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隨時可能出門,主理有空可以幫忙清理一下劇院哦!沒事的話可以先下線休息一會兒呢,過幾分鐘也許她們就回來了呢~”
由靈犀互娛發行,酸石榴的天使棒棒糖工作室研發的治愈養成模擬經營手游《花花與幕間劇》最近開始了二測,正如許多玩家對這個游戲所期待的那樣,在游玩《花花與幕間劇》時,游戲無時不刻傳遞出開頭文字所傳遞出的,滿滿的松弛感,而這種感覺,在今天許多瘋狂卷活動,收割玩家在線時長的手游市場,實在少有。
在背包中為女鵝們準備好吃的點心,在場景中隨處點點,佛系上線下線,聽聽女兒們外出歸來時分享自己的見聞和快樂,這樣的放置玩法很難不讓人想起之前同為靈犀互娛代理的產品《旅行青蛙》,可以說是“佛系放置游戲”的先河之作,也讓市場看到了這種慢節奏游戲的潛力。
幾年之后,當行業仍在爭論“佛系放置游戲是否過時”時,《花花與幕間劇》這款游戲卻以日均用戶時長23分鐘、TapTap評分8.9的數據,印證了一個反直覺的結論:在手游市場的極速狂飆中,總有人愿意為“無所事事的浪漫”付費。
被“糖衣炮彈”哄成胎盤:
溫柔永遠是必殺技
照顧到玩家們的情感需求,永遠都是這類游戲的設計目標。那么在這方面,《花花與幕間劇》又是怎么做的呢?
三頭身Q萌角色,立體軟糯的質感,高飽和度暖色調,是許多玩家初玩這個游戲的第一印象。游戲界面以劇院為框架,劃分舞臺區、生活區等功能區域,動態元素(墻壁上的窗簾隨風微微晃動)與細膩的光影渲染,構建出繪本般的治愈空間。
吃,都給她吃
各種扁平肌理風格的立繪,搭配上濃厚的暖色調,通過手賬式界面布局自然地融入UI系統,這些精美的插畫也在持續激發玩家的收藏欲望。諸如此類的設計讓玩家對“女兒”的喜愛也成功破圈——許多男性玩家表示這游戲一定是“猛男必玩”。
而治愈系的視覺呈現僅是叩開玩家心扉的敲門磚,游戲中對角色生活系統、角色臺詞、角色動作深度塑造,才是賦予游戲“溫度”的不二法寶。
首先游戲以“治愈系劇院經營”為題材載體,塑造了3個個性鮮明的角色:
1. Paki(元氣小狗)
paki調皮的日記
“好奇爆表的小話癆”,經常又跑又跳,干什么事情都活力滿滿的Paki,成為了許多玩家的“情緒充電站”。其無條件的活力釋放,滿足了許多用戶對正向情感反饋的需求。
2. Peacoo(傲嬌星人)
表面臭屁愛耍帥嘴還硬,實則經常通過一些默默的付出,照顧到劇院中的所有人。作為女性角色卻有著正太般的可愛,偏中性設計的“Pea寶”也受到了許多媽媽的喜愛。
3. UNO(神秘外星人)
身著玩偶服的章魚小妹,豚鼠一般穩定的情緒和穩定的表情,不會說人話(說話只有paki聽得懂)。這個在當下流行的“情緒穩定”的設計語言給了不少玩家較強烈的精神共鳴。
三個角色個性鮮明而又在生活中互為補充,看似比較“無厘頭”的“拯救劇院”戲碼,在三位崽崽的加持下,也變得溫情滿滿。
是的,除了"備餐-出行-歸家"的基礎循環外,為了能更多角度地展示崽崽們的美麗,游戲在劇院演出系統方面也很用心思——除了要讓崽崽學習劇本,還要慢慢準備材料、制作演出服(當然這一切也都是準備好材料后,讓崽崽們獨立完成的)。
在辛苦準備之后,看著崽崽們在舞臺上擺出各種可愛的動作,演繹無聲的劇情,這個相對漫長的過程,本質上也是一場“玩家”與“崽崽”們的雙向奔赴。
游戲的日記系統也進一步完善了這些角色的內核,這個系統會以一兩刻鐘為單位,隨時以第三人稱的視角記錄下三位角色的行為日常,除了有隨吃查看進度的功能,還可以發現不少角色的生活小插曲,讓角色形象更加地生動飽滿。
