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這座皖北新興之城,正在用土地的“精算”書寫城市躍遷的密碼!2025年,宿州市本級(含埇橋區)國有建設用地供應總量499公頃,看似總量微增,但結構大調整背后暗藏深意:
工業用地逆勢增長6.5%,劍指長三角產業轉移高地;
交通用地占比37%,高鐵新城呼之欲出;
住宅用地精準收縮16%,樓市告別“大水漫灌”。
這不僅是土地賬本,更是城市轉型的“戰略圖”!從產城融合到生態廊道,從老城更新到職住平衡,本文將帶您穿透數據,看宿州如何用“一核一帶四片”的格局,向“蘇魯豫省際新興中心城市”發起沖刺!
NO.1|壹
看城市:戰略級布局,重構皖北版圖
宿州的野心,藏在“一核一帶四片多點”的城鎮格局里:
主體功能區精準落子:
碭山、蕭縣、靈璧、泗縣鎖定“國家級農產品主產區”,永久基本農田集中連片,打造皖北糧倉。
埇橋區:作為“省級城市化地區”,2025年供應工業用地173.6公頃(占總量34.8%),重點承接長三角智能制造、云計算產業。
交通大動脈重塑區位價值:
淮宿蚌城際鐵路2025年通車,宿州到合肥、徐州1小時直達,融入長三角高鐵網。
宿固高速、宿遂高速一期同步推進,城區“15分鐘上高速”覆蓋率超90%,物流成本直降20%。
生態與產業雙軌并行:
“三環鏈城、百園融城”綠帶體系落地,新建12個綜合公園,實現“300米見綠、500米入園”。
通風廊道系統:規劃三級11條引風廊道,降低城市熱島效應,提升人居環境品質。
NO.2|貳
看板塊:功能升級,產城融合激活發展動能
宿州通過“四級城鎮體系+三類職能分工”,實現板塊功能差異化升級:
產城融合示范區:
宿馬園區:依托173.6公頃工業用地(占總量34.8%),重點布局智能制造、生物醫藥,打造長三角產業轉移“黃金走廊”。
符離片區:規劃大運河1956文創園,推動文旅與工業遺產融合,2025年新增公共用地14公頃支持項目建設。
城市更新試驗區:
老城區:住宅用地縮減16%,但保障性租賃住房新增5000套,老舊小區改造惠及2萬戶,提升“煙火氣”與“宜居度”。
西站片區:186公頃交通用地砸向宿州西站綜合樞紐,未來將成為皖北高鐵門戶與商貿中心。
縣域增長極崛起:
泗縣:依托“麥薯主產區”定位,承接食品加工產業,推動農業人口就地城鎮化。
靈璧:聚焦機械制造,縣域開發區工業用地占比提升至40%,畝均投資強度突破300萬元。
NO.3|叁
看地塊:土地革新,破解“人-地-產”匹配難題
2025年土地供應計劃凸顯“控總量、優結構、提效率”導向:
工業用地“量質齊升”:
“標準地”全覆蓋:省級以上園區100%“拿地即開工”,審批時限壓縮60%。
彈性供地試點:老城區工業用地可“先租后讓”,降低企業初始成本,吸引50億元級項目落地。
住宅用地精準調控:
“以人定房”模型:基于100萬常住人口增長預測,動態匹配供應,庫存去化周期壓降至16個月。
混合用地創新:汴北新區試點商住混合地塊,15分鐘社區生活圈內配建人才公寓,促進職住平衡。
存量用地“騰籠換鳥”:
77.1%用地靠存量:老城區“退二進三”,低效工業用地轉型科創園,畝均稅收提升3倍。
“留白用地”戰略:西站片區預留86公頃彈性空間,為未來高鐵經濟留足想象。
NO.4|肆
總結
宿州的實踐揭示了三重城市發展邏輯:
戰略定力與區域協同:
以“省際新興中心城市”為目標,用交通互聯打破行政邊界,用產業互補激活區域經濟。
空間治理與人文生態:
從“通風廊道”到“大運河文化帶”,用生態底色重塑城市競爭力,實現生產、生活、生態“三生融合”。
土地改革與市場響應:
從“增量擴張”轉向“存量激活”,以精準供地破解“人-地-產”匹配難題,為中小城市轉型提供范本。
2025年的宿州,正以土地的“加減乘除”,書寫皖北崛起的時代答卷。當規劃藍圖落地成路網、園區與社區,這座“運河古城”能否逆襲為長三角“黑馬”?答案,就在每一寸土地的深耕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