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文獻來源,請知悉。
近些年,韓國在國際舞臺上可謂風頭無兩,從“泡菜申遺”到“端午起源”,再到聲稱漢字、太極、針灸等中國文化精髓都源自韓國,韓國網友的自信已經突破了人類的認知極限。
然而,這還不夠,如今,韓國國內又有人跳出來提出一個令人啼笑皆非的新論點:“中國自古是韓國的附庸國。”
更離譜的是,他們甚至“痛斥”中國史書“掩蓋了這一事實”,對自己曾經的“附庸地位”諱莫如深。
韓國網紅學者的奇葩“證據”
聲稱中國是韓國附庸的韓國博主舉出了一些“有力證據”:在中國東北地區出土了大量帶有“韓國風格”的文物,證明這片土地屬于韓國,并且古代中國是韓國的附屬國。這個結論看似自信滿滿,但實際上漏洞百出。
首先,任何學習過歷史的人都知道,古代東北地區曾是多個少數民族和政權的聚集之地。鮮卑、烏桓、女真、契丹、渤海、高句麗等諸多民族都在此繁衍生息,相互征戰、融合,形成了一個多元文化交匯的區域。
因此,在東北地區發現帶有朝鮮半島文化特征的文物,根本無法說明這里屬于韓國,頂多只能證明歷史上朝鮮半島與東北地區存在文化交流。就像在歐洲發現了中國的瓷器,并不意味著歐洲是中國的附屬國一樣,文物流動是全球史的常態,韓國人的邏輯顯然經不起推敲。
此外,這些韓國學者有選擇性地“遺忘”了一點:高句麗、百濟、新羅這些國家,并非“韓國”,它們和今天的朝鮮、韓國都沒有法律上的延續關系。高句麗的疆域主要覆蓋今天的中國東北和朝鮮北部,甚至漢族政權對高句麗的影響力要遠超新羅等南部政權。
而且高句麗長期與中原王朝敵對,怎會成為中國的“宗主國”?如果按照韓國學者的邏輯,難道我們能說:“英國古代有羅馬遺址,所以英國是意大利的附庸?”這種說法顯然是不值一駁的。
唐朝遠征高句麗,和現代韓國有何關系?
更讓人哭笑不得的是,一些韓國網紅學者甚至把唐太宗遠征高句麗的歷史曲解為“入侵韓國”,這讓真正懂歷史的人不禁一頭霧水。唐太宗征伐的是高句麗,并非今天的韓國,而當時的朝鮮半島上根本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而是高句麗、新羅、百濟等并立。
真正的“韓國”概念,直到20世紀才出現,硬把唐太宗的戰爭與今天的韓國扯上關系,顯然是偷換概念。不僅如此,真正與中國關系親密的朝鮮王朝,是建立在高句麗滅亡之后的。
高句麗在668年被唐和新羅聯合滅亡后,朝鮮半島統一于新羅,而新羅則向唐朝稱臣,并接受唐朝冊封其國王。也就是說,從那之后的整個李氏朝鮮時期,朝鮮半島都是大一統中國王朝的藩屬,必須定期向中國納貢,并請求中國承認新國王的繼位。韓國的官方史書之所以大篇幅地“淡化”或者“篡改”這一部分歷史,目的就是要營造一種“韓國自古以來獨立且強大”的假象。
韓國史書的“選擇性遺忘”
實際上,韓國歷史上長期處于中國的藩屬體系之下,這點在其早期史書《三國史記》中均有明確記載。
然而,在現代韓國國家主義情緒高漲的背景下,官方歷史敘述卻在有意無意地淡化這個歷史事實,甚至通過各種方式試圖扭曲和改寫歷史。
韓國政府近年來對本國歷史進行了一系列“修改”,有意模糊朝鮮半島與中國的歷史關系。例如,2007年,韓國修改教科書,將中國主導的“冊封體制”一詞改為“自主的對外關系”;將《三國史記》中明確記載的“新羅為中國之藩屬”改為“新羅與中國保持平等友好關系”。
有趣的是,在這位博主的視頻評論區,也出現了不同的聲音。
一些韓國網友指出了博主的錯誤,批評他將中國歷史的朝鮮王國與現代韓國混為一談,抬高自己貶低他國的做法根本不符合歷史事實。事實上,很多理性網友認為,這種不負責任的歷史解讀不僅不利于加深兩國人民的理解與友誼,反而會加劇誤解與對立。
