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意味著什么?
眾所周知,跳水這一項運動對運動員的年齡和形體都有著十分苛刻的要求,如今已經18歲的全紅嬋,自然開始有了很多煩惱。所以今年的跳水世界杯,全紅嬋只報了一項10米臺的比賽。對于這一決定,社交媒體瞬間炸開鍋:
“嬋寶被雪藏了?”
“天才隕落倒計時?”
面對外界的質疑,全紅嬋也坦言道:
自己已經18歲了,雖然極力控制,但身體也在不可阻止地發育,在這三年里動作的變化是真的挺大的,改的時候也很辛苦。以前很多能夠輕而易舉做到位的動作,現在難度也越來越大了。
其實這也正常,絕大多數的運動都是吃青春飯,跳水更是不會例外,誰也無法永遠停留在14歲。
消失的雙人跳:從“連體嬰”到“單飛”的必然
過去三年,全紅嬋與陳芋汐的“復制粘貼式”雙人跳曾是跳水池最賞心悅目的風景。兩人1厘米的身高差、0.1秒的動作時差,讓裁判的同步分打分筆舍不得離開滿分檔。但這次世界杯名單上,女子雙人10米臺已悄然換上掌敏潔/盧為的新組合。
這一決定當然有培養新人的考慮,但更多的是無奈。
全紅嬋與陳芋汐
如今18歲的全紅嬋身高已從東京奧運會的1.43米躥至1.55米(1月份測量數據),比陳芋汐高出整整7厘米,形體上也變化了很多。這相當于把兩臺不同型號的精密儀器強行組隊,空中姿態的毫厘之差在入水時會放大成滔天巨浪。
生日宴上的全紅嬋捏了捏臉蛋自嘲:“現在跳下去,水花都能澆滅奧運火炬。”
這句玩笑背后是扎心的現實:從東京奧運會的41公斤到如今的48公斤,增加的7公斤體重讓207C(向后翻騰三周半抱膝)這個看家動作變成了科學難題。
一月份的訓練視頻
最近的照片,差不多到了一米六的身高了
教練組的高清攝像機記錄下了殘酷變化:
體重增長使得入水沖擊力增加30%,水花控制系數下降15%。
為了馴服這道難關,她每天要進行300次陸上跳訓練,跳水的動作更是要反復調整以適應最新的身體狀況,每天都訓練七八個小時,“跳不好或者被說的時候很想哭,也很多次想過放棄。我看起來非常樂觀,其實都憋心里,不輕易講出來而已。”
這些微調聽起來簡單,實則需要上萬次重復形成肌肉記憶——就像把用了四年的手機輸入法突然換成九宮格。
更令人驚訝的是,就連飲食都要精確到連砂糖橘都得過秤——這個曾抱著整箱橘子傻笑的湛江姑娘,如今連果盤里的水果都要先請示營養師。
看來全紅嬋也是個性情中人,只不過柔弱的一面不會輕易示人。
曾經的“天賦型選手”正在向“技術流”轉型。
這次世界杯,她將向個人第9枚世界杯金牌發起沖擊,這本身就是對她實力的最好證明。
或許,我們不需要過于擔心她的未來。與其糾結于她是否還能重現14歲時的巔峰表現,不如以平常心去欣賞她的每一場比賽。畢竟,看一場少一場,多留點美好回憶,才是對這位天才少女最溫柔的支持。
4月3日的瓜達拉哈拉跳臺上,當聚光燈再次聚焦,人們會看到個更結實的身影。但這不是天才少女的謝幕演出,而是成年運動員的進化宣言。從嫩芽到喬木的蛻變,本就需要經歷風雨的敲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