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中國古代城市規劃思想源遠流長,反映了古人對社會秩序、自然環境和人文精神的認識和追求,對現代城市發展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中國古代文獻作為記錄這些信息的載體,是重要的研究資料。本文梳理了城市規劃領域中利用中國古代文獻的相關研究,分析了其研究主題、所用的文獻材料與研究方法,探討了相關研究的進展與不足。結果表明:目前的研究主題主要集中在規劃思想與理論、遺產與風貌保護、規劃與設計啟示等方面;使用的文獻材料主要包括專書、史書、地方志、文學作品等文字類文獻,地圖、繪畫等圖像類文獻與圖文類文獻;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獻分析、文本分析、圖像分析與圖文分析。本研究指出,現有相關研究在研究領域的擴展、文獻材料的發掘,以及研究方法的深化方面存在不足。未來城市規劃領域的研究應繼續探索中國古代文獻中的城市規劃知識,為新型城鎮化建設提供指導。
本文字數:10243字
閱讀時間:31分鐘
作者
安慶龍,日本京都大學地球環境學舍
婁健坤,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
藺阿琳,浙江理工大學建筑工程學院
張振鵬,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城市與區域規劃系
岳 然,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
關鍵詞
中國古代文獻、中國古代城市、規劃理論、規劃歷史、研究綜述
01 引 言
中國古代城市規劃思想最早形成于商代,在周代得到發展,自秦漢時期開始興盛并一直傳承發展至今。早期的城市規劃理念受到儒家、道家等哲學思想的影響,綜合了本土特有的地理、氣候、民族、文化等要素,體現了古人對“天、地、人”三才之道的深刻理解與感悟,形成了特色鮮明、影響深遠的中國傳統城市規劃體系[1]。然而,我國現行的城市規劃體系是在“西學東漸”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在實踐過程中,對于中國的城市問題認知、采用的相關理論與方法論、提出的解決辦法與實施路徑中經常面臨著中外兩種社會與場景的“錯位”問題[2]。因此,為解決好本土的城市問題、講好中國故事,勢必要建立起中國的城市規劃知識體系。根植于中華大地、蘊含了先人智慧的中國傳統城市規劃理念將在這一體系中發揮關鍵的作用。作為記錄了這些信息的載體,中國各類古代文獻是重要的研究資料。哪些規劃研究領域可以利用古代文獻?具體應該利用哪些文獻?怎樣充分利用這些文獻?這些問題是本文要探討的主要內容。
當前,已有一些學者開展了建筑、景觀園林領域的古代文獻研究。例如,殷永生歸納了中國古代建筑文獻的主要類型與特點,并基于這些文獻,深度剖析了中國傳統建筑觀中的天地觀、時空觀、環境觀、禮制思想以及居住圖式的內涵[3];陳芬芳匯總了中國古典園林研究論著,建立園林研究目錄數據庫,對論著的學科分布和年代分布的量化分析,探尋園林研究的發展規律[4]。同時,也有一些學者從城市研究中的某一專題角度出發、采用單一或特定類型的古代文獻為研究對象,進行文獻內容的提取與分類匯總。例如,王航兵從比例、符號、整體布局關系的三個方面對中國古代地圖進行分類分析了各類地圖的主要特征[5]。目前已有的研究中,缺少從城市規劃研究領域的整體視角進行古代文獻研究方法論的系統綜述。本文旨在梳理現有的城市規劃領域中利用中國古代文獻的相關研究,總結其研究領域、研究內容與研究方法,并結合我國當前城市建設與研究的發展需求,展望今后中國城市規劃知識體系的構建過程中中國古代文獻的應用,從而為中國的城市化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02 主要研究進展
2.1 概念界定與本文研究方法
