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加快建設創新浙江、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推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浙江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近日印發《2025年浙江省推動高新技術及產業化發展工作要點》(下稱《工作要點》,明確面向2027年、2030年、2035年的重點任務,梳理工作體系架構圖和任務表,明確責任分工和責任人。
浙江科技創新再加碼
《工作要點》提出,要著力“擴面提質”科技型企業,全省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5000家、科技型中小企業1.2萬家、技術先進型服務企業20家。著力增強科技型企業創新能力,全省新認定國家企業技術中心5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130家、省重點企業研究院60家、省企業研究院220家。
《工作要點》還提出,2025年,浙江省將助力產業結構顯著優化、經濟發展質效顯著提升,全省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比重超過67.5%,高新技術產業投資增速快于面上、占固定資產比重16%左右,規上工業企業研發費用支出占營業收入比重超過3.15%,規上工業企業新產品產值率保持在40%以上。
近年來,浙江正推動從“創新驅動”到“創新引領”的轉型,并將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的深度融合作為工作重點。這一轉型為傳統制造業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大量智能和無人物流裝備在市場上得到廣泛應用。”浙江巨星控股集團董事長仇建平表示,“這意味著傳統制造業將面臨與新興技術公司的激烈競爭。如果新興技術公司的人形機器人取得成功,可能會徹底改變現有的制造業格局。”
為了應對這一挑戰,巨星控股集團決定研發人形機器人物流工人,旨在智能物流搬運領域搶占先機。仇建平向記者直言,希望浙江省政府能夠加快布局人形機器人產業,出臺更多相關政策,以搶占這一新興賽道,并打造完整的人形機器人產業鏈。
值得關注的是,浙江近年高度重視創新強省和科技強省建設。2024年,浙江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預計達3.2%,區域創新能力繼續保持全國第4位。
在此背景下,科技創新正持續賦能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2024年,浙江“415X”集群規上制造業營收9萬億元左右,全省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7.5%左右。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增長8%左右,規上工業企業數字化改造實現全覆蓋。
根據《工作要點》,浙江將拓寬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培育覆蓋面,指導市縣聯合鎮街、行業協會等開展“組團式”服務,提升規上工業企業中的高新技術企業數占比。
同時,聚焦精細化工、新材料、生物醫藥和新一代信息技術等重點產業集群領域,省市縣聯動布局建設一批公共屬性突出、輻射范圍大、轉化能力強、發展機制好的省級制造業中試平臺。
此外,支持浙江各地圍繞優勢、特色產業,培育一批技術水平高、創新性強的標志性新產品,新建和開放一批應用場景,加強優秀新產品推廣應用。
未來賽道新勢力涌現
2025年,DeepSeek、宇樹科技等“六小龍”企業的接連出圈讓杭州在科創領域成為“現象級城市”。
當下,杭州正圍繞“打造更高水平的創新活力之城”這一目標尋求進一步提升。
長期的創新聚集效應也吸引了眾多企業前來杭州發展。
天元航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術研究院副院長朱月向《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杭州擁有豐富的航天新材料、特種液體橡膠研發的高校資源和人才隊伍,為公司的科研進步提供了有力支撐。
“我們公司已將研發中心落戶杭州,并與本土高校達成研發合作,共享大型儀器設備資源和人才資源。如今,公司已能生產和國外頭部企業同等級別的產品,并計劃加大研發投入,加速新產品科技成果轉化進程。”朱月說。
為了支持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杭州今年的經濟政策明確提出了實施市級以上重大科技項目300項以上,其中企業牽頭或參與的市重點科研項目占比不低于80%。這一政策旨在培育一批引領支撐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標志性成果。
在“打造更高水平的創新活力之城”的框架下,杭州明確了更為具體的角色定位: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策源地、全國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首選地以及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陣地。
接下來如何進一步釋放發展活力?2025年浙江第一批“千項萬億”工程項目的特點之一就是“高”,其中新質生產力項目占比29%。
人形機器人、腦機接口、量子科技、合成生物、低空經濟、前沿新材料、空天海洋深地……今年,浙江繼續搶灘布局未來產業。
2025年2月正式公布的《杭州市未來產業培育行動計劃(2025—2026年)》顯示,發揮杭州市數字經濟產業優勢,優先推動通用人工智能、低空經濟、人形機器人、類腦智能、合成生物等五大風口潛力產業快速成長。同時,積極謀劃布局前沿領域產業,包括元宇宙、未來網絡、量子科技、先進能源、前沿新材料、商業航天、無人駕駛等。
在全國人大代表、九三學社杭州市委會主委、杭州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羅衛紅看來,作為經濟體系中最為活躍、最具潛力的創新主體,企業是新質生產力的主要載體,也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力量。
羅衛紅表示,近年來,浙江省尤其是杭州市各類科技企業和創新成果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創新土壤培育非一朝一夕之功。政府統籌資源、高校突破關鍵技術、企業主導產業轉化形成合力,才能真正推動創新成果落地轉化。
記者 潘潔
編輯 潘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