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大學MBA圍繞“服務國家戰略、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目標,構建了“跨學科融合、產學研融合、科教融合”三位一體的系統化、體系化戰略格局,著力破解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銜接的難題。
長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院長 陳承
《走進中國商學院》
新華網、專業學位網聯合專訪
歷史溯源與辦學定位
首先請您介紹一下長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的歷史沿革和辦學特色。
陳承:長江大學成立于2003年,由江漢石油學院、湖北農學院、荊州師范學院和湖北省職工醫學院四所院校合并組建而成。合并后的長江大學學科門類齊全,涵蓋了工學、農學、理工科和醫學等多個領域,幾乎囊括了除哲學和軍事學之外的所有學科門類。經過二十余年的發展,學校在辦學過程中形成了鮮明的特色和優勢。近年來,學校明確了全新的辦學定位,聚焦糧食安全和能源安全兩大安全領域,關注教育和醫療兩大民生問題,積極融入“長江大保護”和“雙碳”兩大國家戰略。學校的學科特色緊緊圍繞這六個方面展開,致力于建設特色高水平大學。學校依托傳統行業優勢,特別是在石油領域,原江漢石油學院為石油行業培養了大量人才,為石油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因此,學校在雙一流建設中,重點發力一流學科建設,力求在石油領域實現突破,不斷建設特色高水平大學。
長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82年,當時成立了工業經濟教研室,掛靠在開發系下,主要目的是提升改革開放后工業企業管理層在經濟與管理方面的能力和水平。1988年,學校成立了會計系,隨后發展為經濟管理系。早期,學院與行業的結合非常緊密,學科交叉融合做得非常好。然而,隨著經濟管理專業的不斷壯大,學院與石油工科的聯系逐漸減弱。近年來,學院意識到國家戰略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開始重新調整辦學定位,逐步形成了與行業緊密結合的辦學特色。
地域與行業雙驅動:課程特色與學科優勢
長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是如何利用地理位置和教育資源,形成獨特的課程設置和學科優勢?
陳承:當前的MBA教育以及商科學生培養,不斷鼓勵著我們尋求差異化發展,尤其是要結合地域優勢與特色。就長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而言,特色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其一,立足區域。學校所處的位置是湖北江漢平原,因此我們始終以推動江漢平原的高質量發展為目標,致力于培養商科管理人才,通過江漢平原進而將影響力輻射至湖北全省,乃至全國。
其二,立足行業。學院尤其關注能源產業,石油作為能源產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產業鏈條極長,輻射面極為廣泛。因此,學院期望立足這一行業,為石油能源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培育專業的經營管理人才。
深耕荊楚文化:家國情懷與行業實踐并重
長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對于人才培養的定位是什么?
陳承:在人才培養的定位上,剛才提到學院始終圍繞兩大核心:立足于區域、立足于行業。具體而言,學校通過聚焦地域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實際問題,將其轉化為特色課程體系,著重培養學生解決特定的區域經濟問題的經營管理能力與知識結構。同時,學院高度關注行業技術變革對經濟管理領域的影響,以此構建人才培養路徑,形成鮮明的培養特色。
針對“培養什么樣的人”這一問題,學校從國家“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宏觀戰略高度出發,結合自身實際,進一步明確具體方向:以“雙聚焦”為抓手,即聚焦區域和聚焦行業、產業,致力于培養兼具家國情懷、文化底蘊、企業家精神和國際視野的高級經營管理人才,助力區域經濟社會與能源行業的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在資源整合方面,學校深度挖掘地域經濟社會發展資源和文化優勢,并將其融入育人全鏈條。荊州作為學院辦學所在地,是多元文化的匯聚之地,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包括底蘊深厚的三國文化,在《三國演義》中,共有72回提及荊州。也包括傳承悠久的楚文化,楚國在此建都400余年,楚文化有著“敢為人先、篳路藍縷、吃苦耐勞”的開拓精神與“包容開放、敢闖敢拼”的特質。同時,長江大學地處長江之地,因長江得名,亦受其文化滋養。因此,學校在發展中也在不斷傳承長江文化的包容、開放、創新精神,將其融入課程建設,打造學校特色文化,培養時代人才。
“三位一體”人才培養體系
跨學科融合、產學研融合、科教融合
學院有哪些培養計劃來支持MBA學生的全面發展?
