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文獻來源,請知悉。
你家樓下的藥店還開著門嗎?要是看到原來的藥店變成旺鋪轉租不用奇怪,因為現在的藥店行業已經開啟了下半場的競爭模式——輸者出局。
全國范圍內的藥店都進入了集中倒閉階段,一二線城市的非核心區,其他小城市的核心競爭區,大量的藥店都在紛紛關門。
有統計顯示,過去一年的時間,全國藥店平均每天倒閉274 家。
是什么因素導致了藥店開始大規模關門?難道僅僅是因為市場過度飽和了嗎?要回答這個問題,得先來看一下藥店行業里的頭部企業的損失究竟有多大。
上市企業甩掉5家子公司
從2024年底開始,上市藥企國藥一致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就甩掉了原來的5家控股子公司,和10年前瘋狂擴張的局面形成了強烈的反差。
山東成大方圓醫藥連鎖有限公司,國藥控股國致藥房連鎖(河源)有限公司,安徽國大藥房連鎖有限公司這三家藥企原先都被國藥一致控股,從去年12月底開始,三家企業進入了破產清算階段。
到了2月份,國藥一致旗下的天津國大藥房連鎖有限公司,以及吉林成大方圓醫藥連鎖有限公司也進入了破產清算階段。
上述5家醫藥企業,未來也就和國藥一致撇清關系了。國藥一致目前在拼命甩包袱,原因也很簡單,近年來的企業財務數據越來越難看。
去年虧損了近4000萬
根據國藥一致公布的財務數據來看,去年第一季度藥品零售業務凈利潤0.77億元,同比下降49.94%,到了第二季度,零售業務的凈利潤開始虧損,虧損額度達0.14億元。
第三季度的虧損額較小,但是前三季度的凈利潤加起來為-0.39億元,也就是說大半年的時間虧損了將近4000萬元,凈利潤同比下降了110.36%。
具體到被國藥一致甩掉的5家子公司,他們各自的業務也相當難看。比如天津國大之前就一直虧損,整個企業早就資不抵債。
2022年,天津國大的負債額度達到了1億元,但是總資產只有6322萬元。2023年的總資產又下降了14.3%,資不抵債,缺口規模在4500萬元以上。
國藥一致此前還想過救一救天津國大。2023年到2024年期間,先后提供財務資助5000萬元,可并沒有扭轉虧損的態勢。
另一家藥企吉林成大的情況也不好,這家企業2005年就成立了,原先的母公司是成大方圓醫藥集團。
2020年,成大方圓被國藥一致收購,所以吉林成大也就成了國大藥房的四級子公司。然而,這家子公司進入國藥一致的體系后,并沒有給后者帶來利潤。
此前,這家企業沒有按規定公示年報,早就被列入了經營異常名錄除此之外還涉及了經營糾紛以及多個訴訟,經營風險增加,對國藥一致構成了不利影響。
目前,國藥一致自身難保,所以只能甩包袱。2024年上半年,國藥一致的國大藥房關閉門店達到了243家。
從時間線上來看,國藥一致的國大藥房2004年到2013年屬于自主快速擴張時期,到了2014年,國藥一致開始瘋狂收購兼并其他藥企,這一模式一直持續到2020年。
近10年的大規模兼并,國藥一致旗下的門店在2023年7月突破了1萬家。門店雖然在增長,但整體的業務卻沒有增長,甚至還出現下降。
所以企業只能甩包袱,關閉那些早就不賺錢的門店,同時收縮現象布局,只留下那些賺錢的業務以及地區。
國藥一致的日子不好過,其他藥企的日子也很艱難。
去年藥店消失3.9萬家
2024年第一季度,全國藥店關閉數量為6778家,第二季度為8792家,第三季度為9545家。前三季度的規模加起來達到了25114家。
也有數據顯示,去年全國藥店關閉的總規模為3.9萬家,也就是說,去年第四季度的關閉規模更大,達到了13672家,全年藥店的關門率達到了5.7%。
除了國藥一致,其他頭部藥企,去年也都在紛紛關閉門店,老百姓關閉了230家,益豐藥房關閉了72 家,大參林關閉了218家,一心堂關閉了149 家,健之佳關閉了7家,漱玉平民關閉28家。
營收額低或者是干脆虧損的門店,日均銷售額低于5000元以下,非核心區域的老舊門店、虧損門店,非核心城市的小型門店,都是被重點關閉的門店。
從幾家頭部藥企的營收來看,除了益豐藥房,去年其他大型的醫藥企業凈利潤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滑,比如漱玉平民,同比下降的幅度在190.2%~265.4%之間,實際虧損額在1.2億到2.2億元之間。
