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赴美上市以后,滴滴是越來越低調。即使AI爆發,中概大熱,好像市場都很少有提及到這個互聯網巨頭。
不過股價上,近兩年倒是在偷偷爬升。
正好它近期發布了2024Q4和全年的業績,從成績單上看,算是深藏功與名了,但整體而言也并不輕松。
一、扭虧為盈
滴滴的生意很簡單,滴滴的核心模式在于平臺化運營,通過整合海量的司機與乘客資源,利用大數據與智能算法實現供需的精準匹配,從而提高運營效率、降低空駛率,為用戶提供便捷的出行服務。
滴滴自成立以來,一直依賴燒錢補貼來獲取市場份額,一年虧個百億是家常便飯,最終燒出了一個網絡效應和壟斷地位(超過70%的市占率)。
通過連接海量的司機與乘客,滴滴構建了一個強大的出行生態系統。這種模式下,用戶端的穩固出行心智與供給端的粘性司機供給相互促進,形成了良性循環。同時,滴滴憑借強大的算法能力,不斷優化路線規劃與供需匹配,進一步提升了運營效率與用戶體驗,構筑了滴滴的護城河。
但是取得了壟斷地位后,卻一直沒見滴滴賺錢,市場其實也是有疑慮的。畢竟隔壁的Uber都賺麻了。
不過這兩年,滴滴開始悶頭賺錢了。雖然少說話,但是多做事。
2024年滴滴開始扭虧為盈。
2024 年滴滴實現營收 2068 億元,同比增長 7.5%。2024年滴滴全年盈利13億元,2023 年則是虧損48億元;調整后EBITA為 74 億元,2023 年全年為 17 億元 。
不過單看第四季度的話,盈利情況略有波動,前三季度相對表現更佳。第四季度收入同比增長7.1%至529億元,該季度虧損 13 億元,2023 年同期盈利 4900 萬元;調整后EBITA為 11 億元,2023 年同期為 4 億元 。
運營數據方面,2024年滴滴核心平臺訂單量達 160.05 億單,同比增長 18.8%,總交易額(GTV)突破 3927 億元,同比增長 16.2%。2024年第四季度,滴滴核心平臺交易量達42.66億單,同比增長14.8%。滴滴核心平臺GTV(交易總額)達1032億元,同比增長14.5%。四季度,中國出行訂單量同比增長10.8%,達到32.5億單,季度日均訂單量突破至3530萬單,歷史新高了。
我們從整體的平臺交易量和GTV可以看出來,平臺的交易量增長強勢。滴滴應該是繼續站穩網約車平臺壟斷地位。根據第三方調研的用戶端 App MAU 數據24 年底到 25 年初,滴滴和旗下花小豬 App 的用戶月活明顯走高,市占率應該有所提升。
但與此同時,GTV增長大幅超過收入和盈利的增長說明競爭依舊還是激烈,滴滴可能加大了一些補貼。
尤其是拆開國內和國際部分來看,可以看出國內外市場的差別。
中國市場作為基本盤,全年訂單量 123.92 億單,同比增長 14.6%,GTV 達 3014 億元,通過多元化服務實現了增量突破。網約車、出租車、順風車等傳統業務之外,城際巴士、寵物專車、包車等細分場景的拓展,既提升了用戶粘性,也打開了高毛利市場空間。四季度中國出行日均訂單量達 3530 萬單,實現 GTV 784 億,同比增長 9.3%,顯示出需求端依舊還有空間。
國際業務成為最大亮點,全年訂單量 36.13 億單,同比激增 35.8%,GTV 達 913 億元,增速高達 34.8%。拉美市場(巴西、墨西哥)的持續投入成效顯著,連續四個季度 GTV 增速超 30%,且在 2024 年實現經調整 EBITDA 盈利。拉美市場的成功,有機會復制到其他市場。四季度,剔除匯兌因素,國際業務 GTV 增速仍達 32%,并未明顯放緩。
國內市場環境,雖然看起來人多需求量大,但是其實供給更大,競爭激烈。截止2024年,全國網約車司機數量超過600萬人,比2021年初增長了一倍多。對手有高德、美團、攜程等聚合平臺。最肥美的機場打車場景,不少還被攜程搶了。且政策有價格管制,同時其他交通工具基礎設施比較完善,大家不一定選擇打車。
相比之下海外市場可能要好得多,競爭不激烈,基建做的沒有那么完善,出行能選擇的交通工具很少,基本都得開車,只要比出租車便宜都能賺不少。海外的賺錢效率和想象力都要高于國內市場。
無論是總的交易量還是單日單量的突破,滴滴應該都從之前的下架風波中走出來了。同時也越發低調,因為雖然開始賺錢了但賺錢依舊不容易,而且國內市場依舊是主戰場。
二、All in 自動駕駛的低調突圍
滴滴之前意氣風發切入團購和造車,如今主動收縮了團購業務,出售了造車業務,通過降本增效給集團盈利加了點貢獻。
這些業務都不做了,那滴滴未來的故事是什么的呢?
