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述
如果我們在路上看到一塊石頭,我們不會好奇這塊石頭是由誰創造的,因為石頭的結構非常簡單,而且石頭本就隨處可見。
但如果我們走進了一座富麗堂皇的精致宮殿,則會忍不住發問:這是誰造的宮殿?而事實上——人類文明所誕生的宇宙,正是這樣一座宮殿。
宇宙的法則精密到令人發指:物理常數可以精確到小數點后30位;圓周率如今已被計算到三十萬億位;星系中分布的“暗物質”如被人精心編織的網……種種一切似乎都在暗示著某種超越人類理解的秩序。
也因此,無論是愛因斯坦還是楊振寧,每個物理學家在抵達學界的頂峰后,都繞不開同一個古老的話題:宇宙是不是被造物主精心設計出來的?
宇宙究竟有多精密?
關于宇宙法則的精密程度,量子物理學家費曼曾說過這么一句話:“如果要給宇宙的精密程度打分,就像用鉛筆立在筆尖維持了100億年不倒?!?/strong>這很好地形容了宇宙與生命誕生的不可思議。
我們所處的宇宙誕生于138億年前的一場大爆炸,此后宇宙才從一片不可名狀的混沌,也就是“奇點”中,誕生了不斷流淌的時間和逐漸膨脹的空間,才從能量和物質中仿佛被人挑挑揀揀一般地誕生了輕粒子、重粒子等各種粒子,以及電磁力、引力等相互作用力。
在各種力的不斷“拉扯”之中,原本分散的粒子發生了聚集,也就形成了各類天體的“嬰兒”形態——物質云。此后就像嬰兒長大成人后各自奔向不同的前途一樣,物質云也分化成了不同的恒星、行星。而若恒星將組成自身的氫元素消耗殆盡,那么就可能誕生一種極為特殊、吞噬一切的天體——黑洞。
這些天體都遵循著相同的一套宇宙法則,各自之間相互配合、相互影響,才維持住了宇宙的“天平”。而一旦其中的任何元素發生了哪怕一絲一毫的變化,宇宙的模樣都將天翻地覆,甚至不復存在。
科學家計算出的萬有引力常數為6.67×10-11 N·m2 /kg2,一旦它變大了一點,所有的物質都可能在細微變化的“蝴蝶效應”下被吸入黑洞;而如果它變小了一點,物質之間的吸引就可能不夠緊密,最原始的物質云根本不可能被聚集,自然也不會形成任何天體和星系。
真空中的光速為299,792,458 米/秒、普朗克常數的數值為6.62607015×10^-34 焦耳/秒,基本電荷的數值為1.602176634×10^-19 庫侖……這些數值和萬有引力常數一樣,哪怕只是變動0.1%,各種元素可能都無法形成,宇宙和生命也將失去存在的根基。
愛因斯坦的"上帝"與楊振寧的"造物者"
2011年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發現了希格斯玻色子,那晚全球科學家都集體失眠,原因在于,這個維持質量存在的"上帝粒子",其存在概率曾被估算僅有0.0000003%;而2020年韋伯望遠鏡傳回的早期星系圖像顯示,138億年前的星系結構竟與當前宇宙模型預測完全吻合。
人們似乎總能在宇宙中發現跨越時空的數學一致性,就像有人預先編寫好了宇宙的底層代碼,而只是等待著人類逐漸去發現它們一樣。
研究出了相對論、光量子假說等現代物理學奠基理論的著名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曾說過這么一句話:“我想知道上帝是如何設計這個世界的?!?/strong>
我們都知道,愛因斯坦作為一個科學家,是一個堅定的無神論者。那么他為什么還會在洞悉了宇宙如此多的秘密之后,仍然道出“上帝”的存在呢?