陳承:在深化人才培養體系改革過程中,長江大學圍繞“服務國家戰略、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目標,構建了“跨學科融合、產學研融合、科教融合”三位一體的系統化、體系化戰略格局,著力破解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銜接的難題。
在跨學科融合方面,學院提出了“經管+”理念,以此推動學科交叉創新。例如“經管+石油”模式,依托學校石油學科優勢,推動經濟管理學科與石油工程等學科深度融合,鼓勵教師開展跨學科融合性科學研究。同時,學院不斷開發“經管+人文”的特色課程,通過整合荊州歷史文化資源,并聯合長江大學楚文化研究院開設《楚文化與經營管理智慧》課程,從楚文化中提煉管理思想,形成兼具地域文化特色與管理學理論的獨特性教學內容,備受學生歡迎。
在產學研融合方面,學院立足區域發展,鼓勵教師帶領學生深入實踐一線開展調研,并將調研成果引入課堂進行探討與交流,切實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以江漢平原為例,當地勞務品牌發展成效顯著。近期,學院與地方簽訂了勞務品牌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成立了研究院,旨在搭建一個教師、學生與勞務品牌企業深度融合的優質平臺。此外,在與產業對接的過程中,學院始終以滿足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當前,國家大力推進低碳經濟發展,在此背景下,學院圍繞低碳經濟管理展開布局,特別是針對碳管理體系建設,打造了一系列涵蓋管理學、經濟學前沿知識的課程體系,培養適應時代發展需求的專業人才。
在科教融合方面,學院積極鼓勵教師將科學研究成果轉化為課堂教學內容,形成教案與教材。同時,也鼓勵教師依托區域和行業的典型案例進行開發,并將這些案例應用于課堂教學中。
通過跨學科融合、產學研融合以及科教融合,長江大學MBA取得了多方面的積極成效。一方面,人才培養體系得以持續更新與優化;另一方面,學生培養質量顯著提升。在招生方面,憑借區域和行業背景優勢,近幾年項目的招生規模不斷擴大,每年招生人數大致保持在100至110人。其中,來自區域層面的生源約占 60%,石油行業的生源約占 40%。
在培養質量上,由于課程開發緊密關注新式問題,學生的學習興趣被充分激發。當他們回到工作崗位后,能夠更有針對性地提升自身管理水平,獲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同時,師資隊伍也得到了有效培養,教師將課堂與實際緊密相連,加深了對產業、區域以及經濟社會發展問題的深刻理解與認識,進而提升了教育質量。此外,學院還聘請了眾多來自實務界的產業導師擔任研究生導師,深入課堂教學。部分課程由校內校外雙導師共同授課,這不僅提高了教學質量,還增強了課程的吸引力。
在國際化方面,學院也在進行積極嘗試,與一些有國際化出海經歷的石油企業展開合作,期望他們能將在國際化進程中面臨的經營管理問題,以講座、指導學生論文等方式引入學院的教育培養體系,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國際視野和更豐富的實踐經驗。
產教融合實踐:平臺搭建與成果轉化
在產教融合方面,長江大學MBA教育有哪些具體的實踐?
陳承:首先是“搭平臺”。從學院層面來看,我們每年都會積極開展與地方政府部門的對接工作,尤其是與發改委、經信局等部門。這些部門與企業聯系緊密,企業數字化轉型、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等諸多問題,都會匯集到這些部門。在充分了解這些需求后,學院會組織教師開展有組織的科研活動,帶領教師圍繞整個產業鏈條上的關鍵技術問題及其衍生出的經濟管理問題,深入實踐開展調研。同時,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不僅自身投身實踐,還會帶領學生深入企業,讓學生在實踐中積累經驗、增長見識。此外,學院鼓勵學生將畢業論文選題與經濟發展中發現的問題以及行業實際問題相結合。通過這些產教融合的舉措,一方面,學院提升了自身的科研與教學水平;另一方面,也為地方經濟和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在調研過程中形成的許多研究成果,已被地方政府部門和企業采納,切實發揮了實際效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