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文獻來源,請知悉。
前言
當尼日爾軍政府以“薪資差距”為由驅逐中國石油高管、查封中資煉油廠賬戶時,他們沒有看到國內油價飆升300%的未來。
如今尼日爾石油部長突然改口稱“愿意與中方展開討論”,足以證明他們已經開始“后悔”,但這有用嗎?
尼日爾為何會對將他們拉出“經濟泥沼”的中國反咬一口?而中方無懼尼日爾“反復無常”的底氣又在哪里?
回顧歷史,中尼(尼日爾)能源合作曾被視為撒哈拉沙漠中的奇跡。因為尼日爾共和國這個非洲中西部小國,一度被聯合國認定為“最不發達國家”之一。
這種情況本身源自尼日爾的地理位置,其全國大部地區都位于屬撒哈拉沙漠之上,導致經濟發展困難。
但若你認為這就代表尼日爾沒有“翻身”的可能,可就大錯特錯了。該國的真實現狀是坐擁“寶藏”而難以利用。
根據公開資料來看,單就“核武必須”的鈾資源,尼日爾就探明儲量已經位居世界第5,至于石油儲量更是超過50億桶。
東西自然是好東西,只是尼日爾的條件卻不允許他們自行開采,甚至一度“盯上”這塊“肥肉”的西方公司都感覺到“撓頭”。
2003年,當西方石油巨頭因勘探成本高昂而選擇撤離尼日爾時,正是中國石油企業“中石油”逆流而上,選擇直面困難。
當時中石油選擇的勘探地點選在被地質學家稱為“噩夢之地”的乍得盆地,此地不僅疾病肆虐溫度高企,更是壓根沒有“基礎設施”。
但中方沒有選擇放棄,而是用超過20年的持續投入徹底給此地“開荒”。從0到1搭建起來了油田、日加工2萬桶原油的津德爾煉油廠,以及原油外輸管道。
這種完備的產業鏈直接讓尼日爾的經濟開始“騰飛”,2022年尼日爾人均GDP已經達到533美元,總GDP增長超過10%,更重要的在于其從石油凈進口國轉型為出口國的“身份變化”。
按理說就算尼日爾不對中國“感恩戴德”,也應該對中國抱有相當的善意,但日前此事卻迎來“大反轉”。
3月中旬,尼日爾軍政府領導人阿卜杜勒拉赫曼·奇亞尼發布了一項緊急政令,直接要求石油行業三名中企高管必須在2日內離境。
同一天,尼日爾旅游部還吊銷了一家中資酒店的營業執照,并冠以所謂以“歧視性經營”的莫名理由。
這種“卸磨殺驢”的做法直接引發輿論熱議,更讓不少輿論分析家對中國“大力資助”非洲國家卻換得如此“回報”感覺到“惋惜”。
很多事情我們不能單從表面去看,需要挖掘到其真正的核心才能找到變化的根源,尼日爾的態度就來自于“政壇變化”這一關鍵詞。
事實上當年西方石油巨頭撤離尼日爾,也不單源自開采難度,政局不穩同樣是重點考慮的因素之一。
早在2010年尼日爾就已經發生過一次軍事政變,但對此次事件影響最深的還是23年7月的軍事政變,當時巴祖姆政權被直接推翻,直接由將軍阿卜杜拉赫曼·奇亞尼成為新領導人。
此人也就是前面趕走中國企業高管的那一位。在其上臺后尼軍政府就高舉“資源主權覺醒”大旗,要求將原油分成比例從15%提高至30%,將“搶錢”一事演繹得淋漓盡致。
軍人出身的奇亞尼對于經濟壓根“專業不對口”,去年尼軍政府已經從中石油獲得4億美元“預付貸款”來搞原油出口,但同時尼國內卻陷入經濟危機。
這就導致今年3月份尼方已經“無力償還本息”,所以奇亞尼所謂的對中企動手,本質上是希望通過“轉移矛盾”來解決國內問題,并與中國“討價還價”。
橫觀國際社會,敘利亞在原政府被推翻后,過渡總統沙拉首選的也不是“搞建設和搞經濟”,反而選擇了震驚國際社會的“清洗行動”,足見在治理國家一事上“術業有專攻”的重要性。
所以到此時,接下來尼方會如何行動或許中國已經“心知肚明”。果不其然在強硬行動過后,尼就開始了“談判”的進程。
在對中企高管“驅離”后不久,尼石油部長就公開表態,稱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事情,完全是因為中國高管拿了“太多錢”,但尼方也愿意“和中國談判”。
此言語一方面揭開了尼方的真實面目,另一方面選擇的時間也很微妙,其“態度緩和”并沒有如很多分析專家預計的那么久。
究其原因還是在于尼日爾國內經濟直接“崩了”,自從實施驅逐令以后,尼國內津德爾煉油廠產能驟降70%,全國成品油供應斷崖式下跌。
在首都尼亞美中的加油站里,排隊加油就需要等上幾個小時,這還是在汽油價格已經飆升300%以上的情況下。
此刻,尼日爾一升汽油的價格就來到了3美元左右,但問題在于尼日爾有6成的居民日均生活費才不到2美元。
可以說尼政府一招“借勢談判”沒玩好,直接搞成了對自己的“釜底抽薪”,尤其是高價導致示威活動頻出,讓尼政府不得不迅速解決這一問題。
中國會任由尼方“拿捏”嗎?從中企高管被驅離中國官方都沒有發布官方回復就能看出,中國壓根不怕。
底層邏輯在于,中國企業在尼能源產業鏈中占有絕對的技術主導權。在阿加德姆油田所采用的沙漠鉆井技術是由中國自主研發的,這才能讓尼石油開采成本遠低于國際水平。
況且煉油廠里的專業裝置也完全依賴中方工程師維護,就此來看中國員工拿高薪毫無問題。最明顯的對比還是在于曾經尼軍政府接管后,直接導致故障率飆升4成以上。
對于尼方來說,之所以會如此做還有另一原因,歐盟及西方國家曾經多次宣布向尼提供資金援助,目的很顯然想讓尼“擺脫中國依賴”。
但是這些援助大多以“種種原因”沒能落實到位,反而中國搭建的石油產業鏈卻“牢牢掌握”尼GDP的10%以上。
誰是“口惠而不實”,誰是“真正有作用”早已經不言而喻,時至今日恐怕尼政府早晚會為自己的“短視”而買單。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尼日爾》
REI《尼日爾石油部長稱驅逐中企高管是因為薪資差距:愿意進行討論》
鳳凰網財經《外媒:尼日爾要求三位中國石油高管離境 關閉中資酒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