只能是All in自動駕駛。
滴滴憑借日均數千萬訂單的生態網絡,如果其自動駕駛達到可以大規模發展無人出租車的水平,其優勢相比造車企業或者是其他互聯網公司比如百度等,都更有優勢。本身它的訂單需求量就在那,使用人數加上對應場景和使用習慣已經使滴滴具備網絡效應。在選項中加入Robotaxi的選項,非常容易,市場場景相同,只需將需求客戶細分。大的用戶規模下,多次運行,單日運營成本極低,據稱每公里1.2元的運營成本,僅為燃油車40%。
中金公司預計到2030年,Robotaxi全球市場規模將超過2萬億美元,大大超過網約車市場。而汽車咨詢服務機構IHS Markit也預測,到2030年中國共享出行的總市場規模將達到2.25萬億元,其中Robotaxi占比將達到60%,即1.3萬億元。Robotaxi可能是城市出行的最終答案。
早在2021年,滴滴在提交的招股書中將自動駕駛列為核心戰略板塊之一。如今把造成業務賣給小鵬后,僅保留與廣汽埃安的合資公司安滴科技,方向更是聚焦。
不同于過去的業務,滴滴對于自動駕駛算是非常低調。并且還是體外孵化,能夠持續引入資本融資。
2020年獲得了由軟銀愿景基金領投的超過5億美元的融資。
2021年的B輪:IDG資本、CPE、Paulson、中俄投資基金、國泰君安國際、建銀國際。
2022年的B+輪:阿布扎比穆巴達拉投資公司
2023年的C輪融資:廣汽集團。
前段時間,又爆出滴滴自動駕駛公司正尋求新一輪融資,目標估值約為50億美元。
相比百度 Apollo、小馬智行等企業高調路測,滴滴對于自己的Robotaxi 僅提了“在北京、上海、廣州示范區域內混合派單,連續安全運營超過 1500 天”。
滴滴在見識過絕對的力量之后,沉默可能是張安全牌。
不過也有一些其他的消息。
2024年4月,滴滴自動駕駛與廣汽埃安的合資公司安滴科技已獲批工商執照,將于2025年推出首款量產L4車型。
同時滴滴內部也有人事調整,12月,滴滴內部宣布,同意張博卸任集團CTO的申請,張博未來將專注到自動駕駛業務中。張博將繼續擔任集團班委和自動駕駛公司CEO。
滴滴的自動駕駛,前面雖然低調了很久,但是這兩年大概率要到了出牌的階段。
結語
滴滴通過戰略收縮與精細化運營,逐步走出 2021 年安全事件的陰霾。2024 年財報展現了其在成熟市場的韌性與新興市場的潛力,同時,滴滴通過股票回購強化投資者信心。2023 年啟動的 10 億美元回購計劃已完成 8.5 億美元,2025 年 3 月獲批新 20 億美元計劃。
自動駕駛則承載著其未來增長的核心想象空間。現在滴滴依舊不敢高調自己在AI或者自動駕駛取得的進展,但從蛛絲馬跡中,滴滴應該在全力以赴。
盡管面臨多重挑戰,但是滴滴憑借數據優勢與場景協同,仍有望在 Robotaxi 賽道占據重要位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