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編74師全軍覆沒,毛森寫了份報告,蔣介石才明白問題出在統帥部。70多年前,孟良崮戰役導致國民黨74師全軍覆沒,在戰役之前認為張靈甫必勝的蔣介石毫無頭緒,直到毛森寫了份報告,他才知道根本問題在于統帥部。
這場列入世界軍事史冊的經典案例,對中國解放來說也是意義重大,至今還在流傳的“小米加步槍”戰勝精良美械裝備說的就是孟良崮,而當時的情景也是非常危險。
力量對比極度懸殊的情況下,解放軍是真要憑借劣勢裝備,在人數劣勢下進行戰斗,因此,兩軍的差距更多的還是體現在戰略規劃上,張靈甫沒有意識到解放軍的意圖。
首先,張靈甫太過自傲,認為憑借裝備和人數優勢可以打殲滅戰,想著提前進攻搶奪功勞,所以兵行險招,自己帶著74師深入孟良崮,打算把自己作為誘餌,讓解放軍合圍。
然后再聚合外圍部隊完成反合圍,但是張靈甫自己忽視了國民黨內部各有心思的問題,蔣介石雖然在事后狠狠懲罰了湯恩伯還有李天霞,可也于事無補,敗北就是敗北。
根據毛森寫的《往事追憶》,他將當時戰役詳情寫了份報告遞交到了蔣介石面前,這才揭露了真相,同時算是為湯恩伯等人求情,讓他們不會有性命之憂。
實際上,毛森在1945年之后還擔任湯恩伯的第二處處長,兩人交情不淺,正因如此,毛森在部隊內部深受信任,深刻了解到了國民黨部隊的情況,而他的總結是“傲慢自大”。
國防部及其統帥部彌漫著輕敵氛圍,認為這次進攻就是快刀斬亂麻,但實際上不是這樣,毛森指出解放軍收繳日偽軍裝備,只是缺少重武器不能攻堅,一旦輕視就會出大問題。
結果張靈甫帶領的74師屬于重裝部隊,卻主動進入對自己不利的山區,更別說張靈甫1947年打孟良崮之前剛打過淮陰等地,傷亡還是有的,部分隊伍都是新兵補充的,經驗不足。
更致命的問題是,不僅74師的統帥部出了問題,其他部隊,比如83師李天霞等人同樣犯了大錯誤,只想著表面功夫,在蔣介石面前表忠心,實際上打起來戰斗力不足。
而且李天霞內心嫉妒張靈甫受到信任,在關鍵戰役不想聽從指揮,只想著搶功勞領賞,這導致李天霞等人在孟良崮戰役中明知道張靈甫受到圍困,但以各種理由拖延進攻節奏。
所以幾個不利因素結合了起來,張靈甫對地形了解不夠,放棄了自身優勢,而且過于自信,忽視了對方的信息,其次是支援隊伍不到位,李天霞、湯恩伯都沒有根據計劃快速馳援。
所以造成蔣家“王牌軍”覆滅的結局,還極大程度擴大了解放軍的信心,我們也可以看到,從孟良崮之后解放軍幾乎是戰無不勝,只能說是74師成就了解放軍的威名。
這也反映了戰場上戰略部署和規劃的重要性,解放軍正是憑借這樣的態度,才能一步步走向勝利,我們相信,在未來的軍事領域中,解放軍能夠繼承優良精神,獲得相應成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