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4月4~6日,太陽位于黃經15°時是清明節氣,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五個節氣。《歲時百問》中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清明,乃天清地明之意,表征了這一時節的天氣是清新、明媚、和暖的。
清明最早只是一種節氣的名稱,但是因為清明與寒食節的日期接近,民間漸漸將兩者的習俗融合。到了隋唐年間,清明節和寒食節便融合為一個節日,即今天的清明節。
壹
清明三候
中|國|傳|統|節|日
一候桐始華
桐,指的是白桐(泡桐);華,是“花”的通假字,在這里是“開花”的意思。每當清明前后,白桐花開,清芬怡人,提醒著大家暮春已經到來。
二候田鼠化為鴽
從字面意思看,“田鼠化為鴽”是說老鼠變成了鵪鶉那樣的鳥兒。其實是因為清明時節陰氣潛藏、陽氣漸盛,喜陰的田鼠躲回洞穴,喜陽的鴽鳥開始出來活動了。
三候虹始見
虹是陽光通過細小水滴發生的折射現象。而“雨紛紛”的清明時節,正是一年中最早出現彩虹的時候。
貳
清明節氣花
中|國|傳|統|節|日
桐花
桐花一般指的是泡桐的花,花冠似鐘,白花中略帶紫色。桐花盛開時,春天已過去大半,此時又趕上清明時節,人們思念逝去的親人,送別春天的離去,使桐花也變得多愁善感起來。“客里不知春去盡,滿山風雨落桐花。”古代文人喜愛桐花的不在少數,但論起癡迷程度,還要數北宋學者陳翥。他六十歲高齡時,在自家的山地中種植桐樹上百棵,每天觀察它們的生長狀態,再結合野外調查和文獻記載,最終寫成《桐譜》一書,這是我國最早的一部比較詳細地論述泡桐的專著。
梨花
潔白的梨花清淡素雅,古人稱它為“晴雪”“淡客”“玉雨花”。也許是因為梨與“離”發音相同,或是梨花的花色過于素凈,在古人眼里,梨花總是透著一股憂傷的愁緒,“雨打梨花深閉門”的意境在古詩詞中反復出現。所幸,唐朝的人們喜歡在盛開的梨花下把酒言歡,梨花也終于能暫時告別悲傷,湊湊酒興的熱鬧。
柳花
古詩中描繪“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實際上,滿城飛舞的并不是柳樹的花,而是柳絮。柳花其實是柳枝上鵝黃色的柔荑花序,黃色的花藥,生得小小的,在柳葉之間直立或斜立著,要離得很近才能看到。相比詩人浪漫想象,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的記載更為準確:“楊柳,縱橫倒順插之皆生。春初生柔荑,即開黃蕊花。至春晚葉長成后,花中結細黑子,蕊落而絮出,如白絨,因風而飛。”
叁
清明習俗
中|國|傳|統|節|日
祭祖掃墓
清明時節,自古以來就是人們祭祖掃墓的日子,作為中國人更是重視“祭之以禮”的追遠活動。掃墓往往傾家出動,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后行禮祭拜。這種習俗延續到今天,已逐漸簡化。掃墓當天,子孫們先將先人的墳墓及周圍的雜草清理,然后供上食品鮮花等。人們用這種方式,尋根問祖,表達哀思。
踏青
踏青,古時叫探春、尋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俗。
吃青團
青團又稱清明餅、棉菜饃糍、茨殼粿、清明粑、艾葉粑粑、清明果、菠菠粿、清明團子等。將雀麥草汁和糯米一起舂合,使青汁和米粉相互融合,然后包上豆沙、棗泥等餡料,用蘆葉墊底,放到蒸籠內。蒸熟出籠的青團色澤鮮綠,香氣撲鼻,是清明節最有特色的節令食品。
蕩秋千
蕩秋千是清明時節由來已久的傳統娛樂項目。秋千,最原始的形態是抓住粗壯的蔓生植物而遷移。至于后來繩索懸掛于木架、下拴踏板的秋千,春秋時期在我國北方就有了。《藝文類聚》中就有“北方山戎,寒食日用秋千為戲”的記載。唐代時蕩秋千已十分流行,白居易《寒食夜》里就寫道“春風擺蕩禁花枝,寒食秋千滿地時”,可見其受歡迎程度。
