是不是對智能手表有了新的認識呢?生活在當下忙碌的社會中,我們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對待自己的心臟呢?智能手表在寂靜中默默地監測著我們的心跳,下次抬起手腕看時間的時候,我們不妨對這個小裝置說聲謝謝——它是一封數字時代寫給生命的情書。悄悄告訴你:熬夜刷手機時,你的智能手表可能正在翻白眼……
參考文獻:
[1].Shah K, Wang A, Chen Y, et al. Automated loss of pulse detection on a consumer smartwatch. Nature. 2025 Feb 26.
[2].Sasson C, Rogers MA, Dahl J, Kellermann AL. Predictors of survival from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Circ Cardiovasc Qual Outcomes. 2010 Jan;3(1):63-81.
[3].Srinivasan NT, Schilling RJ. Sudden Cardiac Death and Arrhythmias. Arrhythm Electrophysiol Rev. 2018 Jun;7(2):111-117.
[4].SMARTWATCH ALERTS LEADING TO DIAGNOSIS OF GENETIC DILATED CARDIOMYOPATHY. 2025.ACC.
[5].UNCOVERING ISOELECTRIC PREMATURE VENTRICULAR CONTRACTIONS WITH CONTINUOUS MONITORING VIA APPLE WATCH. 2025.ACC.
[6].AGE AND COMORBIDITIES ASSOCIATED WITH HEALTHCARE UTILIZATION AFTER RECEIVING A SMARTWATCH IRREGULAR PULSE NOTIFICATION SUGGESTIVE OF ATRIAL FIBRILLATION: FINDINGS FROM THE APPLE HEART STUDY. 2025.ACC.
[7].DIAGNOSTIC ACCURACY OF SMARTWATCHES AND WEARABLE DEVICES USING PHOTOPLETHYSMOGRAPHY AND ELECTROCARDIOGRAPHY FOR ATRIAL FIBRILLATION DETEC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2025. ACC.
ACC會議來襲!
心血管領域的年度盛會已經開啟!想要把握心血管醫學的最新動態?了解臨床實踐中的創新措施?ACC大會是您不容錯過的知識盛宴!
大會亮點精彩集:
大會資訊集:大會精彩內容的解讀
大會體驗官:親身體驗,分享最直觀的參會感受
專家帶你看:行業領袖深度解析,帶您領略學術前沿
電子壁報墻:各疾病領域前沿成果展示
掃碼進入會議專區,醫學界將為您實時跟進大會動態、持續報道,讓您第一時間獲取心血管領域的最新進展!
責任編輯:銀子
*"醫學界"力求所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為決策依據時另行核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