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慈溪匡堰鎮的南隅,藏著一個被時光輕輕吻過的地方——楝樹下藝術村落。這里青瓷為韻,瓦磚作骨,老屋新院錯落成詩,而其中最動人的篇章,莫過于那座名為「楝巢」的小院。它像一粒被春風喚醒的種子,在鄉村振興的土壤里,長成了許多人心中“新桃花源”的模樣。
「楝巢」的故事,始于一位女兒對故鄉的深情回望。少時記憶里的楝樹、山間的楊梅與春筍,當舊日農房蛻變成咖啡館、民宿與會客廳,當青石板路旁開滿繡球與茶花,她終于讓夢想落地生根:“我想埋下一粒小小的種子。”
這座250平米的江南院落,白墻黑瓦間藏著四季的呼吸:春有柳絮拂過油菜花田,夏夜星空下一起吟唱老歌,秋晨捧一杯暖茶聽風穿廊,冬日炭火噼啪映紅酡顏。它不刻意盈利,只為邀人“浪費時間”——在鵝卵石小徑發呆,在軟木長桌上“道桑麻”。
楝樹下藝術村落的特別,在于它既是“顏值擔當”,更是文化基因的活態傳承。3000余平方米的閑置農房被賦予新生,青瓷元素與瓦磚墻垣對話現代設計,而「楝巢」則是其中最具煙火氣的注腳。
這里沒有喧囂的商業氣息,只有: 助農禮包:帶走一筐帶著露水的瓜果,讓農戶的辛勤被看見; 共享院落:99元包場的浪漫,換一日山水與寧靜;三代人的歡笑:父母每日澆水的身影,女兒歸巢的陪伴,成了小院最暖的風景。
為什么值得去? 若你厭倦了城市的疾馳,不妨推開「楝巢」的木門—— 像歸人,也像過客,它像一直長在村里,低眉順眼,卻讓每個來訪者恍然“復得返自然”; 細節里的詩意,大白鵝呆呆駐守,天堂鳥與雪柳潑剌剌盛開,連石頭都留著陽光踱步的痕跡; 共生的溫度,藝術村落不是標本,而是與村民、土地、記憶共生的生態系統。
“茶是暖的,時間清涼如水。” 在楝樹下,鄉村振興不是宏大的命題,而是一盞楊梅酒、一筐青菜、一場仲夏夜星空下的合唱。或許正如主理人所愿:這粒種子終會長成一片蔭涼,讓漂泊的人記得歸途,讓鄉土的故事繼續生長。
導航搜索:慈溪匡堰鎮倡隆村楝樹下藝術村落
開放時間:周末正常營業,工作日接受包場預約
溫馨提示:春天的小院綠得晃眼,記得帶上一顆慢下來的心。
來源|in慈溪
編輯 | 沈軻藝
審核|趙思舜 胡孟才
慈溪·智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