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9日晚,德上高速池祁段發生了一起令人痛心的交通事故。一輛小米SU7標準版在NOA智能輔助駕駛狀態下以116km/h的時速行駛,因施工路段改道,車輛與隔離帶水泥樁發生碰撞,最終導致3人不幸身亡。
這起事故不僅讓小米SU7的車主和遇難者家屬陷入悲痛,也讓整個自動駕駛行業再次站在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1、事故還原:智駕很不保險
根據小米公布的數據,事故發生前,車輛處于NOA智能輔助駕駛狀態,系統檢測到障礙物后發出提醒并開始減速。隨后,駕駛員接管車輛,進入人駕狀態,繼續減速并試圖轉向避讓。然而,車輛最終仍以97km/h的速度與水泥樁發生碰撞。碰撞后,車輛發生爆燃,進一步加劇了事故的嚴重性。
從整個過程看,NOA系統在關鍵時刻發揮了作用,但顯然不足以避免悲劇的發生。自動駕駛技術并不是“萬能保險”,它仍然依賴于駕駛員的及時接管和對復雜路況的判斷。
2、為什么動不動就爆炸?
這起事故再次引發熱議,特別是電動汽車在碰撞之后車輛爆燃的情況,電池安全和車身結構設計再度成為焦點。
電池結構:小米SU7的爆燃是否與電池設計有關,仍需進一步調查。
車身結構:高速碰撞時,車身的吸能設計是否足夠保護乘客,也是公眾關注的焦點。
此外,小米SU7的NOA系統在施工路段的表現也讓人擔憂。施工路段的復雜性(如臨時路障、逆向行駛),對自動駕駛系統提出了更高要求,而目前的技術顯然還無法完全應對。
3、小米股價暴跌
事故發生后,小米股價在4月1日一度跌超6%。資本市場對這起事故的反應尤其劇烈,任何涉及安全的負面事件都可能對其品牌形象和市場信心造成沖擊。
4、小米的應對:透明與責任并行
小米在事故發生后迅速成立專項小組,配合警方調查,并向公眾公布了詳細的事故數據。這種透明的態度值得肯定,但也暴露了一個問題:自動駕駛技術的“黑匣子”數據是否應該完全由車企掌握?未來,如何確保數據的公開透明,將是行業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
5、智駕的邊界在哪里?
NOA系統本質上是輔助工具,而非完全替代人類駕駛的解決方案。
在復雜路況(如施工路段)的表現并不可靠,自動駕駛也并不意味著“無人駕駛”,駕駛員要對車輛最后負責。技術的進步必須以安全為前提,而不是用“高科技”掩蓋“低安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