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張蘇慧)前不久,中國電信人工智能研究院(TeleAI)關于智傳網(AI Flow)的最新研究進展在IEEE Communications Society旗下期刊 IEEE Network 發表,題目為AI Flow at the Network Edge。此項工作由中國電信集團CTO、首席科學家、中國電信人工智能研究院(TeleAI)院長李學龍教授指導完成。
智傳網(AI Flow)集結了人工智能、通信、網絡三項關鍵技術,能夠實現從基于數據的智能涌現邁向基于連接和交互的智能涌現。它將“端-邊-云”高效串聯,讓智能可以在家居生活、生產制造、農林生態、海洋勘探等多種場景發揮巨大價值。
近日,本報記者走進中國電信人工智能研究院(TeleAI),親身體會和了解智傳網(AI Flow)的創新能力和應用前景。TeleAI由李學龍教授牽頭組建,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和國家人工智能軟硬件基礎設施建設,深入探索前沿理論研究,推動重點技術攻關,打造服務民生的創新應用。
前瞻布局,錨定AI前沿技術高地
智傳網(AI Flow)通過網絡分層架構,基于智能體間的連接,以及智能體和人的交互,能夠實現智能的傳遞和涌現。據了解,智傳網(AI Flow)具有兩個關鍵點。
第一是家族式同源模型協同。通過同源定制,能夠形成一系列特征對齊的家族模型。這些模型具有同源特性,這使得它們之間可以實現無縫切換并共享信息。當將家族模型分別部署在端邊云網各個位置后,就會形成高效的協作模式。比如,端側模型在執行某項任務遇到阻礙時,能夠迅速呼叫邊側或云側模型接手繼續處理。這種分布式計算方式不僅大幅提高了推理效率,還讓大模型的工作得以接力進行。
第二是基于連接和交互的智能涌現。大模型的發展依賴于數據驅動下的智能涌現,根據行業預測,高質量數據資源正在枯竭,不久的將來,新數據生成的速度會遠遠趕不上數據的消耗速度,這將限制AI能力的進一步提升。智傳網(AI Flow)將突破傳統的以數據驅動的智能涌現范式,轉而探索以連接和交互來驅動的智能涌現新范式,即通過多模型連接協作、知識共享及環境交互,實現超越單體模型的群體智能。
例如,通過大模型之間的有機配合,實現了無人機視覺感知與機器人執行動作的聯動,即無人機負責目標識別與定位,機器人依據其反饋精準獲取物品。這一過程借助智傳網的智能節點協作,成功跨越單體智能的局限,邁向合作智能的新階段。
目前,TeleAI 正以智傳網(AI Flow)與AI治理、智能體、智能光電(包括具身智能)為核心,形成“一治+三智”的完整科研布局。中國電信憑借自身所擁有的天翼云、骨干網、衛星通信等優勢,以及在算力、數據方面精心構建的息壤智算平臺、星海大數據平臺,為完成這一科研布局奠定了堅實基礎。
普惠賦能,拓展AI多元應用版圖
TeleAI目標通過智傳網(AI Flow)發展由AI驅動的“三大空間”經濟,包括賽博空間、臨地空間、廣域空間。
賽博空間是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網絡系統、網絡服務,它聚焦的是智能基礎服務。
臨地空間則主要覆蓋地面和海面以下100米到以上1000米的核心區域,包含低空經濟、城市安防等應用場景。
廣域空間進一步將人類的活動范圍拓展到深空、深海等更廣闊的領域。
智傳網(AI Flow)提供了一種新的服務模式,能夠發揮電信龐大主干網的優勢,可以解決數據傳輸延遲高、網絡帶寬占用大等問題。未來,三大空間將充滿智能的流動,一切都是高效的、有序的、便捷的。
在海洋等涉水環境中存在通信信道狹窄的問題,通過智傳網(AI Flow)可以協同端邊云網,構建起立體化的智能監測網絡,進而拓展智能光電領域中的涉水光學技術研究和應用范圍,為海洋光學工程提供有力支撐。例如,在海洋牧場可以依托邊緣計算設備追蹤魚類生長周期,助力科學養殖。針對跨海大橋的橋墩裂縫及腐蝕情況,通過集成深水相機、深水光譜儀等多模態傳感器與智能診斷系統,就能實現時時安全預警。
