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景一:地鐵站出入口
引導車輛沿線停放
巧借空間增加“容量”
地鐵站作為市民重要的通勤點,其出入口周邊一直以來是電動自行車亂停放的重點區域。連日來,記者走訪位于廣州各區的多個地鐵口,發現不少地鐵站都采取了不同方式來疏解停車問題。
新造地鐵站停車區
化“點性停放”為“線性停放”
記者留意到,不少地鐵口此前電動自行車往往呈現出集中停放的情況:市民習慣于將電動自行車騎到地鐵口50米范圍內隨機停放,因此容易造成擁堵。
巧借橋下空間及周邊停車場
除了引導電動自行車有序停放外,提供更多停放區亦很重要,部分地鐵口會利用周圍的停車場空間。
中大地鐵站D口區域過去每天會停放上百輛電動自行車,加上一旁為社區居民出入的支干路,不僅容易造成交通擁堵,還會影響行人出入。對此,廣州市人大代表此前深入實地調研,根據人流量建議將D口區域改建為口袋公園,同時推動在周邊其他點位擴建電動自行車停放區。目前,市民的電動自行車被分散停放在該區域附近相對寬敞的人行道路一側。
與此同時,有部分地鐵站利用周邊停車場探索收費停放。如柯木塱地鐵站C口,電動自行車在停車場里停放及充電30元/月;滘口地鐵站周邊停車場此前也曾推出停放收費60元/月,此外還有部分區域則開展停車按次收費。
場景二:商圈、寫字樓?
部門牽頭整體整治
專區專停分流各類非機動車
對商圈和寫字樓來說,治理電動自行車亂停又是另一番景象:商圈內行人較多,為避免電動自行車亂停造成安全隱患,也為保障市民游客出入體驗,不少商場和寫字樓會選擇物理手段將電動自行車“擋”在外圍。但在商圈外圍的道路旁,電動自行車仍停放密集,導致嬰兒車、輪椅等無法通行等情況時有發生。
商圈該如何平衡好電動自行車停放和市民游客通暢出入?記者進行了探訪。
職能部門牽頭
多家物業聯手
珠江新城商圈內寫字樓林立,隨著越來越多的電動自行車穿梭于此,對寫字樓門前的停放整治也成為許多物業所要面臨的挑戰。
冼村街道城管辦相關負責人介紹,此前從金穗路到黃埔大道西的珠江東路,電動自行車一路停放在越秀金融大廈、廣州銀行大廈、利通廣場三棟寫字樓門前的人行道路旁,而這些區域又有大廈停車場出入口,因此經常造成擁堵。為此,冼村街道城管辦牽頭,聯合交警、住建、園林等多個部門共同解決珠江東路寫字樓前的電動自行車亂停放問題。
據了解,街道城管辦將這三棟寫字樓的物業約在一起討論對策。城管辦相關負責人介紹,此前各個物業之間只是偶有聯動,由于沒有牽頭的職能部門,大多數時間都是各自為戰,只能暫時解決自己樓宇前的亂停問題,但“治標不治本”。街道將三家物業集中在一起,以整片區域為整體進行分析,相互合作解決問題。
針對比較突出的越秀金融大廈與廣州銀行大廈中間區域的亂停放問題,由于考慮到盡量利用現有空間,一開始的做法是設置專門的停車架,但經過一段時間后發現效果并不明顯,隨后,對該片區域用交通警示柱進行圍蔽,僅留有行人通過的空隙,對電動自行車和共享單車另外安排停放區域。
越秀金融大廈的共享單車停放點
開設專區分流外賣、快遞車輛
記者走訪時發現,經過一年的不斷調整,該區域的電動自行車停放已經進入常態化管理:三棟寫字樓分別開辟了新的停放點用于停放電動自行車與共享單車,曾經在寫字樓門前“排長龍”的混亂停放場景已經不見。
以越秀金融大廈為例,在該寫字樓南側的人行天橋下圍蔽出一片空間,設置成電動自行車停放區域,并且在該片停放區域的附近開發出一塊共享單車停放區,還設置了豎排外賣柜,而大廈負一樓則設置為快遞接收點,以此減少外賣、快遞車輛在路面的停留時間。
廣州銀行大廈寫字樓內人員的電動自行車,則被統一設置在廣州銀行大廈與利通廣場之間的珠江東二街南側區域,共享單車則設置停放在靠近利通廣場的道路北側,同時加強普及宣傳和增派專員對現場車輛進行排放整理,以最大程度減少兩類交通工具混停現象。
利通廣場的電動自行車停放區域則設在地下停車場入口處北側空地,車主須出示大廈門禁卡才能進入停車。
利通廣場的非機動車停放點
冼村街道城管辦相關負責人稱,目前已經基本解決了該片寫字樓區域電動自行車亂停放的問題,后續也會不斷細化改進停放管理方案。而在此次停放整治的過程中,街道總結出“區域協調,整體整治”等經驗,對于其他商圈寫字樓也提供了經驗參考。
場景三:社區、居民小區?
“一疏一束”防亂停
合理規劃周邊空地
相比地鐵口和寫字樓電動自行車存在的潮汐效應,社區、居民小區的電動自行車總量更加固定,其管理關鍵在于“安全、有序”。記者走訪發現,整體上這些區域會采用“疏導+管束”結合的方式管理電動自行車停放。
物理隔離
統一劃停放區
尋合理空間
整合周邊空地
因地制宜整合集中停車充電場所,共同規劃并制定科學合理的建設方案,是目前不少小區正在嘗試的方法。
以黃埔區大沙街豫章苑小區為例,該小區共建有9幢33層的安置房,公共空間相對較小,據街道反映,該小區目前電動自行車總數將近4000輛。對于停車管理,社區居委會絞盡腦汁。第一步,清理違停車輛,尤其是對架空層內的電動自行車進行有序搬離,規范擺放至社區內的集中劃線停放區域;第二步,在小區外新增兩個電動自行車停車區,區域A只能停車不能充電,沒有建停車棚,比較節省空間。區域B則是由一處原本可停放幾十輛小汽車的空地改建而來,同時在此處新建500多個充電端口,鼓勵居民將電動車移至小區外側空地停放。
豫章苑小區外的電單車停放處
此外,目前社區居委會仍在周邊尋找新的電動自行車停車區。毗鄰豫章苑小區的橫沙村目前正在進行舊村改造,有較多的空間可供規劃設計,因此雙方計劃聯合建設電動自行車停放區,因地制宜地整合集中充電場所。
**如有侵權請與本公眾號聯系**
來源 | 廣州日報
編輯 | 胡啟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