“文獻”一詞,最初見于《論語》。宋代朱熹《論語集注》中解讀為:“文,典籍也。獻,賢也。”。這一解釋被朱熹之后的學者普遍采納,并逐漸發展為典籍的代稱。現代漢語中“文獻”的意思為:有歷史意義或研究價值的圖書、期刊、典章。本研究關注的“中國古代文獻”是指1840年鴉片戰爭之前的中國文獻(見圖1)。
圖1 選擇方案集示例
本研究在中國知網中進行數據檢索,關鍵詞為“文獻”“地圖”“輿圖”“方志”“詩”等,學科設置為“建筑科學與工程”。通過對論文題目與摘要進行人工篩選、相關文獻補充后,最終得到有效文獻129篇。對收集到的文獻進行逐篇精讀后,從所選的研究主題、應用的文獻材料、采用的研究方法三個方面,匯總并分析當前城市規劃領域中,應用了中國古代文獻的相關研究的特征。
2.2 研究主題
2.2.1 規劃思想與理論研究
中國傳統城市規劃是一種基于中國傳統文化和自然條件,面向城市建設和發展的理念與方法的集合。這些理念與方法往往需要通過各類中國古代文獻進行傳承。因此,早期規劃思想與傳統規劃理論是基于中國古代文獻開展的重要的一類研究主題。通過各類文獻的分析可以了解中國古代營城方法、理想模式、城市空間形制等,例如:形態與布局[6],城市景觀[7, 8]、街道與建筑形制與尺度等[9, 10]。同時,中國傳統城市規劃也體現了中國古代社會政治、經濟、宗教等方面的價值觀與特征。利用這些文獻可以進一步探討中國古代的規劃理論、風水理論[11]、規劃制度[12]、知識體系[13]、營城哲學[14, 15]等,具有重要的歷史研究價值。
2.2.2 遺產與風貌保護研究
目前我國仍有大量的古代城市遺存,基于中國古代文獻的研究對于這些歷史文化遺產的保存、利用與文脈延續有著重要意義。此類研究多以古城的遺產與風貌保護為目的,通過整理古城不同歷史時期的信息,進行文脈溯源,從而為當地的遺產保護工作提出建議。首先,物質要素方面,可以在文獻中提取山水格局、街巷系統、城市用地等城市空間的歷史要素,為歷史環境的復原提供指導[16, 17]。其次,非物質要素方面,審美研究和風貌研究能夠幫助理解古代城市的美學價值和情感寓意[18]。最后,文獻研究能夠整合物質要素與非物質要素,從“智慧”“體系”“思想”的高度指導城市遺產保護工作,并為老城的未來發展提供思路[19]。
2.2.3 規劃與設計啟示研究
除前文所述兩類研究外,還有一類研究希望從文獻中尋找對現代城市規劃有利的啟示。例如,李云燕等從城市韌性的視角出發,基于古代典型書著典籍、歷史人物傳記、城市建設實踐等方面的資料,梳理了古代各時期韌性安全思想的特點與整體發展歷程,并從建造技術、組織管控、社會機制、經濟調控等四個方面總結對現代韌性城市理論與建設的啟示[20]。通過此類綜合性的研究,不僅能夠更深入地理解中國古代城市規劃的智慧,也能從歷史經驗的角度為現代城市規劃實踐提供指導。這些研究成果將在全球城市化的背景下,提供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創新思路與策略。
2.3 文獻材料
對相關研究所使用的文獻材料進行匯總,可將其劃分為文字類、圖像類與圖文類文獻。
2.3.1 文字類
文字類文獻可根據其主題與體裁,劃分為專書類、史書類、地方志類與文學作品類四個類別(見表1)。
表1 利用文字類文獻的相關研究
2.3.1.1 專書類
專書,即就某一專題而編寫的著作。與城市規劃領域相關的專題可分為以下幾類:
首先,早期的專書主要是以“四書五經”為代表的先秦諸子名篇。這些著作多為禮樂制度與治國之道相關,其著者在記述過程中,幾乎很少把城市建設類的內容作為主題,但在闡述其他方面的主題時通常會涉及城市建設的相關內容。其中,《周禮·考工記》作為我國目前所見最早的手工業專書,較為詳細地記述了包括建筑、水利等與古代都城規劃相關的工藝技術內容,是當前中國古代城建研究中重要的著作。
隨后,專書的主題逐漸出現專業上的細分,形成了系統闡述建筑設計與施工的規范、造園技藝,以及鄉土地理資料匯編等類型的著作。如北魏時期的《水經注》[21]、宋代的《營造法式》[22]、明代的《園冶》[23]、清代的《樣式雷圖檔》[24]等。
同時,隨著時代的發展,民間也涌現了一些對城市建設進行考察的相關著作,如清代徐松所著的《唐兩京城坊考》[25]等,著者通過個人的資料收集與實地探訪,對各類建筑與城鎮的起源發展及特色進行解讀。
