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在中關村論壇年會重大成果發布會上,北京市、中國科學院發布了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科技設施開放運行報告,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布局建設37個科技設施,其中16個已向全球開放,包括由中國科學院牽頭建設的13個。
01
物質科學方向
綜合極端條件實驗裝置、大科學裝置用高功率高可靠速調管研制平臺、材料基因組研究平臺、清潔能源材料測試診斷與研發平臺、先進光源技術研發與測試平臺和輕元素量子材料交叉研究平臺等6個科技設施開放運行,服務于先進材料、物態調控等領域,支撐新能源、電子信息、高端制造等產業發展。
綜合極端條件實驗裝置于2025年2月通過國家驗收,是國際先進的,集極低溫、超高壓、強磁場和超快光場等極端條件于一體的用戶實驗裝置,已支撐完成1500多個實驗課題,其中1項用戶成果入選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綜合極端條件實驗裝置
02
空間科學方向
空間環境地基綜合監測網、空間科學衛星系列及有效載荷研制測試保障平臺、空間天文與應用研發實驗平臺、先進載運和測量技術綜合實驗平臺、國際子午圈大科學計劃總部等5個科技設施開放運行,為航空、航天等產業提供空間環境安全保障和技術解決方案。
空間環境地基綜合監測網是國際上綜合性能最強的空間環境地基監測裝置,2025年3月通過國家驗收。該設施開展日冕物質拋射到達時間試預報,誤差1.66小時,遠優于國際主流模式的預報精度。
▲空間環境地基綜合監測網
03
生命科學方向
多模態跨尺度生物醫學成像設施和北京激光加速創新中心2個科技設施開放運行,服務于生命過程調控與模擬、干細胞與再生醫學等領域,為生物醫藥、精準醫療等提供從基礎研究到臨床轉化的全鏈條創新支撐。
多模態跨尺度生物醫學成像設施于2025年3月通過國家驗收。該設施構建了空間尺度跨越亞納米到米、時間尺度跨越毫秒到生命周期的成像實驗環境,首次實現SCN近萬顆神經元跨晝夜的鈣成像,揭示了SCN神經元通過集體決策實現時間編碼的新機制。
▲多模態跨尺度生物醫學成像設施
04
地球系統科學方向
地球系統數值模擬裝置、深部資源探測技術裝備研發平臺、環境污染物識別與控制協同創新平臺等3個科技設施開放運行,為氣象預測、資源勘探、環境保護等提供智能手段和技術支撐。
地球系統數值模擬裝置是懷柔科學中心第一個通過驗收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其規模及綜合技術水平位居世界前列。裝置運行以來,相關成果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和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各一項。
▲地球系統數值模擬裝置
2024年,以上設施新增全球開放機時43萬小時,吸引了劍橋大學、蘇黎世大學、南洋理工大學等國際知名高校,以及華為、百度等企業主體開展科學技術研究。
自主創新引領發展,開放合作共創未來。下一步,中國科學院將繼續加大科技設施開放共享力度,不斷建設協同創新生態,不斷突破科學技術前沿,不斷提高成果轉化水平,打造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
來源:中國科學院科技基礎能力局、發展規劃局、辦公廳
責任編輯:曹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