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看,頭部藥企雖然也開啟了閉店潮,但與此同時依舊有新開張的門店,僅僅在去年上半年就新增了7301家門店,而這幾家藥企關閉的門店總和也只有704家。
從這一點就能看出來,大量被關閉的門店實際上并不是頭部藥企,而是一些中小型的藥企,甚至是海量的散戶企業。
市場極度飽和
根據預測,今年各地藥房還要繼續關停,關閉規模預計在5萬到10萬家之間。過去那種藥店比餐館還要多的局面將不復存在。
這個道理其實并不難理解,市面上的藥店數量已經趨于飽和,從行業內的角度來看,競爭太過于激烈,大家賺到的錢也就都減少了。
統計顯示,2024年上半年,藥店的平均銷售額下滑了10.6%,客單價下滑了8.9%。就在市場極度飽和的同時,電商平臺也對線下門店形成了巨大沖擊。
按照業內的說法,十幾年前開藥店,那就是躺著數錢的日子,所有的藥店都在盈利,毛利率甚至可以達到40%,業內甚至將醫保刷卡稱之為ATM機。
電商平臺出現賣藥模式后,線下門店的好日子就到頭了。通過補貼、滿減等各種優惠措施,線上的要價要遠遠低于門店里的要價。
最關鍵的是,現在電商平臺還支持醫保支付,近乎于免費的配送服務也讓大量的消費者更愿意在線上下單。
網友的說法也證實了這一點,同樣的一種藥,線下藥店的進貨價為26元,零售價就達到了84元,即便有優惠活動,零售價也要賣到68元。
但是在電商平臺,藥品的價格再加上騎手配送費用,總共只需要41元,對比差別明顯,消費者自然愿意在線上買藥。
從客觀層面來看,線下門店既要支付門面出租的費用,也要支付員工工資以及水電費用,所以成本肯定比電商平臺的成本高。
也就是說,不管線下門店如何壓縮成本,在價格上也難以和線上的平臺競爭,更何況線下門店的數量已經處于飽和狀態,行業內的競爭趨勢更加激烈。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那些平時客流量低、營收額度小的門店,自然逃不脫關閉的命運。市場競爭激烈之外,還有一個因素跟國家的醫保政策調整有關。
政策收緊門診統籌
十幾年前藥店瘋狂擴張時期,醫保的個人賬戶幾乎是藥店的主要營收來源,也難怪業內人士將其稱之為ATM取款機。
個人消費者到藥店買藥可以刷醫保卡,所以那些擁有醫保資質的藥店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活得很滋潤。
但是現在的政策發生了變化,醫改層面,國家開始推行了門診統籌,大量的患者和消費者由過去不愿意在醫院或者門診里買藥,進而轉變成了愿意在醫院里買藥,因為門診買藥也可以報銷了。
簡單來說,消費者到醫院門診或者社區醫院看病,過去是沒有報銷的,再加上過去藥店里的藥價相對于醫院里要便宜,所以那時候的消費者愿意到藥店購買,很多時候還可以刷醫保卡。
現在的情況發生了改變,醫院門診、社區門診都能報銷,而且報銷的比例在50%~70%之間。在這種情況下,藥店里的藥也就不具備了性價比,消費者去醫院看病的時候,也就順帶著把藥也買了。
業內人士也坦言,醫改政策改變和影響了消費者的終端消費行為,藥店的客流量在持續下降,最終影響了醫藥企業的營收。
由此,又形成了一種更為不利的局面,有些藥店在客流量下降的情況下,為了保證營收,竟然偷偷打起了醫保的主意。
比如,在2024年的哈爾濱市調查發現,一家藥店有多名參保人員購買藥品的金額特別巨大。其中一名參保人員,最近幾年購買藥品的金額超過了百萬元。
國家醫保局經過進一步調查,確認了這家藥店存在騙取和套取醫保基金的行為。連同哈爾濱市內的其他幾家藥店,開具假的處方騙取醫保基金的規模甚至達到了上億元。
在這種情況下,國家會進一步收緊對藥店的監管。醫保局此前已經強調,那些不具備條件和資質的醫藥機構是不會被納入定點管理體系的。
隨著整體行業監管的收緊,藥店在未來的日子將更加不好過。
結語
接下來,藥店將進入輸者出場的模式,也就是零和博弈,那些散戶以及中小型企業在市場收緊的情況下,最終都會被頭部企業兼并或者是逼出去。
頭部企業之間,接下來在利潤和營收下滑的雙重打擊下,同樣也會發生更加激烈的競爭。藥店的經營已經不再是過去那種躺著賺錢的時代了,未來能留在市場的,將是各方面相對較好的品牌。
對藥店來說,一個時代算是徹底過去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