2.3.1.2 史書類
史書,即記載歷史、考察事物發展過程的書籍。其中包括記錄某個時期重大歷史事件的編年體史書,如《資治通鑒》《隋書》[13]等;也包括從人物的視角記錄歷史的紀傳體史書,如《史記》[6]《漢書》[9]等。雖然史書并不是一類以城市建設為核心進行系統論述的著作,但其中有許多內容體現了過去城市的發展歷程以及一些重要歷史人物所做出的都城營建相關的規劃決策。這些縱向的時間層面上的記錄,能夠對應現代城市規劃學中“規劃的核心屬性是時間上的預測和控制”這一概念,因此史書是當前城市規劃領域研究的重要文獻資料類型[26]。更進一步來說,這種動態的記錄便于開展分析影響城市形成發展要素的因果性研究。
2.3.1.3 地方志類
地方志又稱方志,是指記述地方情況的史志,通常被認為是起源于史書或是地理著作的一種文獻類型。地方志為城市研究提供了詳細的城市發展的縱向歷史數據,可以用于分析早期城市的演變過程與發展趨勢。從空間尺度來看,地方志可以分為全國性的總志和地方性的州郡府縣志兩類。當前城市研究中常見的總志有《元一統志》[7]《大清一統志》[27]等。而以我國現存最早古都志——宋《長安志》為代表的地方性志書則更為豐富,常見的包括京津地區的《京師坊巷志稿》[28],江南地區的《紹興府志》[29],嶺南地區的《香山縣志》[30]等。這些地方性的志書更為詳細地記錄了當地人口變化、土地利用情況等信息,為早期城市空間與社會經濟、人口、氣候等要素之間的相關性研究提供詳實的資料。
2.3.1.4 文學作品類
中國最早的文學是對歷史和神話的記錄。純粹且狹義的文學早在周時出現,后來又出現了各類文學形式。按照篇幅長短通常可劃分(包含詩、詞、曲等)與散文類等。
詩歌是城市規劃領域研究較多的一類文學作品。一方面,詩歌文本具有記錄歷史的作用,能夠保留其他文獻未見的社會生活、在地文化等[31]。研究者通過對同一作者(如陶淵明[32]、王維[33]、張九齡[34]等)在某一階段或某一地點詩歌的分析與歸納,運用以詩證史的方法,解析該作者對于城市中的山水、園林的哲學理解、設計思想等。另一方面,詩詞中也記錄了許多空間信息,可以用來解析城市空間布局[35]。研究者通過對某一地點的詩歌進行整理與分析,能夠了解古人對該地點的構成要素、空間功能、感知特征等方面的觀察與認知,進而可以總結并傳承傳統且具有詩意的城鄉風貌[36-38]。
散文中比較特殊的一個類型是園記。園記肇于唐代,宋以后開始大量出現。它雖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園林理論或美學著作,但是它包含了園林要素、空間構成、人文場景等豐富信息,是研究古代園林的珍貴材料。也有研究者同時對詩、文開展研究,其分析內容也會更加豐富,可以進行更深入的定量研究[39]。另外,詩文因其語言的凝練或生動,也經常作為其他類型文獻研究的佐證,比如作為地圖與繪圖的文字解讀,以佐證研究者的觀點[40, 41]。
2.3.2 圖像類
中國古代圖像類文獻有多種分類方法,如按照功能、制圖法、尺度等。古代各類圖畫之間同源而不同發展,其間的界限較為模糊,在實際研究中有時不需要做概念性的區分。本文為方便歸納總結,按照圖像對準確性與藝術性的側重程度,劃分為地圖類與繪畫類(見表2)。
表2 利用圖像類與圖文類文獻的相關研究
2.3.2.1 地圖類
地圖類文獻在中國古代城市研究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價值。從空間尺度上看,城市地圖可以分為區域、城市、建筑群三級,這些地圖能夠描繪城市周邊環境、特征、布局和功能,展現了制圖技術、規劃思想、城市發展、管理制度等[42, 43]。在先秦時期,中國就已經出現了大量表現山川、城池的地圖。至西晉,裴秀創立了“制圖六體”的理論體系,并一直沿用至明末,直至西方制圖技術傳入中國。從傳世情況看,從宋至明清保存下來的地圖漸多,也日趨詳盡。清后期開始出現專題化、多樣化、近代化的地方城市圖。