然而,這類批評的聲音似乎并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現實的情況是,韓國政府對于這類歷史虛無主義與極端民族主義思想的宣揚,并未采取有效的管制措施。反而,在一些場合,這類觀點不僅沒有受到譴責,甚至被某些政治力量暗中支持,成為了“民族復興”的政治工具。
近年來,韓國政府對于歷史問題的態度時常顯得模糊不清,甚至對這些有爭議的言論表現出寬容的態度,這無疑為極端民族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的滋生提供了溫床。韓國歷史學者金庚熙就曾坦言:“我們國家的歷史教育是一場災難。”許多韓國年輕人被刻意培養出的歷史自豪感所影響,盲目相信各種與史實不符的神話。
韓國想“脫離”中國,反而加深了依附
韓國試圖扭曲歷史,其根本原因在于,長期以來,韓國國內一直在積極推動“去中國化”,試圖塑造一個脫離中國影響的國家形象。
然而,這種舉動不僅沒有削弱韓國對中國文化的依賴,反而因為屢次在國際上“碰壁”而加深了其附庸歷史的印象。
以“端午節”為例,2005年,韓國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請將“江陵端午祭”列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隨后大肆宣傳“端午節起源于韓國”,甚至有韓國媒體嘲諷中國“盜取”其文化。然而,這種說法一出立即引發中國網友的強烈反擊,眾多中國學者紛紛拿出史實,證明端午節起源于中國戰國時期的楚國,與韓國毫無關系。
最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也站出來辟謠,強調“端午祭”只是韓國的地方習俗,而端午節本身仍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不僅是文化,在歷史上,朝鮮半島屢次因遭受外敵入侵而向中國尋求幫助。明朝時期,朝鮮遭到日本豐臣秀吉入侵(即壬辰倭亂),朝鮮王朝危在旦夕。最終,是明朝派遣大軍前去援助,才打退了豐臣秀吉的進攻。
即使到了清朝時期,朝鮮依然沒有脫離對中國的依賴。1894年甲午戰爭前,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李氏王朝乞求清政府出兵援助。
然而,清政府派兵后,日本趁機出兵,最終爆發甲午戰爭。可見,歷史上的朝鮮半島并非是所謂的“宗主國”,而恰恰是需要中國庇護的“附庸”。
面對現實,才是韓國崛起之道
如今的韓國之所以能有如今的經濟成就,與冷戰時期美國的庇護有著直接關系。然而,正如歷史無法篡改,地理也無法改變。無論如何刻意“修正”歷史,朝鮮半島無法擺脫東亞的地緣政治現實,更無法抹去與中國兩千多年的歷史聯系。
值得注意的是,韓國社會對于本國歷史的自信,有時候并不是基于真實的歷史,而是基于民族主義塑造出的幻象。這種極端民族主義情緒一方面給民眾提供了心理上的滿足,另一方面卻也影響了其對歷史和現實的客觀看法。
面對日益復雜的國際局勢,與其沉迷于自我編織的歷史神話,倒不如正視歷史,加強與周邊國家的理性合作,這才是讓國家真正強大的正途。
歷史可以被解讀,但不能被捏造。至于“韓國是中國的宗主國,中國是韓國的附庸國”這種離譜的言論,就讓它在互聯網上成為笑話吧。正視歷史,不是為自己虛構一個光輝過去,而是尊重事實,從過去中汲取力量。韓國若真想實現復興,不如腳踏實地,而非幻想。否則,就算一時自嗨,終究也要被現實打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