實際上,愛因斯坦還說過另外一句話:“上帝不擲骰子?!痹谒难劾?,人類探索宇宙的奧秘,就像孩童在一個龐大的圖書館里求索,圖書館中存在著某種難以表達的神秘規律,而圖書館的書籍則由各種語言和文字記述,孩童要么無法看懂,要么只能看懂很小的一部分。
愛因斯坦雖談論“上帝”,卻也說“我不相信將自己獻身于人類命運及生活的那位上帝”。他口中的“上帝”,并非宗教神話中的創世神,而是宇宙規律、萬物運行法則本身。在他看來,宇宙不是由隨機事件構成的混沌集合,而是受一套明確的、不變的定律支配的和諧系統。
無獨有偶,2003年,曾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楊振寧在清華園演講時,也曾使用“造物者”一詞,引發了輿論的軒然大波;一年后,82歲的楊振寧為《物理評論》撰文,提出了“宇宙設計者”的概念,又引發了學界的震動。
他指出,現代物理標準模型中的61個基本參數,包括包括夸克、輕子、媒介子、希格斯玻色子以及一系列描述它們之間相互作用的參數,就像樂高積木的接口尺寸一樣被精準設定,這才允許物質像拼積木一樣組合成原子、分子直至生命體。
2021年,楊振寧接受一個訪談節目的公開采訪,當被問及“上帝是否存在”的問題時,更是直言不諱道:“造物者是存在的,因為這個世界的結構不是偶然的。”和愛因斯坦一樣,他也認為宇宙的設計和法則并非隨機產生的,而具有某種深層次的秩序和意義。
誰安排了宇宙的一切
網絡中曾流行過這么一句話:每個物理學家的晚年都會沉浸于神學。這句話雖然有其道理,但并不完全準確。
許多物理學家在其學術生涯中不斷追求著對宇宙最基本規律的理解。但當他們深入探究諸如宇宙起源、時間的本質以及量子力學中的測量問題等終極問題時,往往會遇到現有科學理論無法完全解答的瓶頸。
這些瓶頸或許是以人類目前的技術水平無法解決的問題,又或許是更深層次的、更根本的疑惑——宇宙定律擁有令人驚嘆的數學美和結構上的極度精妙,其內在秩序仿佛被一個不可名狀的“上帝”、“造物主”精心設計。那么,究竟是誰安排了宇宙中的一切呢?
有人認為,人類只不過是被高級文明圈養在籠子里的動物,我們所在意的所有生離死別、歡欣痛苦、戰爭和平,其實都不過是囚籠中取悅他人的玩物;也有人認為,世間一切不過大夢一場,有即是無,死亡就是重生。
人類的科學水平暫時無法科學地解答這個問題,于是,每個物理學家幾乎都會難以自抑地走向關于存在的哲學思索。“我是誰?我從哪兒來?要到哪兒去?”宗教給出了神學的解讀,但物理學家的答案卻不一定會指向一個具體的神明,而只是越加深入地尋求宇宙存在的究極。
科學家們不會放棄求索——2012年大型強子對撞機發現"上帝粒子"后,項目負責人霍伊爾感嘆:"這就像在沙灘上發現刻著莎士比亞詩句的貝殼。"而今天的科學家正通過量子計算機模擬多元宇宙,試圖破解創世密碼。
從17世紀伽利略用望遠鏡破除地心說到今天我們暢游于量子世界,楊振寧贊嘆:"這種探索本身就是對'造物者'最大的致敬。"
結論
物理學界似乎始終在理性與信仰間尋找平衡,但無論如何也不可否認的是,無論是標準模型61個參數的微妙平衡、量子世界與宏觀宇宙的驚人統一、暗物質網絡的神秘架構,確實都在指向宇宙中某種超越偶然的秩序。
宇宙中還有無數的秘密等待人類去探索、發現,而隨著科技的進步,我們也能看到一個越來越清晰的、逐漸揭下神秘面紗的宇宙。“造物主”究竟是否存在?或許正如愛因斯坦所說:"宇宙最不可理解之處,就是它居然可以被理解。"而這種理解本身,就是解開謎題的關鍵鑰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