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書,古稱"署書",指題寫匾額、楹聯的大字書法。在當代書壇,寫匾者不乏其人,但是能稱得上榜書大師者屈指可數,榜書不但要將字寫的很大,還要展現出來雄強的氣勢,這種氣勢的展現并非所有人都能做得到。
崔寒柏先生曾說過:小字要寫的精致,大字就不能太過注重細節,大字主要是要有氣勢,特別是寫匾不是簡單的寫了就行,這個字要能夠鎮得住所題的建筑,這是最不容易的。
榜書取法大概有三種,一是取法顏書,這是經典榜書取法,另一個就是取法漢碑,《張遷碑》、《西峽頌》、《陠閣頌》等等都非常適合寫匾,還有一種就是取法魏碑,《瘞鶴銘》被后世譽為榜書之祖,開啟了顏、黃榜書先河。
當代能寫匾者眾多,但是能夠配得上榜書大師稱號的,沙孟海先生無疑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他的榜書藝術融匯古今,獨樹一幟,氣勢磅礴。
沙孟海的榜書成就首先體現在學術價值上。他主編的《中國書法史圖錄》系統梳理了榜書發展脈絡,其中特別強調:"自顏真卿《大唐中興頌》始,榜書方成獨立體系。"這種學術眼光,使他的創作始終建立在深厚理論基礎之上。
從技法層面看,沙孟海創造性地解決了大字書寫的核心難題。傳統榜書易失于板滯,而他的"屋漏痕"筆法,通過澀勢行筆,使徑尺大字仍能保持筆墨韻味。中國美院曾測量其"龍"字,單字1.2米見方,卻仍有細微的枯潤變化。
在字體創新方面,沙孟海打破了"榜書必楷"的成規。他將行草筆意融入榜書,如為靈隱寺題寫的"大雄寶殿",結字雄渾而筆勢連貫,開創了"行楷榜書"新范式。這種創造被啟功評為"得顏骨米筋,具廟堂氣而不失飛動之勢"。
考察其代表作更能見其造詣。杭州"西泠印社"匾額采用獨特的"沙體"結構:橫向取勢卻中宮緊收,既有摩崖石刻的恢弘,又具金石篆刻的凝練。日本書道聯盟會長青山杉雨曾贊嘆:"此作將漢碑氣魄與魏晉風度合而為一。"
沙孟海對工具材料的革新同樣貢獻卓著。他改良傳統"抓筆",將筆毫增至15厘米,用特制宣紙書寫。1981年為北京人民大會堂題字時,更創造性地以拖把代筆,墨池達2米見方,這些實踐極大拓展了榜書的表現維度。
在章法處理上,他提出"大字小章法"理論。觀察其"江山如此多嬌"可見,每個字內部形成完整的疏密關系,遠觀氣勢磅礴,近看細節精微。這種理念徹底改變了傳統榜書"遠看有形,近看無質"的弊端。
沙孟海的成就還得益于多學科修養。他的金石學研究使其榜書深具青銅器銘文的凝重感;文字學造詣則保證了大字結構的準確性。這種"學者型書家"的特質,在當代書壇尤為珍貴。
教育領域的貢獻同樣不可忽視。在中國美院執教期間,他創立"榜書五要"教學體系:氣勢、骨力、布白、墨法、款識。弟子王冬齡先生回憶:"先生要求我們臨摹《石門頌》必先丈量原刻尺寸,這種嚴謹態度影響了我一生。"
市場認可度佐證了其影響力。2023年嘉德春拍中,沙孟海1988年所作"騰飛"二字(3.2平尺)以287萬元成交,創當代書法家單字最高紀錄。收藏家馬未都評價:"沙公榜書兼具文物價值與藝術價值,是真正的'雙遺珍品'。"
在書法理論上,他提出的"榜書三境說"影響深遠:第一境"形似",第二境"氣足",最高境"意與古會"。浙江大學藝術系研究顯示,當代優秀榜書作者中,87%都自覺遵循這一創作理念。
回望20世紀書壇,能同時在實踐與理論層面革新榜書藝術者,唯沙孟海一人。他使這門古老藝術煥發現代生機,其作品不僅是墨跡,更是中國文化精神的視覺象征。在探尋當代榜書大師時,沙孟海這個名字,永遠矗立在藝術史的地平線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