使用地圖的城市研究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對古代城市地圖的個案研究:如《平江圖》《乾隆京城全圖》等。這些研究對象通常記錄信息詳細,或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如《平江圖》是中國最早的一幅城市平面地圖,體現了宋代蘇州城市規劃的特點(見圖2)[44, 45]。《乾隆京城全圖》記錄內容更為詳細,是北京城市地圖研究的重要研究資料[28, 46-48]。另一類是基于地圖的城市個案研究。這類研究主要使用各地縣志方志的古舊地圖,通過分析不同年代的城市古地圖,歸納總結該城市的形態變化、歷史文脈、空間演進。受限于文獻材料,這類研究基本上集中于行政地位高、歷史悠久、經濟發達的城市,如杭州[49]、重慶[50]、廣州[51]等。
圖2 《平江圖》
2.3.2.2 繪畫類
早在先秦時期的青銅器圖案中,就有很多對園林建筑和園林活動的刻畫[52]。隨著繪畫藝術的發展,其包含的內容也愈加豐富。與城市相關的繪畫類文獻主要可以分為山水畫和界畫。
中國山水畫形成于魏晉南北朝時期,發展于隋唐,北宋時趨于成熟。山水畫通常以較為寫意的方式來描繪城市與周邊環境。山水畫以交代事物之間的相對關系為主,雖然不追求與實景的全然相同,但這類圖繪恰恰表明了古人對城市與環境關系的認知,可以用來理解古人的自然觀、環境觀、美學觀及其對人居環境的理想[53-55]。
界畫是中國繪畫中很有特色的一個門類,因其在作畫時使用界尺引線而得名。界畫通常能夠較為真實地表達立體空間,是研究古代城市風貌與建筑 形態、市民生活、城市經濟等主題的重要歷史資料,因此成為了古代城市、建筑研究的重要文獻。例如,張擇端(北宋)所繪的《清明上河圖》,是北宋時期城市生活[56]、景觀風貌[57]等研究的重要材料(見圖3)。此外,仇英(明)所繪《清明上河圖》(見圖4)[58]、徐揚(清)所繪《姑蘇繁華圖》[58]、王原祁(清)等纂《萬壽盛典圖》[59]也都是不同時期或不同城市相關研究的重要媒介。
圖3 《清明上河圖》節選(張擇端繪)
圖4 《清明上河圖》節選(仇英繪)
2.3.3 圖文類
我國早期就在文字編纂時采用圖文互照的方法。宋代史學家鄭樵在《通志·圖譜略》中闡述了中國圖文并重的學術傳統:“古之學者為學有要,置圖于左,置書于右;索象于圖,索理于書。”圖文冊、詩畫冊也是古代文獻的重要內容,因其中的圖像和文字能夠從真實關系與意境內涵兩個方面同時描繪靜態與動態的環境特征而被研究者廣泛關注(見表2)[60, 61]。
集稱景觀圖冊是圖文類文獻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類。集稱景觀是指由帶有明顯景觀特色的并稱景觀名勝組成,用傳統景觀圖冊、詩詠等方式綜合表達出自然風景以及與之相關的人文事件,如:《文衡山拙政園詩畫冊》《瀟湘晚景圖》等[62]。集稱景觀圖冊還常以數字稱謂和地域特征命名[63],如:《金陵四十景圖考詩詠》[60]《西湖十景圖冊》[61]《圓明園四十景圖》《拙政園三十一景圖》等。相關研究主要關注城市景觀空間的特征、形態、秩序、設計方法與理念、使用者的多感官體驗乃至文化情感與審美觀念等[64, 65]。
2.4 研究方法
2.4.1 文獻分析
文獻分析法在城市規劃領域的研究中扮演著基礎且關鍵的角色。通過對收集到的文獻資料進行深入研究,研究者能夠探明研究對象的性質和狀況。這種方法有助于形成對研究對象的一般印象,并對其進行歷史的動態把握。文獻分析主要包括大量文獻的收集、匯總、歸納和綜述、對同一時代不同文獻的對比分析,對多個版本的文獻進行比對以及發掘新的古代文獻資源。
此外,文獻數字化工作也是本研究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例如,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和美國哈佛大學等機構聯合開展的“中國歷史地理信息系統”項目、北京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與北京市測繪設計研究院合作的“北京歷史數字地圖”項目等。這些數字化成果不僅為城市規劃研究提供了寶貴的開源數據資源、同時也便于研究者利用計算機技術進行統計分析,提高研究的效率。
2.4.2 文本分析