上到航空領域,智傳網(AI Flow)能夠依托天地一體網絡和云網融合能力,通過分層網絡架構助力航空產業智能升級,推動其業務從單點智能向全域智能演進。隨著量子通信與6G技術的融合,未來從“人駕駛飛機”到“飛機駕駛系統”的轉化將成為現實。
下到礦山行業,智傳網(AI Flow)將為高危屬性的礦山注入“群體智慧”,通過數字網聯、無人操作、智能巡視、遠程干預,實現高危環境作業替代,在戰略礦產開發中確保精準調度,既保障人員安全又提升開采效率。
進入到制造業等實體經濟,智傳網(AI Flow)可以整合工業場景中的智能體集群,通過家族式同源模型實現設備協同。比如在鋼鐵廠,機器狗負責AI巡檢,機械臂執行高精度的物料傳輸,人機協作機器人完成復雜裝配。系統還能支持24小時動態任務分配,在化工、電力等領域可復制推廣,讓“不停工工廠”成為現實。
未來,智傳網(AI Flow)將會讓智能的流動跨越邊界,賦能更多行業場景,為社會發展與民眾生活帶來全方位的智能化升級。隨著智傳網貫通三大空間經濟,新一輪的產業圖景已經觸手可及。
領航發展,實現AI產業創新升級
目前,中國電信在新國企的道路上前行著,新國企的“新”字體現在積極革新傳統人才結構,融合國企深厚底蘊與互聯網大廠先進理念。
在人工智能的發展中,鑒于技術創新的試驗性與探索性特征,需要適度試錯空間。中國電信秉持長期主義發展戰略,高度重視人才培養與引進。以“人”為本,堅信人才的思想力、創造力能轉化為生產力與推動力。TeleAI廣納賢才,引入海外頂級高校教授、國內知名企業技術負責人或科學家、科研機構青年人才以及有高影響力開源成果的天才學生,目標打造一支國際化、年輕化、成體系的人才隊伍,由領軍科學家領銜、青年人才擔綱、科研新生代引領創新。
同時,TeleAI著力構建AI人才的海內外雙循環體系。一方面搭建適配人才快速發展的科研平臺,吸引海外人才回國,為國家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提供“源動力”;另一方面擴展全球科研力量布局,加強與海內外多方的科研合作與人才培養,夯實與高層次人才的互動交流。展現出對人才的堅定追求,做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TeleAI不僅重視外部人才引進,還關注內部人才培養。為年輕科研人員創造與人工智能共同成長的環境,助力其積累經驗、提升能力。并且積極支持人才走出國門,拓展國際視野,對人才的對外交流與發展充滿信心。
值得一提的是,近日,國資央企“AI+”行動示范基地于天津的中國電信京津冀智能算力中心揭牌。該示范基地構建“能力展示、應用標桿、生態建設”三大體系。在此過程中,重點展示星辰大模型、萬卡液冷智算集群等核心技術能力,這些都是中國電信在人工智能領域長期深耕的成果體現。憑借這些先進技術,示范基地致力于打造可廣泛復制的“AI+行業”解決方案,為不同行業的智能化轉型提供有力支撐。
同時,中國電信積極推動建立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機制,匯聚各方智慧與力量,助力國資央企更好地擔當“智算設施供給者、AI賦能破題者、產業布局組織者”。通過示范引領,有力推動國資央企“AI+”行動落地實施。這一舉措不僅對加快自主技術產業化進程、加速人工智能技術深度賦能實體經濟,還能進一步深化央地協同與生態共建,助力構建自主可控的人工智能產業生態體系,從而更好地服務國家戰略全局。
在人工智能前沿探索中,行業面臨挑戰與機遇并存的局面。在發展人工智能、推動人工智能的變革性創新上,以中國電信為代表的央企在算力、數據、應用場景方面有更大的優勢。而中國電信人工智能研究院(TeleAI)作為央企科研機構,憑借創新性與前瞻性發揮關鍵作用,正在持續推出一系列創新成果,為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注入新動力。
(圖片來源:張蘇慧/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