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紅中醫:糖尿病其實是體內這兩處失調了
楊小紅,廣州三甲醫院糖尿病醫師,從事中醫和中西醫結合內分泌、糖尿病、腎臟疾病工作近四十年。
糖尿病在中醫看來怎么回事呢?就好比咱們澆花的水壺漏了——人這個脾和腎要是虧虛了,就像水壺破了洞,身體里的"陰液"不斷流失。這時候人就會總口渴、渾身沒勁兒、晚上老起夜等,就跟花盆里土太干了葉子會打蔫一個道理。那有什么辦法去調理呢?
今天我就分享兩味藥——黃芪和山藥,它們配伍而成的方劑,對改善因脾腎陰虛、燥熱內生導致的糖尿病效果頗佳。黃芪芪甘溫,補氣升陽,利水消腫,而偏于補脾氣,兼可補肺腎之氣;山藥甘平,補脾養肺,益腎固精,養陰生津,而偏于補脾陰,兼可益肺腎之陰。山藥味甘,性平,同樣歸脾、肺、腎經,具有健脾補肺、固腎益精的作用,其中的多糖成分可以延緩人體對糖的吸收,起到調節血糖的作用。
二藥伍用,一陰一陽,陰陽相合,相互促進,具有健脾固腎,澀精止遺,益氣生津之功。在臨床實踐中,我常運用以黃芪和山藥為主的方劑,幫助了眾多糖尿病患者控制了病情。下面結合一則醫案來看看。王女士,56歲,本是退休的年紀,但自從15年前被查出糖尿病后,生活質量嚴重下降,每天都擔心血糖升高,還擔心得并發癥。剛被確診為糖尿病的前一兩年,血糖控制得很不好,有一次上班突發昏迷,差點沒搶救過來,家人擔心她,讓她辭去工作,在家里好好養病。
剛開始沒有了工作壓力,每天吃藥控制,血糖平穩了許多,但時間一久,就整夜睡不著,整天胡思亂想,導致病情反反復復。最近半年,“三多一少”的癥狀開始加重,王女士擔心是不是已經有了并發癥,便前來就診。詢問得知,王女士除了有明顯“三多一少”、睡眠不好外,還有手腳麻木、刺痛,口干口苦,腰膝酸軟等癥狀。刻診:舌質暗紫,舌胖嫩,舌邊還有瘀點,血糖13.8mmol/L,尿糖(+++)。
綜合情況,辨證為脾腎陰陽兩虛,氣滯血瘀。為什么說她是脾腎兩虛呢?中醫講,脾主要負責運化水谷精微物質,腎能調節人體津液的代謝,如果脾虛了,機體就會失養,從而導致消瘦;如果腎虛了,就會導致津液下行,大量津液流失,就會導致口渴多飲多尿。再加上王女士患病后,一直處于焦慮狀態,這也是導致血糖一直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這也是我為啥提倡“身心同治”的原因。因此,應以健脾益氣為主,輔以調節情志,處以健脾降糖飲加減。
開方:懷山藥,生黃芪,天花粉,太子參,熟地黃,白術,金櫻子,生龍骨,生牡蠣,葛根,黃精,薏苡仁,川芎等。服藥半個月,自述“三多一少”、口干口苦、腰膝酸軟等癥狀均有所減輕,血糖降至8.76mmol/L;續服1個月,自述手腳麻木、刺痛感消失,同時“三多一少”的癥狀不明顯了,血糖已降為5.6mmol/L,現已追蹤3年多,無反復現象。
楊小紅中醫 擅長中醫藥治療糖尿病,甲亢,骨質疏松癥,腎病綜合癥,慢性腎衰竭等疾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