文本分析法是從文本的表層深入到文本的深層,發現文本的深層意義的一種探討訊息內容性質的方法。現有研究中多數為文本描述性分析,包括文獻中有關城市規劃與建設的語句摘抄、引用和解釋;案例分析,并通過具體文獻段落來佐證觀點;以及分類、比較、時間線整理等其他歸納方法。
近年來,文本分析的量化研究逐漸增多。此類研究從最基本的次數統計開始,即人工統計特定要素在文獻中出現的頻率。近幾年,研究者可以利用共現網絡、詞頻分析等技術,揭示文獻中不同概念和主題之間的關系。這種方法能夠揭示文獻中蘊含的數理關系,為理解中國古代城市規劃的復雜性提供了量化分析的視角。
2.4.3 圖像分析
圖像分析是從圖像中提取有意義信息的過程。首先,描述性分析主要是對圖面內容的直觀描述,是一種對中國古代城市空間的初步理解。其次,是針對圖像的空間定位與信息提取。空間定位涉及古代地圖與現代空間的糾偏與轉譯,對不同歷史時期的要素進行疊加分析與空間演進分析。信息提取則是通過圖像的信息篩選與過濾,提取關鍵信息,如城市山水體系、空間布局、街巷系統,以及城墻城河、宮殿府衙、城市設施等要素的位置,提取后可以進行頻次統計、分類、歸納。
目前也有許多學者開始利用地理信息系統進行核密度分析、標準差橢圓分析、空間句法等數字化分析,發掘圖像中隱含的時空特征,并基于此開展進一步的因果性分析,探索影響空間分布的因素,進而提高對于中國古代城市規劃圖像的理解深度,也可為現代城市規劃提供量化數據支持。
2.4.4 圖文分析
圖文分析通過文本與圖像的綜合解讀,能夠從深層意義揭示古代規劃思想。文字提供規劃理念和歷史背景,圖像則展現理念的空間實現。例如,雖然一些研究以地圖作為主要分析的文獻材料,但在研究過程中都會引用一些文字材料加以佐證。該方法不僅增強了對材料的理解,而且通過元素間的相互驗證,提升了研究的準確性,使研究者能夠從建成環境、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等多個維度把握中國古代城市的特征。
03 現有研究的問題與提升策略
3.1 研究領域需擴展
根據上文所述,當前本領域研究的主要關注點集中在城市規劃相關的中國古代文獻的解讀以及理論與歷史遺跡溯源,應用歷史營城智慧解決現代城市規劃發展問題的相關研究則起步較晚。從微觀層面的基于氣候適宜性的建筑空間設計,到中觀層面的面向災害韌性提升的城鎮空間肌理構造,再到宏觀層面的城鎮山水格局營造;從傳統的歷史古都、文化名城,到更為廣闊、更為多樣、遍布全國的擁有歷史悠久的小城鎮與鄉村;從物質層面的空間歷史遺存,到非物質層面的管理模式、建設技術、民俗文化等等。今后的研究可以從各個層次拓展發揮中國古代城市意象中隱匿的、持續的生命力,在實現遺產保護的原真性、完整性的同時,也應思考傳統智慧應如何與現代城市環境相結合,形成面向未來、“山水鄉戀與城市文明融為一體”的中國新型城市發展理念。
3.2 文獻材料需發掘
目前研究在選擇所用的文獻材料時面臨如下的問題。首先,傳世文獻缺少不同時期、不同版本的相互對照。現存文獻通常為近現代版本,其中多數為清代的復刻版。這會導致在對文獻的研究過程中難以發現校勘之類的問題,從而影響后續研究的真實性與準確性。其次,傳世文獻的類型多為文字類,導致使用歷史地圖、古代繪畫等資料的研究相對較少。部分文獻資料保存完好度較差,一些關鍵信息難以辨別,進而難以將其數字化,需要人工花費大量時間進行收集、整理、歸納。最后,傳世文獻的獲取渠道較為匱乏。明清時期的原稿與摹繪本以及民國時期的影印版均被作為珍貴古籍,收藏于各地圖書館、檔案館、研究機構中,難以進行查閱[66]。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充分挖掘地方與民間流傳的各類志書,作為主流古代文獻的佐證與補充。同時,也應積極地深入田野調查,利用考古發現與實地勘探,更為全面地理解中國古代城市規劃思想及其特征。此外,也可以從其他領域的文獻中,發掘城市規劃研究領域中的內容。例如對于一些早期的土地章程、管理辦法等政治性的文獻,可以從城市發展史的視角出發,將規劃視為社會、經濟和空間發展中的政府職能范圍,從而解讀其城市規劃領域的思想智慧。
3.3 研究方法需定性定量相結合
