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承認,如今的智能手機芯片市場的競爭進入白熱化階段,其中高通作為行業巨頭,再次以激進的策略引發關注。
因為根據爆料,高通將于今年10月發布兩款驍龍8系新平臺——SM8850(驍龍8 Elite 2)和SM8845。
后者作為一款與子品牌聯合定制的旗艦芯片,憑借臺積電3nm工藝與自研架構的突破,成為行業焦點。
對于性能黨來說,接下來的芯片市場表現自然會極具吸引力,因此讓我們長話短說,一起來看看到底有多少吸引力吧。
據悉,SM8845首次采用臺積電第三代3nm工藝N3P,相較于前代4nm技術,晶體管密度提升約10%,功耗降低15%-20%。
這一工藝不僅提升了芯片的運算效率,還顯著優化了高負載場景下的發熱問題,例如在安兔兔跑分測試中,SM8845的綜合成績接近300萬分,與驍龍8 Elite(SM8750)的旗艦表現僅有微小差距。
而SM8845的另一大亮點是搭載高通自研的Oryon CPU架構,該架構源于高通收購的Nuvia團隊技術,通過定制化設計優化多核調度與AI算力分配,實現單核性能較前代提升25%。
結合Adreno GPU與Hexagon NPU的協同,SM8845在游戲渲染、AI圖像處理等場景中展現出更高的能效比。
從市場定位來看,SM8845填補了高通中高端芯片的空白,其綜合性能超過驍龍8 Gen3,但略遜于驍龍8 Elite 2(SM8850)。
主要面向子品牌的標準版機型,這種“次旗艦”策略既避免了與正統旗艦的直接競爭,又為消費者提供了更具性價比的選擇。
不過需要了解,此前的子系列機型基本都是標準版搭載次旗艦芯片,Pro版本搭載當代芯片,這也是長久以來的策略。
但有了新的芯片到來之后,可能就意味著驍龍8 Elite處理器很難大幅度的下放到標準版機型上面。
不過,驍龍SM8845處理器的性能接近當代旗艦,但成本更低,使標準版機型也能提供“準旗艦”體驗。
只不過SM8845的定制化模式可能引發連鎖反應,比如聯發科已計劃推出天璣9500與天璣9450雙平臺,直接對標高通。
而且更多廠商或加入自研架構賽道,例如vivo的V系列芯片與小米的澎湃系列均在加速迭代,甚至國產Soc也逐漸發力。
所以未來的芯片市場,競爭應該會變得更激進,這對于消費者來說,如何選擇,也會變得與眾不同。
其次,SM8845的“聯合定義”模式延續了高通與子品牌的合作傳統,例如REDMI曾與高通共同調校驍龍7+ Gen2芯片。
而此次合作中,REDMI、iQOO、真我和一加均被視為潛在的首發品牌,比如REDMI K90標準版可能搭載SM8845,而Pro版則采用驍龍8 Elite 2。
又或者是一加Ace6可能選擇SM8845以強化其性能標簽,并通過直屏設計與小屏機型差異化競爭。
iQOO Neo系列作為vivo旗下主打性價比的子品牌,iQOO Neo11系列也可能通過SM8845對標紅米K系列。
對于子品牌而言,首發SM8845不僅是技術實力的象征,更是市場卡位的關鍵,通過定制化芯片,品牌可以在成本控制與性能釋放之間找到平衡,避免因采用驍龍8 Elite 2導致售價過高。
還有就是這種策略有兩個好處,第一個就是對消費者而言,SM8845意味著中端機型將具備更強的性能與更低的功耗。
第二個就是對行業而言,定制化芯片推動了技術民主化,使中小品牌也能通過差異化合作參與高端競爭。
不過,高通同時推進SM8850與SM8845,需警惕產品線過于分散導致的定位模糊,若SM8845過度擠壓驍龍8 Gen3的市場空間,可能影響高通整體營收結構。
況且如今的驍龍8s系列也是有著很不錯的表現,所以芯片數量越多,可能也會出現優化方面的一些問題。
總而言之,通過臺積電3nm工藝與自研架構的結合,SM8845為子品牌提供了性能與成本的最優解。
盡管挑戰猶存,但其帶來的市場活力與用戶體驗提升,無疑為2025年的智能手機市場注入了新的期待。
對此,大家有什么期待嗎?一起來說說看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