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李夢晴 李慶都 通訊員 辛凱 張偉 劉悅
3月27日,在德州市平原縣的山東天歌農牧發展有限公司(簡稱“天歌農牧”)鵝棚內,六萬只鵝精神抖擻,時而拍翅走動,它們正茁壯成長,預備出欄。與此同時,在公司大廳中,一塊大屏幕尤為顯眼,上面運行的鵝產業數智化平臺實時展示著全國鵝存欄量、行業動態、鵝情報價、原料報價等信息,還實時監控著鵝棚內的環境及各項參數。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這首膾炙人口的古詩,對于董事長王振武來說,具有特別的意義。從煤炭貿易領域轉型,王振武開辟了事業的新篇章,他不僅打破了傳統的養鵝模式,引入科技力量,在科技小院科研團隊的助力下,實現了智慧養鵝,奏響了共富“向天歌”。
“我是從農村長大的孩子,鄉村振興對我來說,不僅僅是一個口號,而是觸手可及的現實。在養殖、種植和鄉村建設等選項中,我最終選擇了養鵝。因為養鵝的人相對較少,且養殖方式相對滯后,仍停留在傳統的模式上,這與已經現代化的雞鴨養殖相比,有著巨大的提升空間。”2020年,王振武成立天歌農牧,踏上了養鵝之路,他深知,要想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脫穎而出,就必須打破傳統束縛,引入現代化養殖理念和技術。
然而一開始,現實就給他了當頭一棒。“小鵝苗成活率低一直是困擾養殖戶一大難題,這主要源于養殖環境和技術的不足。”王振武解釋道。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天歌農牧在鵝棚環境上實現了智慧調控,對溫度、濕度、氣體、風向等環境因素進行智能化、自動化監測與調節。王振武舉例說明,鵝長時間吸入過多氨氣,會導致鵝肉嘗起來發酸,因此當氨氣超標時,系統會對鵝棚自動通風,并通過后臺機器自動調節通風量,同時保持溫度的穩定。這種智慧化的養殖模式,不僅提高了鵝的成活率,還延長了鵝的產蛋期。
“鵝攝入了過多蛋白,就會引發痛風,”王振武說,為了確保飼料投喂的精準和營養成分的合理,公司采用了機械化和自動化的飼料投喂系統,并在科技小院團隊的幫助下,進行了功能性飼料的開發,經過科學計算后,與飼料廠定制相關飼料,確保鵝群健康生長。
據王振武介紹,2023年,公司和德州學院、山東師范大學、南京農業大學等院校合作,基于動物行為學開發的智慧識別系統是另一項重要的成果,該系統可實現鵝的計數、鑒定公母、鑒定是否產蛋等功能。“目前該系統正處于小試階段,正在積極收集典型數據,以建立更為完善的大模型。”王振武說。
據介紹,該系統能對鵝的數量自動統計,從而實現精準投喂。在鑒定鵝的公母方面,相較于傳統的人工鑒別方式,該系統能夠顯著提高效率,減少人工成本,并避免因人工操作可能引起的鵝的應激反應和傳染病風險。據初步統計,該系統在公母鑒定上的精準度已達到87%,而在判斷鵝是否產蛋方面的精準度更是高達99.7%。未來,經過小試、中試、大試的逐步優化和完善,該系統將能夠實現在鵝經過攝像頭時,立刻分辨出其性別等關鍵信息。
此外,天歌農牧還與青島農業大學合作,成功研發出葉酸鵝蛋,這種鵝蛋不僅口感好,而且葉酸含量超普通鵝蛋三至五倍。“這款鵝蛋不腥、香味濃郁,蛋清韌性高,口感Q彈。”王振武說。同時,公司還在不斷探索鵝產品的深加工技術,如鵝肝的加工技術,與德州學院合作,使原本苦、硬、腥的普通鵝肝,搖身一變成為軟、糯、香的“減肥鵝肝”。目前,產品已經涵蓋了鹵鵝、烤鵝、烤鵝蛋、風味鵝肝醬等,延長了鵝產業鏈。”
值得一提的是,天歌農牧的所有鵝產品生產全流程都可追溯。每批鵝產品在發貨前都會進行一系列檢測,并在產品包裝上貼上二維碼。消費者只需掃一掃二維碼,便能得知產品批次、物流信息、檢驗報告等詳細信息。
智慧養鵝不僅帶動了天歌農牧的發展,也為當地農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益,通過技術培訓、資源整合與平臺化運營,帶動農戶增收,為鄉村振興注入活力,先后獲評“創新發展領軍企業”“突出貢獻獎”等,持續以產業振興踐行社會責任。王振武說:“我們希望通過科技的力量,讓越來越多的農民走上致富路,共同推動鵝產業的繁榮發展。”
展望未來,天歌農牧將繼續深化與高校的合作,推廣先進的養鵝技術,開發更多新的食品。王振武表示:“我們的目標是養鵝成本越來越低,鵝產品越來越便宜,質量越來越好,為鄉村振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