過往研究中,多數學者采用定性分析的研究方法對相關文獻進行解讀。一是所提出的研究問題更傾向于利用描述性分析的研究范式進行探究,二是早期相關技術發展不夠成熟,無法開展更為復雜的定量分析。隨著當前面臨的城市問題逐漸系統化,以及機器學習、圖像識別、大語言模型等計算科學技術的大規模興起。未來需結合定性與定量的研究方法,通過古代文獻、遙感影像、實地調查等多種數據來源,分析各級各類的城市形態要素(如密度、高度、體積、表面積等),進而把握中國古代城市形態的量化特征與多要素之間的相關性特征,科學客觀地總結古人的城市規劃建設智慧。
04 結 論
本文綜合分析了中國古代文獻在城市規劃研究領域的應用情況,總結了目前各類文獻的研究進展,并提出現有研究在研究領域的擴展、文獻材料的發掘,以及研究方法的深化等方面存在不足。中國古代城市規劃與建設不僅是空間層面上的物質遺存,更反映了古人對社會秩序、自然環境和人文精神的認識和追求,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當前中國新型城鎮化深入推進的新階段,我們面臨著面向未來的新型城市建設的挑戰。中國傳統城市規劃的理念和方法為我們提供了建設宜居、韌性、創新、智慧、綠色、人文城市的切實可能的路徑。未來城市規劃領域的研究應繼續探索中國古代文獻中的城市規劃知識,特別是那些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智慧。同時,研究應更加注重實證分析,結合現代技術和方法,將古代的理念與現代城市規劃的需求相結合。今后,我們不僅能夠實現中國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還能在全球城市化的背景下,為實現可持續發展提供中國的智慧。
參考文獻(上滑查看全部)
[1] 孫施文. 從城鄉規劃到國土空間規劃[J]. 城市規劃學刊, 2020(04):11-17.
[2] 孫施文. 我國城鄉規劃學科未來發展方向研究[J]. 城市規劃, 2021,45(02):23-35.
[3] 殷永生. 基于古代文獻的中國傳統建筑觀研究[D]. 天津大學建筑學, 2021.
[4] 陳芬芳. 中國古典園林研究文獻分析——中國古典園林研究史初探[D]. 天津大學建筑設計及其理論, 2007.
[5] 王航兵. 中國古代圖經概述及分類探討——從建筑角度對中國古代(元代以前)圖經的分析[J]. 華中建筑, 2002(05):24-28.
[6] 郭璐. 從《晏子春秋》談對中國古代城市軸線的認識[J]. 北京規劃建設, 2012(02):38-41.
[7] 羅皓, 張崴, 劉磊. 基于歷史地圖解譯的崇州罨畫池水系演變研究[J]. 中國園林, 2019,35(2):133-138.
[8] 章政, 鐘樂, 吳斌生, 等. 基于園記時空信息解析的唐代園林景觀印象研究[J]. 中國園林, 2021,37(11):139-144.
[9] 張犇, 王奇. 鑿戶牗為室:古代文獻中有關氐、羌民居記載的分析[J]. 工業工程設計, 2022,4(01):39-44.
[10] 李菁, 王貴祥. 清代北京城內的胡同與合院式住宅——對《加摹乾隆京城全圖》中“六排三”與“八排十”的研究[J]. 世界建筑導報, 2006(07):6-11.
[11] 王其亨, 張慧. 《尚書》、《周禮》——中國古代城市規劃與風水理論的墳典[J]. 天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0,12(03):225-231.
[12] 孫施文. 《周禮》中的中國古代城市規劃制度[J]. 城市規劃, 2012,36(08):9-13.
[13] 郭璐. 隋大興城市規劃的知識體系——以歷史人物為線索的文獻考察[J]. 城市規劃, 2019,43(03):9-16.
[14] 蘇暢, 周玄星. 《管子》與《周禮》營國思想比較[J]. 華中建筑, 2008,26(12):147-150.
[15] 龍彬. 管仲城市營建思想及其歷史貢獻探析[J]. 城市規劃匯刊, 1998(4).
[16] 杜春蘭, 周容伊. 由詩入境:萬州太白巖園林空間分析與意象復原[J]. 中國園林, 2019,35(11):133-138.
