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剛下飛機的法國外交部長巴羅,下午就在北京發表了一場引發國際輿論熱議的公開演講。他強調,在全球地緣政治格局復雜多變的當下,法中兩國需要構建“強大的伙伴關系”。
這句話一出,現場不少西方記者都露出了驚訝的表情,甚至有人私下嘀咕,這聽起來更像是巴羅部長在美國訪問期間會說的話。
要知道,就在不久前,法國總統馬克龍訪美時,美國前總統特朗普還在社交媒體上高調宣稱“法國是美國最古老的盟友”,但法方并未對此做出同等力度的回應。
而根據現場消息,巴羅部長在與中國外交部長王毅會談時就坦誠地指出,面對當前國際局勢中日益增多的不確定性和抬頭的地方保護主義,法中兩國必須進一步“加強戰略協調”,以負責任的大國姿態,共同維護世界的和平與穩定。
值得注意的是,“戰略協調”這四個字,在以往的語境中,更多地出現在中俄雙邊關系中。法國外長如此表態,其背后深意引人深思。也難怪法新社在隨后的深度分析報道中指出,巴羅此行很可能成為“改變歐洲乃至世界格局”的關鍵外交事件。
那么,究竟是什么促使法國在外交政策上做出如此引人注目的轉變呢?我們認為,近年來發生的兩件大事——愈演愈烈的貿易摩擦和持續升級的俄烏沖突,是重要的催化劑。
首先,近年來,以美國為首的一些國家推行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對包括法國在內的歐洲盟友也毫不手軟。例如,美國此前曾對歐盟的鋼鐵和鋁制品加征關稅,甚至威脅對歐洲的汽車產業采取類似措施。這些舉動無疑直接損害了法國和歐盟的經濟利益,讓歐洲國家切身體會到了“盟友”關系并非牢不可破。尤其是在俄烏沖突持續,歐洲努力擺脫對俄羅斯能源依賴的背景下,為了確保經濟的真正復蘇和多元化發展,加強與中國的經濟合作,拓展更廣闊的市場,成為了歐盟,特別是法國的重要選擇。
根據歐盟統計局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2024年歐盟與中國的貿易額再創新高,中國繼續保持歐盟最大貿易伙伴的地位。這充分說明,在當前的全球經濟格局下,中歐之間的經濟聯系日益緊密,互利共贏是雙方的主旋律。
此外,在代表未來科技發展方向的人工智能領域,歐洲也面臨著被中美兩國拉開差距的風險。《2024全球人工智能指數報告》顯示,中國在人工智能科研產出和應用普及方面均處于領先地位,而歐洲整體表現相對滯后。為了不在未來的科技競爭中掉隊,法國自然希望能夠與中國在人工智能領域開展更深層次的合作,共享發展機遇。
其次,美國在處理俄烏沖突問題上的態度,也讓歐洲,特別是法國感到不安。盡管美國是烏克蘭重要的軍事援助國,但其與俄羅斯之間的互動也時常引發歐洲盟友的疑慮。近期,關于美國可能繞開歐洲,單獨與俄羅斯就烏克蘭問題進行談判的消息甚囂塵上,這無疑讓一直希望在歐洲安全事務中發揮更大作用的法國感到被邊緣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