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是從一年前開始,阿信經常能在社交媒體上刷到這樣的照片。
畫面的主角,是一棟棟老舊建筑。它們大多擁有相似的外貌:樓梯生銹、墻皮剝落,鈷藍色的玻璃窗一字排開,電線從這頭攀附到那頭,雜亂生長。
有時候,畫面里還會出現一兩個年輕人,神色局促,衣著老套。他們與能看到的一切舊事物合影,巷口的店,街邊的攤,路過的狗,留守的山。
這些充滿懷舊元素、又仿佛刻板印象一般的照片,誕生于中國1800多個縣城之中。有人在發布時帶上了“縣城文學”的tag,迅速獲得了算法的青睞,熱度蹭蹭往上漲。這個術語原本用來描述上世紀末一種特定文學流派,如今卻在新一代年輕人中間大舉回潮。
夕陽、老樓、店鋪,是所謂“縣城感”的經典元素(上圖由AI生成)
任何思潮的興起,都有其根深蒂固的來由。
“縣城文學”概念的偏移經歷了三十年,這三十年里,中國迎來了前所未有的城鎮化進程,一代人離開故鄉,奔赴北上廣深。年復一年,他們從都市折返回老家縣城,一切依然如此熟悉,可一切都在變得陌生。
三十年的時間,足夠孕育一座都市,也足夠湮滅一段歷史。同樣是縣城,繁榮者如昆山、義烏、晉江,人口大量流入,城市規模堪比普通地級市;而蕭條者則遍布全國,特別是東北和中西部地區,人口長期流失,剩下的中老年人和中老年房子一道,在漫長的季節里原地打轉。
盡管在過去幾年里,一些縣城迎來了人口回流,也入駐了不少大城市里的連鎖品牌,但就總體而言,縣域的城鎮化水平依然滯后于這個時代。
“回不去的故鄉,到不了的遠方”,這是縣城青年的生存困境,同樣也是城鎮化進程已至后半場的當下,縣城自己的發展困境。溫情也好,傷懷也罷,所有“縣城文學”最后都指向同一個問題:
我和我的縣城,到底該往何處去?
如果你也關注這個問題,那么阿信今天想要推薦的這本《小縣大城》,值得你認真一讀。
本書由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周立和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博士后羅建章合著,作者團隊通過歷時五年的實地調研,將基層視角與總體視角相結合,系統剖析了以福建省德化縣為代表的一批后發縣域如何通過“小縣大城”戰略實現逆勢發展。
在作者看來,“小縣大城”是理解城鄉中國時代的新視角,小小的縣城,凝聚著一代代人的奮斗,也寄托著整個中國城鎮化的未來。
▼點擊卡片,即可購買▼
縣域,理解城鄉中國的窗口
城市和鄉村,是中國的兩副面孔。將它們聯結起來的,是一個又一個縣城。
縣作為國家治理的基本單元,自創立起一直沿用至今,被視為中國基層治理建設最成功的制度設計。它之所以能夠擁有如此頑強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在于其在行政組織中所處的獨特位置。
相較于鎮和村,縣域的行政機構更為齊全,擁有更完整的治理能力,反過來,相較于省和市,縣域同基層更為緊密,擁有更高效的服務效能。可以說,它麻雀雖小,卻五臟俱全。
在鄉土中國時代,農民想要離鄉困難重重,縣城就成了他們一生中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一座城市。絕大多數縣城都有著相似的社會結構和生態,只是在規模和區位上有微小的差別。
鄉土中國,農為邦本
但自改革開放以來,城鄉二元結構被打破,縣域與縣域之間走向巨大的分化。
一些區位優勢明顯、土地資源充沛的縣不僅吸收本縣農民由農轉工,而且還吸引了大批外來人口,城鎮化率節節攀升,城市面貌日新月異。
另一些縣則缺乏產業支柱,淪為勞務輸出大縣,無數農民離土離鄉,縣城成了他們的中轉之所,日漸凋敝。而破敗的縣城愈發難以吸引本縣人口回流,全縣的城鎮化率裹足不前,長期在20%以下徘徊。
這兩種截然相反的形態,在過去三四十年里似乎成了所有縣非此即彼的命運。但在《小縣大城》當中,作者敏銳地發現了縣域發展的“第三條路”。
作為案例,作者列舉了四個縣:福建德化、浙江云和、四川邛崍、甘肅民樂。乍一看,除了都沒怎么聽說過之外,似乎找不到其他的共同點,然而作者一針見血地指出,這四個縣無一例外,其城鎮化率都超過了70%,特別是地處戴云山腹地的德化縣,山地面積占比超八成,卻創下了福建省城鎮化率排名第二的奇跡。
這種中小體量與高城鎮化率的組合,就是全書探討的核心主題,“小縣大城”模式。
在書中,作者圍繞這一主題,展開了以下三方面的探討:
首先,這種模式的形成機制是什么?政策、市場及社會的大三角, 如何合理推動縣域內要素集聚到城關地區,形成縣域經濟增長極?
其次,這種模式的治理邏輯是怎樣的?其發展可以分為哪些階段,各自的特征又是什么?
