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經濟網品牌觀察報道,3月29日深夜,安徽銅陵德上高速樅陽至祁門路段,一輛懸掛臨時牌照的小米SU7標準版在碰撞護欄后爆燃,最終燒毀成黑色骨架。據媒體4月1日報道,事故車輛為3月28日剛上市的小米SU7標準版,車內三名女大學生全部遇難。這場慘劇在清明假期前夕登上熱搜,不僅撕開了新能源汽車安全爭議的裂口,更將小米汽車推向輿論漩渦中心。
生死時刻的“車門疑云”
事故發生后,一段自稱遇難者家屬的留言在社交平臺傳播:“撞擊后車門鎖死,三人活活燒沒。”對此,《南方都市報》4月1日援引小米汽車客服回應稱,車輛安全氣囊彈出時會自動觸發車門解鎖,同時配備機械應急拉手,斷電情況下可手動開啟。但關于“車門自動解鎖后是否需要人為操作”的關鍵細節,客服表示“沒有詳細信息”。
本網編輯從小米SU7用戶手冊中查證發現,手冊明確標注“全車上鎖后,若內解鎖按鈕失效,可拉動應急機械拉手開門”。但事故車輛是否觸發該功能、乘員是否知曉機械拉手位置,目前尚無定論。
值得注意的是,當有關媒體追問“售車時是否進行安全培訓”時,小米客服僅表示“不清楚”,這一回應加劇了公眾對車企用戶教育的質疑。
數據背后的安全悖論
根據小米汽車官方數據,SU7系列2024年交付量達13.69萬輛,全年營收328億元,但經調整凈虧損62億元。在資本市場的熱烈追捧中(第四季度毛利率躍升至20.4%),這場致命事故暴露出新勢力造車的安全成本困局。
對此,安徽省銅陵市高速公路三大隊向記者證實,專案組已介入調查,具體傷亡人數需等待官方通報。
行業安全標準的集體焦慮
小米汽車客服反復強調的“應急機械拉手”,在新能源汽車行業并非獨創。據國家市場監管總局2022年發布的《電動汽車安全要求》,明確規定了“車輛碰撞后應自動解鎖車門”的技術規范。但現實中,從特斯拉到蔚來,多起新能源汽車起火事故均出現過“車門無法打開”的類似爭議。
值得關注的是,小米SU7搭載的磷酸鐵鋰電池(標準版)與三元鋰電池(高配版)在熱失控風險上存在差異。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火災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2023年研究報告指出,磷酸鐵鋰電池在極端碰撞中雖爆燃概率較低,但一旦發生熱失控,火勢蔓延速度可達每分鐘3-5米。事故車輛燃燒的完整視頻尚未公布,電池安全設計是否達標仍是核心疑點。
監管與車企的責任天平
截至目前,小米汽車除成立專項工作組外,尚未公布事故車輛EDR(行車事件記錄器)數據。根據工信部《汽車事件數據記錄系統》強制標準,自2022年1月起,所有新生產的乘用車必須配備EDR,該數據將成為判定“碰撞后車門解鎖是否觸發”的關鍵證據。
當車企用“21.59萬元起售價”打破市場格局時,是否同步構建了與之匹配的安全冗余?當“第四季度毛利率20.4%”成為財報亮點時,是否有同等比例的資源投入安全驗證?答案或許將決定新能源汽車狂飆時代的未來走向——畢竟,再炫酷的智能座艙,也抵不過一扇能及時打開的生命之門。
(大灣區經濟網品牌觀察頻道綜合自極速財訊、澎湃新聞、南方都市報、正在新聞、小米汽車官方公告、國家市場監管總局文件及學術研究報告等媒體報道)
撰文:徐麗麗
編輯:高小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