[17] 陳饒, 董衛. 基于歷史地圖的城市歷史環境保護研究——以當涂老城為例[J]. 現代城市研究, 2014(02):64-71.
[18] 朱亞斕. 詩意續城境——基于數據分析的襄陽古城意境研究[J]. 西部人居環境學刊, 2023,38(03):120-126.
[19] 陳薇. 歷史城市保護方法一探:從古代城市地圖發見——以南京明城墻保護總體規劃的核心問題為例[J]. 建筑師, 2013(03):75-85.
[20] 李云燕, 李正浩, 王子軼, 等. 中國傳統韌性智慧及其對現代城市建設的啟示[J]. 城市規劃, 2023,47(9):31-44.
[21] 王創懿. 中國先秦時期建筑空間的秩序化初探[D]. 重慶大學, 2019.
[22] 沈伊瓦. 古代中國建筑技術的文本情境——以《考工記》、《營造法式》為例[J]. 南方建筑, 2013(02):35-38.
[23] 王紹增. 論《園冶》的“入境式”設計、寫作與解讀方法[J]. 中國園林, 2012,28(12):48-50.
[24] 何蓓潔, 趙宇, 何捷, 等. 使用認知-實踐模型的古地圖信息本體建模——以樣式雷建筑圖檔為例[J]. 武漢大學學報(信息科學版), 2023.
[25] 孫新飛. 敘事分析與圖像分析視角下古代文獻文本分析初探——以隋唐長安城有關歷史著作為例[J]. 建筑史, 2019(01):101-116.
[26] 錢宗灝. 上海近代城市規劃的雛形(1845-1864)[J]. 城市規劃學刊, 2007(01):107-110.
[27] 胡承江, 高潮. 歷史輿圖與空間信息技術在傳統古建聚落保護中的應用——以河南省寶豐縣舊城保護更新與發展規劃為例[J]. 小城鎮建設, 2016(04):93-98.
[28] 陳可石, 姜雨奇. 基于《乾隆京城全圖》的清北京內城水井時空演變研究[J]. 特區經濟, 2013(06):40-42.
[29] 沈丹杰. 基于古代城市地圖轉譯法的紹興古城歷史空間格局初探[J]. 建筑技藝, 2022(S1):245-247.
[30] 莫理生. 從明清檔案史料看古代香山鐵城的規劃思想[J]. 城建檔案, 2013(05):14-16.
[31] 朱彥民. 從《詩經》看先秦時期的民居院落[J]. 中原文化研究, 2023,11(01):77-84.
[32] 李蓉, 郭風平. 詩解陶淵明上京園林[J]. 中國園林, 2011,27(4):83-85.
[33] 吉皓哲, 高靜怡. “六境三韻”——王維園林詩與園林的意境關系研究[J]. 中國建筑裝飾裝修, 2021(09):188-192.
[34] 歐陽寧, 楊學成. 山水園林詩中的情境類型及其建構對園林營造的啟示——以張九齡的山水園林詩為例[J]. 廣東園林, 2020,42(06):86-90.
[35] 鄭嫣然, 劉雷, 斯震. 景觀意象下的詩化符號——基于符號學背景下的地域文化特色探究[J]. 中國園林, 2018,34(08):74-77.
[36] 周煜, 趙海月, 許曉明. “清帝”眼中的清漪園借景——基于“清漪園清帝風景詩詠”的對外借景統計分析[J]. 古建園林技術, 2020(06):31-35.
[37] 段祎男, 田林. 從乾隆御制詩管探團河行宮的營建意匠[J]. 北京規劃建設, 2020(03):122-125.
[38] 王琳, 王雪, 崔山. 面面江村畫意迎——清帝御制詩中圓明園北遠山村的水路游觀[J]. 中國園林, 2022,38(S2):126-129.
[39] 李源, 李險峰. 風景意象的“詩化”再現——明代北京佛寺園林的景觀認知[J]. 風景園林, 2022,29(04):128-133.
[40] 楊宇振. 城市歷史地圖與近代文學解讀中的重慶城市意象[J]. 南方建筑, 2011(4):33-37.
[41] 許若菲, 王曉俊. 南京劉園研究——從近代地圖史料與園林題詠中剖析[J]. 古建園林技術, 2020(04):72-75.
[42] 楊宇振. 圖像內外:中國古代城市地圖初探[J]. 城市規劃學刊, 2008(02):83-92.
