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速,長期護理保險(以下簡稱“長護險”)作為應對老齡化的重要金融工具,逐漸成為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自2016年啟動試點以來,長護險在全國49個城市穩步推進,截至2024年底,全國超過1.8億人參保,累計超過260萬人享受護理待遇。然而,在制度推進的過程中,覆蓋范圍有限、資金籌集渠道單一、護理供給不足等問題也逐漸顯現,成為長護險全面推廣的挑戰。
長護險的試點工作為制度的完善積累了寶貴經驗。例如,某一保險公司在陜西漢中探索增加了助浴特色護理服務項目和輔具租賃服務,為重度失能人員提供專業護理;在江蘇無錫,創立了失能巡查“地域+時間”巡查模式,通過差異化復評提升服務精準度。這些創新舉措為長護險的服務供給提供了有益借鑒。然而,試點地區的碎片化政策和地區差異化發展水平,使得全國統一的長護險制度設計成為首要難題。如何在總結試點經驗的基礎上,制定全國性的制度框架,確保制度的公平性和可持續性,是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資金籌集渠道單一是長護險發展的另一大挑戰。目前,長護險資金主要依賴于醫?;?,財政支持力度較小,缺乏獨立的籌資渠道和明確的個人繳費要求。這種單一的籌資模式不僅增加了醫?;鸬膲毫?,也限制了長護險的可持續性。建立多元化的籌資體系,探索政府、企業、個人共同參與的籌資機制,成為長護險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
護理供給不足是長護險面臨的又一難題。隨著失能老年人口的增加,護理服務的需求與供給之間的缺口日益擴大。據統計,2030年我國失能和半失能的老年人口將增至1億人,而護理服務人員的數量和質量卻難以滿足需求。護理產業發展滯后、薪酬待遇低、職業發展空間有限,導致護理人才流失嚴重。加強護理人才隊伍建設,完善護理職業教育體系,提升護理服務的專業性和標準化水平,是解決護理供給不足的關鍵。
此外,長護險的覆蓋范圍有限,尤其是農村地區的保障水平較低,成為制度推廣的短板。農村居民的護理需求同樣迫切,但受限于經濟發展水平和資源配置,長護險在農村地區的普及面臨較大困難。探索農村長護險制度,擴大參保對象范圍,完善農村醫療護理資源配置,是推動長護險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重要舉措。
盡管長護險在推進過程中面臨諸多挑戰,但其作為應對老齡化的重要制度安排,依然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從“擴大試點”到“加快建立”,長護險的制度探索從“量變”到“質變”,標志著其從地方試點經驗積累轉向國家頂層設計的系統性落地。未來,通過完善政策框架、優化籌資機制、提升護理供給能力,長護險有望為更多失能人員提供保障,緩解家庭照護負擔,助力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來源 | 金融界
編輯 | 符媚茹 劉新雨
熱點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