而當以上的這許多設計可以讓玩家開始用'崽崽'“寶子”稱呼游戲人物,自發在社交平臺分享'崽崽的成長日記'時,這些虛擬存在已突破次元壁,成為承載情感聯結的生命體。
“陪伴型”題材玩法永不過時
不管現狀如何,2018年初,《旅行青蛙:中國版》剛上線時的“輝煌戰績”確實至今仍歷歷在目:首月下載量突破2000萬,日活躍用戶(DAU)峰值達763萬,一度超越《王者榮耀》的恐怖數據,早已驗證了“陪伴型”玩法對休閑市場的顛覆性力量。
且根據《2024年中國游戲產業報告》中顯示,中國移動休閑游戲市場收入連續三年下滑(312.74億元,同比下降1.78%),其頹勢背后,除了新品數量日益的下滑這個主因外,背后可能還隱含著玩家對于休閑游戲內購策略的厭倦。近年來,不少"休閑游戲"設置強制在線任務(如準點簽到、限時副本),還時不時販賣一波“數值焦慮”,迫使玩家形成"996式"打卡體驗,與其宣傳的"輕松解壓"背道而馳。
而“陪伴型”玩法的魅力正是“陪伴”二字——玩家不再飾演“操縱者”或“打工人”的角色,而是扮演“觀察者”的角色,將游戲角色看成完完全全的,有自己思考的“獨立”的個體,而不是被玩家“控制”的游戲角色。在《花花與幕間劇》的游戲底層系統邏輯中,制作組無時不刻地在用一些細節設計反復強調這個概念。
除了像《旅行青蛙》一樣,角色會隨時出門(甚至晚上)外,游戲還提醒玩家放在衣柜中的衣服,角色會根據當日的心情來穿搭,讓玩家更省心的同時,也在每次下線上線之際,保留了一些“她今天會穿什么”的期待感。
而烹飪的頁面里,也有一個永遠屬于UNO的小鍋子:你永遠無法決定別人的鍋里到底煮了什么。
玩家們也可以選擇多煮一點吃的放在冰箱里,等著寶子們半夜餓的時候來吃兩口,而你也僅需要時不時來收空盤子,聽聽寶子們的“餐后反饋”即可。
正因為有這些有“人情味兒”的設計,隨著游戲的進行,許多玩家可能會逐漸意識到:那些被精心擺放在衣柜的服飾,和放在儲物箱的道具,本質上是對另一個"靈魂"生活方式的溫柔提案。
一句“孩子喜歡”,是多少家長的“無奈”
而這種僅需“放置”的省心絕非系統代勞的敷衍,而是通過底層設計賦予角色自我選擇的必然結果——就像現實中的合租室友,你會為TA留一盞玄關的燈,卻永遠不會干涉TA如何度過夜晚。
佛系“慢生意”如何做?
《花花與幕間劇》用簡潔的商業語言告訴我們,佛系“慢生意”的第一步,是拋掉數值,游戲僅采用了裝飾性付費這一模式,配合上游戲對角色的塑造和故事敘述,花錢為崽崽們購買衣服、裝飾,本質上其實是為“崽崽的人生高光時刻”買單。
琳瑯滿目的可愛服裝攢攢就能全部拿下
佛系“慢生意”的第二步,是降低道具單價——雖然“用戶忠誠度高”“付費意愿強”都是這類游戲的顯著的市場標簽,但這款游戲還是拿出了相對足夠的誠意:一元的“劇院眾籌基金”、15元的月卡、30元的通行證,遠低于市場一貫定價的付費結構,讓更多手頭越來越緊的家長們更愿意“擠出一點”,為崽崽們付費。可能“薄利多銷”也是這種小型團隊作品在當下市場環境的“求生之路” 吧。
低價禮包可能成為未來休閑游戲付費主流?
當然,比起商業設計來說,游戲本身帶給玩家的總體感覺會更加重要,這種不急不躁的游戲體驗,不會催促,也毫無焦慮,只管放手,讓崽崽們的快樂浸潤自己,真正做到讓玩家不是去“殺時間”,而是“養時間”。或許,《花花與幕間劇》正用溫暖的設計和佛系的商業語言告訴我們,最高明的商業化,恰是讓所有人忘記商業的存在。
作者:大鵬嘚不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