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趙苑旨 侯佳欣)“我終于能放聲大笑,甚至重新開始唱歌了。”3月31日,在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湖北省人民醫院)嗓音門診診室里,36歲的張曉(化名)開心地唱起了歌。
4月1日,武漢大學人民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Ⅲ科主任王燕告訴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2024年春天,張曉在一次普通感冒后突然出現聲音嘶啞,起初以為是咽喉炎,但癥狀持續加重。一年來她輾轉多家醫院檢查,嘗試了多種藥物和嗓音訓練,卻始終無法改善。隨著時間推移,她發聲變得費力,甚至出現輕微嗆咳。
武漢大學人民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Ⅲ科主任王燕為張曉檢查。醫院供圖
今年1月,四處求醫無門的張曉經多方咨詢,來到武漢大學人民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中心嗓音門診求助。王燕為她實施了電子鼻咽喉鏡檢查,結果顯示:左側聲帶運動受限,呈現典型的麻痹狀態,發聲時聲門閉合不全,而進一步的頭顱、胸部、頸部CT及甲狀腺B超等檢查均未發現明確病因。
王燕分析,張曉的聲帶損傷可能源于病毒感染引起的神經功能異常,而非腫瘤、外傷等顯性誘因,基于此,張曉被診斷為“特發性聲帶麻痹”。面對復雜的病情,王燕帶領團隊進行了詳盡討論,根據張曉病情特點決定采用“支撐喉鏡下自體脂肪聲帶注射術”。
術中,在全麻狀態下,醫生從張曉腹部提取少量脂肪及筋膜組織,經剪碎、活性處理后形成復合體,使它同時具備了脂肪的填充特性和筋膜的支撐特性。隨后通過使用支撐喉鏡來暴露聲帶,在顯微鏡的輔助下,精確定位注射點,并實時調整注射量以改善聲帶的形態,整個手術過程僅耗時30分鐘順利完成。
術后一周復查,張曉的聲音嘶啞程度及發聲費力感就明顯減輕;一個月后,她發現自己的嗓音恢復了清亮;三個月隨訪時,電子喉鏡顯示聲門閉合度接近正常水平。更令人振奮的是,聲學分析顯示其發聲效率提升近90%,日常交流與工作已無障礙。
王燕告訴記者,聲音嘶啞、嗆咳、誤吸這些看似尋常的癥狀背后,實則可能是聲帶功能的嚴重損傷。聲帶麻痹不僅影響發聲,更威脅呼吸和吞咽功能,若聲門閉合不全加重,可能引發誤吸、反復肺部感染等嚴重后果。單側聲帶麻痹的病因復雜,從感染、外傷到腫瘤、神經退行性病變,每一例患者都需個性化診療。
“聲帶不僅是發聲器官,更是呼吸與生命的守護者。”王燕提醒,若出現持續超過2周的聲音嘶啞、呼吸不暢或吞咽障礙(飲水嗆咳),應盡早就醫排查聲帶麻痹等潛在問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