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南澳科學會議第十九次會議開幕,包括4位中國科學院院士在內的54位專家學者齊聚汕頭南澳,開展“無序材料中應用材料基因工程與人工智能的挑戰和機遇”研討會,交流各自在專業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
本次研討會圍繞“非晶態物理與材料”“人工智能與材料科學”“數據驅動的無序材料研究”“材料數智化研發”四個細分議題開展深入研討。參會學者們聚焦無序材料領域的科技前沿問題,開展系列前瞻性基礎科學研究探索和技術攻關,探討未來研究發展方向及面臨的挑戰與機遇,營造出濃厚的學術氛圍。
南澳科學會議第十九次會議。
人工智能重構材料研發新范式
針對會議核心議題,中國科學院院士、松山湖材料實驗室主任汪衛華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著重剖析了人工智能對材料科學的革命性意義。
“以往一種新材料從研發到應用需10至20年的周期,但人工智能加入之后,可將其周期壓縮一半甚至更短的時間。”他解釋道,人工智能是一個重要的范式變革,今天之所以舉辦這場會議,也是把專家學者們集中起來,共同探討未來人工智能如何更高效地運用到新材料的研發和應用中。
當前,廣東大力推進有“材”高地建設,打造世界級先進材料產業集群;汕頭也發力新材料產業,推動發展“三新兩特一大”產業格局。“一代材料一代產業。誰掌握材料創新,誰就能掌握未來。”汪衛華表示,材料是現代科學發展的三大支柱之一,廣東作為制造業大省,打造萬億級材料產業鏈既能夯實產業根基,又是高質量發展的制勝關鍵。
中國科學院院士、華南理工大學教授馬於光是南澳科學會議的“老朋友”了,此次他帶著團隊在無序材料領域的最新成果再度赴會。他表示,無序體系廣泛存在于生物體中,如人體肌肉、器官等,雖看似“無序”,卻蘊含獨特的物理化學規律,而人工智能與大模型的引入,為揭示這類復雜體系的“有序性”提供了新方法。
“材料是工業發展的基石,但我國在高端材料領域仍面臨‘卡脖子’困境。”馬於光表示,廣東正從“GDP導向”轉向布局新質生產力發展,唯有從源頭創新,在基礎科學上取得突破,才能創造出新的科技產業。在他看來,地方政府發展新材料產業,也需避免重復投入,應結合本地優勢布局差異化賽道。
小島辦大會 自由交流激發科學靈感
十年后重訪汕頭,北京大學物理學院教授徐莉梅直呼“城市變化很大”。她特別提及,隨著汕頭大學、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等高校快速發展,以及南澳科學會議等品牌學術活動持續舉辦,汕頭學術活躍度顯著提升,區域科學氛圍愈加濃厚。
記者了解到,2023年以來,南澳科學會議已成功舉辦18場聚焦基礎研究領域的高水平學術性研討會和7場高端學術交流活動,累計邀請包括136位院士在內的1099位專家學者集聚汕頭開展學術研討,為汕頭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和區域創新中心提供智力支撐,進一步助推基礎科學研究和原始創新的發展。
談及南澳科學會議對地方產業的帶動作用,汪衛華建議進一步加強產學研對接機制:“建議每屆會議定向邀請汕頭企業家參與,構建科學家與產業界的直通橋梁。”他特別指出,當前汕頭新材料產業蓬勃發展,通過精選產業相關專題、促成針對性合作,既能幫助企業把握技術前沿,又能推動科研成果高效轉化,實現良性循環。
來源:南方+
< 部分素材轉載于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后臺 >
?咨詢投稿 ?海岸文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