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7月20日,阿波羅11號成功將人類送上月球,阿姆斯特朗成為第一個踏上月球表面的人。
然而,許多人好奇的是:月球上沒有發射塔,也沒有巨型火箭,宇航員是如何從月球返回地球的?
阿波羅登月任務并非像許多人想象的那樣——用一枚巨型火箭直接從地球發射到月球并原路返回。
實際上,整個過程采用了“月球軌道交會(LOR)”模式,即飛船在環月軌道上分離,登月艙單獨著陸,而指令艙留在軌道上等待對接。
這種設計極大降低了返回時所需的燃料和運載重量。
阿波羅任務使用的土星五號火箭至今仍是人類歷史上推力第二大的運載火箭(僅次于蘇聯的“能源號”)。
它的總高度達110米,起飛重量約3000噸,能夠將45噸的載荷送入月球軌道。但值得注意的是,土星五號的主要任務是將飛船“送到”月球附近,而非直接完成往返。
阿波羅飛船由三部分組成:
指令艙(CM):宇航員返回地球時的“座艙”,也是唯一返回地球的部分。
服務艙(SM):提供動力、氧氣和電力,在返回地球前被拋棄。
登月艙(LM):分為上升級和下降級,負責月球著陸與起飛。
土星五號將飛船送入地月轉移軌道后,火箭的各級推進器會依次分離,最終只有指令艙、服務艙和登月艙繼續飛向月球。進入環月軌道后,一名宇航員留在指令艙中,另外兩名進入登月艙準備著陸。
登月艙的下降級配備著陸發動機和燃料,用于減速并安全降落在月球表面。下降級在完成任務后成為“發射平臺”,永久留在月球上。
登月艙的上升級僅重約4.7噸(包括燃料和宇航員),其設計目標只有一個:以最小動力將宇航員送回環月軌道。由于月球引力僅為地球的1/6,且沒有大氣阻力,上升級僅需達到1.8 km/s的速度(月球的第一宇宙速度)即可進入軌道,與指令艙對接。
對接完成后,宇航員轉移至指令艙,登月艙被拋棄。服務艙的主發動機點火,將飛船推離月球軌道,進入地月轉移軌道。接近地球時,服務艙被拋棄,指令艙以高速再入大氣層,最終通過降落傘濺落在海洋中。
許多人疑惑:為什么從月球返回不需要巨型火箭?這涉及幾個關鍵物理原理:
地球逃逸速度:11.2 km/s(需要巨大能量克服引力)
月球逃逸速度:2.4 km/s(僅為地球的1/5,能量需求大幅降低)
火箭所需燃料與速度的平方成正比。從月球起飛的速度要求更低,因此燃料需求呈指數級減少。例如:
從地球起飛需要速度11.2 km/s → 能量需求為125.44單位。
從月球起飛僅需2.4 km/s → 能量需求為5.76單位,相差近22倍。
登月艙的上升級僅攜帶必要燃料和生命支持系統,重量極輕(約4.7噸),而土星五號的近地軌道運力達140噸。這種設計使得小型上升級足以完成月球起飛任務。
阿波羅計劃共執行了6次載人登月(11號至17號,除13號失敗),帶回約382公斤月球樣本。
但自1972年后,美國再未載人登月,原因包括:
高昂成本:每次任務耗資約250億美元(現值),遠超科研預算。
政治目標達成:冷戰期間,美國已通過登月證明技術優勢。
轉向深空探索:NASA將資源轉向航天飛機、國際空間站和火星計劃。
總結就是,阿波羅計劃的成功并非依賴“魔法”,而是通過精密的工程設計和物理原理實現的。從月球返回的關鍵在于:
月球引力小,逃逸速度低。
登月艙上升級專為輕量化優化。
指令艙與服務艙提供地球返回的動力。
如今,隨著中國嫦娥工程和阿爾忒彌斯計劃的推進,人類重返月球已進入倒計時。我國早就確定在2030年之前載人登月,一起期待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