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簽署令,公布《實施〈反外國制裁法〉的規定》(簡稱《規定》),標志著中國正式邁入以鐵拳對抗外部強權打壓的新階段。新規細化了《反外國制裁法》的執行細節,明確了對反制對象的具體措施和查封凍結財產的范圍,展現了中國在中美貿易戰與科技戰升溫之際,不再“單方面挨打”的決心。這一戰略調整不僅旨在重塑中國應對制裁“有來有回”的新形象,更依托中國強大的國內市場和全球供應鏈地位,表明其有能力承受反擊后果,同時為其他國家樹立榜樣,共同抵御美國的霸凌行徑。
自2021年6月《反外國制裁法》出臺以來,中國已為反制外部打壓奠定法律基礎。此次《規定》的發布,進一步完善了反制措施與程序,明確了對參與制定或實施歧視性措施的外國個人和組織的懲罰手段,包括限制其進入中國多個行業、凍結各類財產,甚至禁止與中國相關的進出口活動。這不僅是對美國及其盟友近年來持續升級的制裁與長臂管轄的有力回應,更向國際社會傳遞一個清晰信號:中國不再被動接受單邊制裁,而是將以法律為武器,主動出擊,捍衛自身權益。
在特朗普重返白宮并掀起新一輪貿易戰背景下,中國此舉是對“窮兇極惡打壓”的必要反制。這種“有來有回”的姿態,既是對內凝聚民心、展示政府決心的體現,也是對外重塑大國形象的關鍵一步,表明中國有能力、有底氣在全球博弈中占據主動。
中國選擇此時強化反制措施,背后是其經濟實力與全球影響力的顯著提升。作為擁有14億人口的龐大國內市場,中國不僅是消費大國,也是全球供應鏈的核心樞紐。無論是稀土資源出口限制,還是對美企在華業務的調查,這些反制措施雖可能引發一定國際反彈,但中國有能力通過內需拉動和供應鏈優勢化解風險。
例如,美國年初對中國商品加征20%額外關稅后,中國迅速反制,對部分美國商品加征10%至15%關稅,并收緊稀土出口。這種精準打擊不僅讓美國感受到壓力,也顯示出中國在關鍵領域的話語權。這次新規更多針對美國在科技領域的封鎖,但其影響將波及那些配合美國打壓中國的國家。這些國家若繼續追隨美國,可能面臨失去中國市場的風險。
與此同時,中國并未關上開放大門。李強總理在近期論壇上重申歡迎外資企業投資,并承諾進一步開放金融、電信等領域。這種“反制與開放并舉”的策略,既展示了中國市場的吸引力,也為在華外企提供了選擇:是配合美國“脫鉤”,還是繼續深耕中國市場。這將迫使相關企業重新權衡利弊,間接削弱美國單邊制裁的效力。
中國強化《反外國制裁法》的意義,遠不止于中美博弈。它還為其他飽受美國霸凌的國家提供了借鑒與信心。從伊朗到俄羅斯,許多國家長期面臨美國單邊制裁的威脅,卻因缺乏足夠實力而難以有效反擊。中國以法律為依托、以經濟為后盾的強硬姿態,無疑為這些國家樹立了榜樣,鼓勵它們聯合起來,共同對抗強權政治。也就是說,新規可能促使更多國家重新審視與美國的合作成本,尤其是在科技封鎖等領域,中國的強硬態度或將動搖部分國家的追隨意愿。
總體而言,中國強化執行《反外國制裁法》,標志著其正式邁入以鐵拳對抗強權的新時代。這一戰略調整不僅重塑了中國應對外部打壓的形象,也依托其經濟與供應鏈優勢,展現了承受反擊后果的底氣。更重要的是,中國此舉為全球反擊美國霸凌提供了新范式。在貿易戰與科技戰愈演愈烈的背景下,這一“有來有回”的鐵拳策略,或將深刻改變國際力量對比的格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