蹴鞠
▲明《朱瞻基行樂圖卷》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在古代的清明活動中,蹴鞠和秋千常常結伴出現,相傳早在戰國時期就在我國民間流行,漢代成為兵家練兵之法,唐宋時尤為盛行。“鞠”指一種古老的皮球,球表面用皮革做成,內有填充物塞緊,直到唐代才出現充氣的球。“蹴”就是用腳踢的意思。蹴鞠運動類似今天的足球,古人對蹴鞠的癡迷程度與現代球迷比起來毫不遜色,常常出現“球不離足,足不離球,華庭觀賞,萬人瞻仰”的盛況。
肆
清明養生
中|國|傳|統|節|日
怡心養神
清明時節,柳暗花明,人的心情也會豁然開朗。對于養生來說,此時正是怡心養神的好時機。《醫先》中說:“一切病在于心,心神安寧,病從何生?”春天應做到心胸開闊,情緒樂觀,讓情志生機盎然,從而增強體力和抗病能力。現代醫學認為,不良的情緒將導致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功能紊亂,進而誘發多種疾病。而快樂和歡笑則能調節神經系統,使體內各項生理活動相互協調。保持愉快的心情,就要把日常生活安排得豐富多彩。比如,在閑暇之余可以閉目調息,或聆聽舒緩的音樂,或踏青問柳,游山戲水,陶冶性情。
忌酸宜溫避“發物”
清明是陽氣生發的難得時段,肝氣在暮春時節可以達到頂峰。如果肝氣過旺,會對脾胃產生不良影響,妨礙食物的正常消化吸收,還可造成情緒失調、氣血運行不暢,從而引發各種疾病。肝在五味中對應的是“酸”,此時如果再多吃酸性食物,會不利于脾胃功能,影響消化吸收。由于清明雨多濕氣較重,因此在飲食上還要注意選擇一些溫胃祛濕的食物,避免食用發毒助火的“發物”。
宜食:白菜、蘿卜、芋頭、螺螄、山藥、粳米、蘋果、櫻桃等。
忌食:牛羊肉、炒花生、海產品、香菜、竹筍、菌類等。
伍
清明詩詞賞析
中|國|傳|統|節|日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無論是節氣時序上的清明,還是傳統節日中的清明,都是一個人文情懷十分厚重的日子。在古代詩人留下的大量清明詩詞里,就可見一斑。這首我們熟悉的《清明》,從詩句展現的意境上看,更大程度上是寫節氣的清明。首句描寫清明時節,牛毛般的細雨紛紛灑落下來。最精彩的則是“欲斷魂”一句,憑吊之人那種悲傷的神情躍然紙上,讓人看字見景。最后兩句寫的是想找個酒館避避雨,消消心頭的愁苦,可酒館在哪兒呢?便向牧童詢問,牧童指了指遠處的杏花村。詩到這里終止,以此引發讀者的無限聯想,耐人尋味。
清明時節,“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綠水青山呈現出一派萬象更新的景象,人的精神也為之一新,新的意味十分濃厚。杜甫在《清明》中寫道“朝來新火起新煙,湖色春光凈客船。”到了清明,人們一年新的生活正式開始,要啟用新火,“頒新火”便成為古時清明節的重要儀式。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北宋詩人王禹偁的《清明》,是清明節的又一種過法和格調。他說,我是在無花可觀賞、無酒可飲的情況下過這個清明節的,這樣寂寞清苦的生活,就像荒山野廟的僧人,一切對于我來說都顯得很淡漠,昨天從鄰家討來新燃的火種,點亮窗前的油燈,坐下來潛心讀書。
對于今天的我們來說,不必像古代的詩人那樣借火點燈讀書。清明時節,氣溫宜人,神清氣爽,非常適合讀書。如果不喜歡那種擁擠繁鬧的郊游,不愿遠勞看景,那就選擇幾本好書,坐在春光明媚的窗前閱讀吧。
來源:網絡綜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