最后,這種模式的可推廣性如何?要素集聚推動產城融合發展的馬太效應會讓小縣大城成為未來城鎮化的主要模式嗎?
小縣大城的縣域發展接力賽
福建德化,一個縣域面積為2232平方千米、戶籍人口卻只有35.49萬的山區小縣,創造了兩個“78%”的奇跡:78%的城鎮化率,和78.8%的森林覆蓋率。
通過多次實地調研,以及對卷帙浩繁的口述材料、調查報告、統計資料的整合、重組,《小縣大城》為我們勾勒了這個平凡縣域向“大城”轉變的深層邏輯。
作者指出,產城融合是德化“小縣大城”戰略中的關鍵,而如何變“產業衰敗-城市凋敝”的惡性循環為“產業發展-城市擴張”的良性循環,則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改變的第一步,是“以縣興產”,也就是在政府的推動下,舉全縣之力發展地方特色產業。德化在歷史上曾以陶瓷聞名,但在改革開放之初,全縣陶瓷產業處于“小、亂、散”的狀態,產業知名度不高。
為了改變“村村點火、戶戶冒煙”的分散格局,縣政府在城關建設了一個規模甚巨的陶瓷園區,通過政策優惠吸引企業入駐,通過財政補貼鼓勵企業進行科技創新,搶占市場先機。
接下來,是借市場之手“以產興城”。陶瓷產業的發展倒逼城關基礎設施的完善,當地政府和私人部門投資建設了大批住房、學校和醫院,完善交通網絡。
進入新世紀,園區的擴張開始擠占本就有限的城市建設用地,德化縣提出建設“工業梯田”,變傳統園區為產業集群,為縣域經濟的多元化發展留出了空間。
第三步,是以城關為核心“以城聚人”。盡管城關的基礎設施已日臻完善,但是產業工人群體(大多是本地農村居民)“離土不離鄉、進廠不進城”的狀況依然普遍存在。
引導農村居民向城鎮居民轉變,關鍵是要消除城鄉差異,在戶籍、養老、住房、醫療等層面逐步實現均等和公平。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作為一個山區縣,德化開展了林權“兩換”試點,讓離鄉農民有機會將林權轉換為經濟收益,既消除了農民的后顧之憂,也為他們提供了創業興業的資本。
德化一處陶瓷產業園區
最后一步,是充分發揮產業人才的潛力,“以產強縣”。
在產業發展過程中,德化縣通過外部引進和內部培育,形成了一支多層次的產業人才隊伍。政府廣泛吸納這些人才參與政策制定、社會服務、公共管理,為縣域治理提供了符合本地實際情況的經驗和方案。
從具體政策來看,德化縣的發展戰略相較于其他縣域,似乎沒有什么本質上的不同,根本上仍然屬于改革開放進程當中非常普遍的政策措施。
真正讓德化脫穎而出的,是它遵循了產城融合的客觀規律,在不同發展階段實施了各有側重的政策舉措,從而避免了“一拍腦袋”“一擁而上”“一哄而散”“一地雞毛”的盲目與浪費。
也正因此,德化的經驗對于全國范圍內的后發縣域來說,擁有更強的參考價值。而這,也是《小縣大城》一書寫作的初衷。無論是地方政府、企業,還是個人投資者,抑或是關注家鄉發展的普通讀者,都能從中獲得收獲與思考。
教授聯袂推薦,時代前瞻之作
四十多年的改革開放,已經徹底改變了我們的城市、鄉村,以及我們自己。關于這段歷史,已有許多學術著作問世,其中不乏兼具深度與通俗的暢銷之作。
《小縣大城》亦是如此。第一作者周立是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同時也是國家社科基金重大專項“鄉村振興戰略核心機制研究”首席專家。另一位作者羅建章,已入選清華大學高層次青年人才培養計劃“水木學者”計劃。作者團隊將學術洞察融入實地調研中,通過嚴謹的實證分析,為理解中國轉型期的政治經濟關系提供了新視角。
另一方面,本書語言流暢,深刻而不晦澀,用百余張圖表提煉出核心概念之間的關系,清楚易懂,可讀性強。
《小縣大城》在出版之際,獲得了來自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浙江大學、同濟大學等國內頂級學府的資深學者的一致推薦。著名三農問題專家溫鐵軍教授評價道,
“中國特色的城鎮化沒有對應的英文單詞,海內外的學者們不僅照搬了‘urbanization’代指城鎮化,而且直接以標志‘城市化’的就業和居住的人口比重替代了城鎮化原有的政策內涵。
“有鑒于此,我對此書作者關注和研究縣域經濟中的城鎮化進程予以肯定,其以福建省德化縣的農村人口向本縣城鎮的遷移過程為研究內容,具體描述了中國特色的城鎮化演變經驗,實為正本清源之作。”
小縣大城,或將成為未來城鎮化的主流。到那時,不會再有“回不去的故鄉”,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城鄉互補、和諧共生的新家園:
“城市讓生活更美好,鄉村讓城市更向往。”
▼點擊卡片,即可購買▼
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分享
你對縣城的所思所感所念所盼
阿信將隨機抽取2位讀者
送上價值68元以上的精美圖書一本
-End-
2025.4.1
編輯:閃閃 | 審核:孫小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