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江市市中區白馬鎮是市中區縣域經濟副中心和重要工業承載平臺,該鎮在探索綜治中心規范化、實體化運行的實踐中,立足區域實際和發展特點,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創新“綜治中心+法務”運行模式,以黨建強引領,以制度促協同,以法治利長遠,確保矛盾糾紛在法治軌道上實質性化解。
黨建引領 “娘家人”一站式解煩憂
白馬鎮把黨的領導貫穿全過程各方面,構建由鎮黨委書記任中心主任,政法委員、副鎮長、法務機構負責人任成員的組織架構,以鎮綜治中心為軸心,形成“一心、兩所、一庭、一室、多點”的“同心圓”工作格局。其中,“多點”是指信訪、人社、法律服務、司法鑒定、心理咨詢等相關部門,通過常態入駐和精準輪駐,以“專業+”為群眾提供法律咨詢和矛盾糾紛“管家式服務”,實現進一扇門解百家愁的“一站式”矛盾糾紛化解格局。
“我們希望綜治中心成為老百姓的‘娘家’,有矛盾了,有疑惑了都可以回家,家的大門永遠敞開,永遠都能讓人暖心安心”該鎮黨委書記說。
制度提效 矛盾糾紛止步群眾心里
基層治理不缺力量,如何統籌起來,形成有效合力,從“九龍治水”變“一龍治水”,白馬鎮的答案是——堅持以制度建設主線,促進基層治理協同高效。綜治中心先后建立“首問負責”制、矛盾糾紛“三級聯調”機制,突出統籌協調、會商研判、信息共享、協同配合、企地聯動“五項機制”,在實踐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我們在廠里干了二十多天,為什么不給我們結算工資?”吉某某情緒激動地來到綜治中心。工作人員了解到吉某某等十一人經黃某介紹,于2024年在該鎮某廠做木工,但沒有拿到工資。中心立刻啟動“企地聯動機制”,要求企業立馬核查溯源。經查,是該企業的三級分包商黃某忘記把吉某某等十一人錄入“農民工工資管理系統”,導致他們的工資沒有及時發放。情況清楚后,綜治中心統籌派出所、司法所、企業代表、農民工代表、分包商等人員,共同商討解決辦法。第二天所有工人都拿到了工資。通過“企地聯動機制”該鎮在大型項目建設園區均建立了矛盾糾紛綜合調解室,實現源頭預防、快速化解。
通過機制的完善,白馬鎮綜治中心形成了“匯聚—共享—研判—聯動—化解—回訪”的矛盾糾紛化解工作閉環,確保矛盾糾紛“前端預防、全域感知、接訴即辦、統一登記、分級流轉、監督落實”,讓矛盾糾紛不僅止步于紙上更止步于群眾心里。
法治保障 促矛盾糾紛源頭預防
與防盜門商家的糾紛中,雷大姐的訴求為何從最初的七千多變成了四千多?去年5月,雷大姐在白馬鎮某商家處購買了新的防盜門,門安好后,雷大姐卻越看這門心里越不舒服,總感覺門縫比之前的寬了,她懷疑商家貨不對板,于是找到商家,協商無果后,雷大姐投訴到區消委會和市場監督管理局。雷大姐要求商家把新門拆下,并賠償舊門損壞的金額,據她核算共計七千多元,但商家表示雷大姐的訴求遠遠超過了舊門實際的價值。綜治中心接到區消委會和市場監督管理局的線索反饋后,邀請雷大姐、商家、法官、律師、法務、人民調解員、司法所人員等來到調解室,為雙方釋法明理,最后雷大姐同意將賠償金額降至四千一百元,雙方握手言和。
在法治軌道內解決矛盾糾紛是基層治理的題中應有之義。白馬鎮“綜治中心+法務”模式,每月進村入企開展常態化法治宣傳,為群眾提供免費法律咨詢服務192件,法律服務62件,提供法律援助服務22件,公證服務169件,司法鑒定服務36件。通過普及實用的法律知識,提升群眾“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意識,有效促進矛盾糾紛源頭預防。
“老百姓對很多法律問題的理解是通過約定俗成的經驗判斷,比如,嫁出去的女兒沒有繼承權,人死后不再享有繼承權等等,我們在工作中要不斷向老百姓普法解釋,從而為他們更好的解開心結”新中公證處黃景義表示。
來源:微甜城
編輯:張躍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