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時期,蔡倫改進了造紙術,后傳入高麗再流轉到了日本。
日本人以當地獨特的原料、重新制作出了極具和式風格的特色紙張——和紙。
和紙經歷了1200年漫長的歷史,已在衣食住行、冠婚葬祭等許多方面融入日本人的生活中。
在日本,許多傳統技藝至今仍被完整保留。今天,小見要介紹的,就是一種現今仍然采用古法制作出來的紙張——「西嶋和紙」。
西嶋是日本山梨縣內的一個地名,「西嶋和紙」便是當地人制作出的一類和紙。
和紙本身吸水性強,主要用在書法上。而西嶋和紙,更是以親墨性甚高聞名于全國,是許多書法大家愛用的夢幻逸品。
西嶋和紙的制作材料,要選擇纖維較短「結香」(一種植物)與「稻?!梗ǖ久椎那o的部分)等物。
結香
將古紙與和紙原材料,按照一定比例加水混合后,需要經過長時間的絞碎研磨,變成紙漿。
紙張最終的好壞,由很多因素決定。首先是紙漿調和的比例,其次還有天氣的溫度與濕度等,這也必須依靠制紙藝人長年累月的經驗來把控。因此光是制作紙漿這一步驟,想要做好,也絕非一朝一夕的功夫。
接下來,要將紙漿用紙篩一口氣篩去多余的水分和紙漿。而留在紙篩上的,就是和紙的原型,厚度僅有0.1mm,而若要使紙張厚度均一,則需要多年的經驗。
而且,每一天每一日的天氣環境都不盡相同,須按照當日的溫度、濕度與材料濃度等等作細微調整。這樣細節把控技術,正是一名合格的制紙職人所必備的。
將過篩的和紙層層相疊,經過加壓器把多余的水分剔除。若要讓和紙中的水分去除得更加透徹,則需再再耗時一個月的日曬。而干燥后的和紙,厚度僅有原本的一半。
經過日曬的和紙,會再次泡水一晚。而泡水的時間也會按照季節及氣溫的不同,依靠職人的技巧和判斷,才能在最佳時機將紙撈起。
為了不弄破吸了水且厚度僅0.1mm的和紙,必須小心又大膽的一張張撕下,再貼在約70度的鐵板上,使之干燥。
雖看起來就像翻床單一樣簡單,但西嶋和紙為和紙中纖維最短且易破,所以這個作業也需要有長年的經驗才行。
把干燥后的和紙仔細撕下,合起來西嶋和紙便完成了。為了制作一張西嶋和紙,需要花費這么多的時間與技巧。
「西嶋和紙」的制紙技術有著400余年的歷史,這項讓日本引以為傲的職人技術,直至今日仍在山梨的一間小工房中安靜地延續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