[43] 席會東. 營城藍圖——中國古代城市圖覽要[J]. 建筑與文化, 2015(08):41-49.
[44] 許文剛. 《平江圖》研究綜述[J]. 江蘇地方志, 2015(05):52-55.
[45] 王楓. 基于圖文互證的《宋平江城坊考》坊巷研究[D]. 蘇州科技大學, 2021.
[46] 鄧奕, 毛其智. 從《乾隆京城全圖》看北京城街區構成與尺度分析[J]. 城市規劃, 2003(10):58-65.
[47] 鄧奕, 毛其智. 北京舊城社區形態構成的量化分析——對《乾隆京城全圖》的解讀[J]. 城市規劃, 2004(05):61-67.
[48] 范家巧. 清代建筑巨著的當代價值與思考——評《乾隆京城全圖》[J]. 中國圖書評論, 2020(08):122-126.
[49] 李建, 董衛. 古代城市地圖轉譯的歷史空間整合方法——以杭州市古代城市地圖為例[J]. 城市規劃學刊, 2008(02):93-98.
[50] 王正, 何溪. “圖像證史”視角下的重慶渝中古城(1760-1929)山水營城思想[J]. 西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22,44(04):176-186.
[51] 李怡帆. 倒序地圖法在城市發展史研究中的應用探索——以廣州市為例[J]. 中外建筑, 2018(03):80-83.
[52] 曹春平. 東周青銅器上所表現的園林形象[J]. 中國園林, 2000,16(3):31.
[53] 席田鹿. 傳統山水畫中的古代建筑形態研究[D]. 大連理工大學, 2016.
[54] 陳飛月. 清《西山名勝全圖》中三山五園的典型圖式及其文化意象研究[D].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 2023.
[55] 戎卿文, 王建國. 游記圖本與輿圖的陳說:城市設計中的歷史信息解析與表達運用——以大運河杭州段兩岸景觀提升為例[J]. 建筑學報, 2018(02):1-6.
[56] 朱金, 潘嘉虹, 朱曉峰. 北宋東京城市商業空間發展特征研究——基于對《清明上河圖》的解讀[J]. 城市規劃, 2013,37(05):47-53.
[57] 劉滌宇. 北宋東京的街市空間界面探析——以《清明上河圖》為例[J]. 城市規劃學刊, 2012(03):111-119.
[58] 郁獻軍. 明清蘇州城市風貌繪本圖像的景觀特征研究[D]. 江南大學, 2019.
[59] 陰劼, 王安杰, 石悅. 從《萬壽盛典圖》解析清代北京城街道活動空間[J]. 城市規劃, 2016,40(06):61-66.
[60] 王立亞, 李哲, 黃若暄, 等. 《金陵四十景圖考詩詠》集稱圖冊聲景解析[J]. 西部人居環境學刊, 2023,38(02):85-91.
[61] 陰帥可, 張鳳梧. 行為中的山水空間結構——明代文人的西湖心智地圖[J]. 建筑師, 2014(02):63-71.
[62] 溫子申, 馮仕達. 園林體驗的再理解——《文衡山拙政園詩畫冊》探讀[J]. 中國園林, 2021,37(04):30-35.
[63] 吳慶洲. 中國景觀集稱文化研究[J]. 中國建筑史論匯刊, 2013(1):227-287.
[64] 景雪瑤, 鄭曦. 基于《金陵四十景圖像詩詠》的明代南京景觀風貌考[J]. 北京規劃建設, 2018(02):108-111.
[65] 毛華松, 李越, 王飛. “西園雅集”的圖文解讀與園林空間范式研究[J]. 中國園林, 2020,36(10):127-132.
[66] 項文惠. 清末民國杭州城市聚落變遷——以《浙江省城圖》《杭州市街及西湖附近圖》為中心的考察[J]. 浙江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3,22(04):402-408.
*本文為2024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
【免責聲明】本公眾號發布的內容僅供學習交流使用,不以任何形式進行牟利。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與我們聯系,我們將于第一時間協商版權問題或刪除內容。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公眾號立場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學術報告 | 李郇:遷徙中的人居環境變化——基于傳統民居建筑特征的視角
點擊圖片閱讀全文
理論研究 | 中國古代理想城市規劃理念探源
點擊圖片閱讀全文
理論研究 | 石楠、魏航:城市規劃的語義演進與當代使命
點擊圖片閱讀全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